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6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17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继“西沙、中沙群岛附近海域浮游硅藻类分类的研究”之后,作者又对西沙群岛所属岛、礁附近海域的羽纹硅藻进行了初步整理,共鉴定出羽纹硅藻11属27种及其变种(其中8种是我国首次记录)。本文对首次记录的种类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说明和绘图。某些在我国其他海域已有报道的种类,如光辉针杆藻、串珠梯楔形藻、海生斑条藻、琴状舟形藻、流苏胸隔藻、双标胸隔藻、钝端双眉藻、细纹斜盘藻等,以往的描述较简单,并且与西沙群岛标本的形态也不完全雷同,为了便于应用和比较,本文根据西沙群岛的标本,又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或补充说明。对有图而无说明,或仅有名录的种类的国内资料,在地理分布内注明。为了保持西沙群岛所属海城硅藻分类研究的连续性,本文仍采用 Hendey 提出的分类系统排列。 为便于读者査找,每一种名下列出其同物异名。 标本多用小型浮游生物网采得,有些则取自珊瑚表面。插图均用描图仪描绘。  相似文献   
2.
关于东海浮游植物,虽然国内、外都有人进行过一些调査研究,取得一些成果,但因调查时间较短或调查范围較小所获资料不全,都未能代表东海浮游植物的全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继全国海洋综合调査之后,自1976年夏季又在东海陆架区进行了综合调查。这次调查,分析了东海浮游植物的个体数量和种数的分布状况,讨论了其主要种类的生态性质、群落组成和它们与水文环境的关系,对东海浮游植物的生态状况有了进一步了解。 1976年夏季在东海陆架区进行了两次(6月25日至7月23日和8月27日至9月21日)调查,调查范围南到北纬26°30′,东到东经127°,在沿纬度安排的6个断面共44个测站上(第一航次还在黄海南部增加一斜断面),分別进行了水文观测,并用网目为64平方微米的小型浮游生物网(Juday phytoplankton net),从水底到表面垂直拖网进行浮游植物采样,以个体计数法计数分析。  相似文献   
3.
赤潮甲藻分类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玉洁 《海洋信息》1991,(10):30-30
  相似文献   
4.
人居环境系统内部的耦合协调是保证人居环境均衡发展的基础。基于“人类-居住-支撑-自然-社会”5个子系统,构建人居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将2个系统间的容量耦合模型扩展运用到人居环境5个子系统中,综合熵值法、GIS空间分析以及地理探测器对辽宁省2005~2016年人居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特征与驱动力进行探讨,阐述人居环境系统内部协调性。研究表明:2005~2016年辽宁省人居环境系统内部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缓慢浮动上升趋势;辽宁省人居环境耦合协调度呈分散格局,并且呈现从中间向两侧递减的“屋脊”式格局和“双核结构”;东西方向上,空间演变趋势由倒U型逐渐向一字型演变,南北方向上由斜线型向“L”型演变。全省出现了中耦合低协调区、中耦合过渡协调区、高耦合低协调区、高耦合过渡协调区、高耦合高协调区5种类型区。空间分异驱动力主要包括人的需求、经济发展、住房、互联网发展等。  相似文献   
5.
基于长期不透水面和MODIS地表温度数据,分析2000—2015年中国城市群扩张及热岛效应时空演变,进而综合采用冗余分析(RDA)、线性回归分析和变异分配分析(VPA)等方法,揭示城市群城市热岛效应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城市群内建成区面积快速扩张,不透水面比例从2000年2.08%增长到2015年5.33%,且主要集中于珠江三角洲等沿海城市群;2000—2015年,夏季热岛分布较广,且白天强度高于夜晚。东部以及大部分北部城市群如哈长城市群等,降温强度较大,但其夜晚热岛效应在不同程度增强。冬季夜晚比白天热岛分布广、强度高,北方、西北、东部等地区夜晚热岛效应也在增强;自然环境因素显著影响城市群热岛强度,降水对夏季夜晚热岛强度起显著负贡献(22%),纬度越高,冬季夜晚热岛强度也越高。人为因素显著影响夜晚热岛分布和城市群内热岛强度的平衡,城市植被覆盖显著减少夜晚城市群内热岛分布,灯光强度对夏季夜晚热岛强度起显著负贡献(24%),对热岛比例起显著正贡献(27%),人口密度对夏季夜晚热岛强度起显著负贡献(31%);自然环境因素对热岛强度的贡献占主导,而人为干扰因素对热岛比例的贡献占主导。  相似文献   
6.
SOME NEW SPECIES OF NANNOPLANKTON IN JIAOZHOU BAY, SHANDONG,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ree new spades and a new variety of nannoplankton, Chrysochromulina papillata, Gaysochromulina chiton var. minuta, Paraphysomonas simplexocorbita and Paraphysomonas bisorbulina are reported in this paper. All were isolated from the preliminary culture samples of seawater collected from Jiaozhou Bay, Shandong, China. The three species occurred at Station 1(120° 14.56′ E, 36°4′N) in November 1984, the new variety at Station 2 (120° 16.35° E,36°4.5′N) in January, 1985. The morphological features, especially the structures of the scales of these new nannoplankton,. are describe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new species and the related ones are discussed; their movement and nutrition, and the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of their biotopes are also mentioned.  相似文献   
7.
Delineation of phytoplankton communities in this study was based on : 1 ) cluster analysis by Preston's Equation (1962) and 2) analysis of the number of individuals . Results obtained by these two methods were very similar to that obtained in a previous study (Fig . 1 , Gu and Guo , 1982) 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number of planktonic species of different ecological nature . Among these three methods , that based on cluster analysis (by which some subcommunities could be recognized ) proved to be the best.  相似文献   
8.
中沙和西沙群岛位于南海中部偏北海区,它们远离大陆,水域开阔,无径流影响,且所处的纬度较低,与我国大陆近海的水性环境和所受大陆气候的影响明显不同。研究中沙和西沙群岛生物区系的特点对于了解生物的地理分布和变迁规律以及合理开发利用其海洋资源是必不可少的。 1973年5月、12月和1974年5月、11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在中沙、西沙群岛附近海琙进行浮游植物调査,提出了浮游硅藻名录。1975年5-6月和1976年3-4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又在该海域进行了浮游硅藻类的定性、定量调查。我们参考这些资料,对该海域的浮游硅藻区系得到如下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9.
大连湾赤潮生物──赤潮异弯藻   总被引:29,自引:6,他引:29  
郭玉洁 《海洋与湖沼》1994,25(2):211-215,T001
于1985,1986和1987三年的夏季在辽宁大连湾采集赤潮生物──赤潮异弯藻,以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进行了形态观察和分类研究;同时述及其分类沿革及至今仍存在的争议,结合本种在大连湾的生态特点简要地综述了其在世界上的分布,生理宗,昼夜垂直移动,营养摄取以及细胞分裂周期和种群繁殖等。结果表明,在温带近海夏,秋季潮异弯藻的生长率最高,冬季休眠于海底;温度是限制其复苏的主要因子。本种昼夜都能摄取营养,生  相似文献   
10.
1983—1986年在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的统一部署下,山东省科委组织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和北海分局、地矿部海洋地质研究所、山东海洋学院等22个单位,动员2099人次对黄河口区(包括渤海湾南部、黄河口和莱州湾西部)和近代黄河三角洲的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