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海洋学   4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1958-1961年在东海陆棚区进行放射虫的调查研究时,发现甘葡萄虫科(Glycobotrydidae)的一新属及其两新种。  相似文献   
2.
1940年Frenguelli报导了南美洲第三纪硅质鞭毛虫类化石的一新种,命名为三孔根网虫Rhizoplecta trithyris。 1953年Deflandre在Grassé主编的动物学专著中讨论到化石放射虫的罩笼虫目(Nassellaria)时提到了它,并且附有原作者绘的图;又在附注中指出Prenguelli所建立的Rhizoplecta属分类地位尚有问题,它好象是由三轴骨针演化而来的,可能属于放射虫的网形虫科(Plectoidae)。由于原始描述根据的材料是化石,故只能看到一部分残存的骨骼,而全部相胞体的柔软部分不可能保存下来,故难以详细了解它的结构,但从Frenguelli的图上仍然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它的底面一边的详细构造,诚如Deflandre所讲:骨针很显然是三轴的。 我们自1958年以来,在我国东海采到一种标本,数量相当多,而且可以看到各个发育时期,经仔细观察研究之后,了解到它底部骨骼的结构与Frenguelli的Rhizoplecta trithyris化石图形十分相似(图5),我们认为系同一个种,并进而肯定了Deflandre的意见是正确的,即证明了Rhizoplecta trithyris并非鞭毛虫而确系放射虫,根据骨骼的形态和中央囊的存在,有力地证明它是第三纪以来尚未灭绝的种类,其分类地位系属于网形虫科(Plectoidae)。  相似文献   
3.
放射虫是海洋浮游动物中重要类群之一,在海洋原生动物中其数量仅次于有孔虫。特别分布在热带和各大洋流区域最为集中,并且有它独特的生态特点。例如,它有单一极分布、两极分布和赤道沉降等现象,其水层分布有广深性和狭深性,一些狭深性种类,严格栖息于某一深度水层内;又放射虫分布和水团有密切联系,某些种类仅为某水团所特有,因此,在海洋学上,放射虫可被利用作为水层深度和水团的指示种。又因放射虫海底沉积物覆盖于洋底,占有相当大的面积和惊人的厚度(可达数千米),其化石几乎在地売各个地质时期的沉积岩中均可找到,某些海区(尤其是深海),仅有放射虫沉积物而绝少其他生物,因此,放射虫与有孔虫一样,又历来为研究地层的地质学者所关注。近年来,放射虫在地层学上的应用已愈益广泛。例如,日本中世古幸次郎利用放射虫对里日本油田第三系作分带;在厄瓜多尔(Ecuador),已经采用根据放射虫来鉴定岩层的方法。此外也有利用罩笼虫类作为第三纪和第四纪的年代指标或用以解释第四纪地层。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放射虫的研究正是随着生产发展而发展起来. 在毛主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指引下。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运动推动下,大力开发我国沿海大陆架的天然资源,进行海洋综合调查,为促使海洋学得到迅速发展,在开发石油和海底矿床的勘探方面。必须收集大量有关的基础资料,用以分析地层,进行地层对比划带,从而准确鉴定海底地层。因此,必须把对放射虫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与开发资源和生产实践需要密切连系起来。 据目前了解,放射虫的分布面不够广泛,对它的深人研究还不如有孔虫,例如在地层学的意义方面还不如有孔虫来得显著,但是“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特别是放射虫在深海的沉积物中所占比例较大,其分类和地层位的资料对深海的地层分析划带将是很有意义的,可以设想,随着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放射虫的研究将愈来愈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4.
等辐骨虫目(Acantharia)是原生动物放射虫纲中的一大类, Müller(1858)最初称这类动物为Acanthometra,并发现其骨针排列的规律[后人称之为穆勒氏律(Müllers law)]。继后,Haeckel在1862-1887年先后发表了两部放射虫专著,其中共描述了等辐骨虫七百多种,又把这类动物改称为Acantharia,在分类系统上,奠定了初步基础。1904-1906 年,Popofsky根据1887年Hensen领导进行的浮游生物调查所获的放射虫资料,先后发表了两篇报告,共记述了等辐骨虫三百多种,其中增加了许多新的科属,对Haeckel的分类系统作了些修改,对种类亲缘关系的解释亦进了一步。1906-1907年,Mielck 利用在俾斯麦群岛中采到的等幅骨虫作研究,他提出的分类方怯,更注意到等辐骨虫虫体的柔软部分(例如中央囊等);虽然工作甚少,但颇有学术价值。 在分类研究史上,Schewiakoff是等辐骨虫分类系统的重大改革者,1926年,他发表了那波利湾(Bay of Naples)的等辐骨虫专著,由于用活体观察法和理化方法进行了研究,观察到许多前人所未见的形态和结构,例如发现等辐骨虫并非全部都有中央囊,有的只具内胶膜,并且查明了中央囊内也有外质的存在。此外,根据个体发育的观察研究,归并和订正了前人所鉴定的许多种属。Schewiakoff在分类上,不仅以骨骼结构、而且还以中央囊及胶膜的有无、肌原纤维的形状和数目等等作为依据,故他所提出的分类系统比较合理。 近年来,对等辐骨虫分类系统进行研究的有Trégouboff(1953)和Campbell(1954)等人,Trégouboff所讨论的系统基本上是依照Schewiakoff;Campbell虽然提出了新的分类系统,可惜没有提出更多的理由来说明。 有关等辐骨虫化石及其在地层学上的实际价值,迄今还报导得很少,Davis (1950)在奥曼(Oman)曾发现放射虫的Mayenella新属,他认为这是等辐骨虫的化石,并且提出可以利用它作为鉴别中生代地层的指示化石,但Campbell认为该属并非等辐骨虫而把它归并到泡沫虫目(Spumellaria)中去。早在1887年,Haeckel 就认为本类动物根本没有化石,因为它的骨骼是由硫酸锶或Acantin质组成,易被海水溶解,但Campbell & Clark(1944)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南部中生代地层中还是发现了等辐骨虫(Acanthometron astraeforme)的化石。此外,在Campbell(1954)的放射虫分类系统中也列出等辐骨虫的某些科属有化石的种类,然而,终究因为本类动物的化石迄今发现尚少,故在地层学的价值上未见有显著的地位。 关于我国海区的等辐骨虫,以往报告的很少,仅1932年王家楫与倪达书曾记录过厦门的一种,即Acanthometra pellucida J. Müller。1958年以来,我们进行了东海的放射虫调查研究,本文即是研究报告的第一部分,着重在等辐骨虫分类学方面的研究,并讨论了它们在东海的数量分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