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56篇
测绘学   33篇
大气科学   113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62篇
海洋学   26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5年   2篇
  1942年   1篇
  1938年   1篇
  193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 (SSTs) in the southwestern South China Sea have been reconstructed for the past 160 ka using the Uk37 paleothermometer from the core MD01-2392.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glacial times (MISs 6 and 2) and interglacial times (MISs 5.5 and 1) are 2.2~2.5 ℃. Younger Dryas event during the last deglaciation was documented in both the planktonic foraminiferal δ18O and SST records. After MIS 5.5, SSTs displayed a progressive cooling from 28.6 to 24.5 ℃, culminating at the LGM. During this gradual cooling period, warm events such as MISs 5.3, 5.1 and 3 were also clearly documented. By comparison of SST between the study core and Core 17954, a pattern of low or no meridional SST gradients during the interglacial periods and high meridional SST gradients during the glacial periods was exhibited. This pattern indicates the much stronger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at the glacial than at the interglacial periods. Spectral analysis gives two prominent cycles: 41 and 23 ka, with the former more pronounced, suggesting that SSTs in the southern SCS varied in concert with high-latitude processes through the connection of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相似文献   
3.
为了合理地求定按附合网平差的网点坐标的实际精度,本文推广了半动态法,籍此可在首级网的基准下,统一求定顾及各级控制网测量误差影响精度的全部网点坐标的方差—协方差阵。本文所提出的方法适用于种种情况下的精度估计:等级数不受限制的平面、高程或三维网,本级网平差中的固定数据以及待估计的平差值函数可以包含不同级的网点,从而克服了半动态法原有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滕州市近40年的四季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美玲 《山东气象》2004,24(2):14-15
选用滕州市1960-2000年逐候平均气温资料,分析滕州市近40年四季开始时问和持续期变化特点。结果表明:60年代夏季开始显著偏早,冬季持续期显著偏短,90年代春季开始时间显著偏早,冬季持续期显著偏短。  相似文献   
5.
6.
鹤壁市秋季连阴雨气候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秋季连阴雨使土壤和空气长期潮湿,日照不足,严重影响秋作物的生长发育及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如果在麦播期出现连阴雨,则影响小麦播种日期及次年小麦产量。秋季连阴雨是鹤壁市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分析其气候特征及形成原因,不仅对防灾抗灾有重要意义,而且也为连阴雨的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瞬变电磁测深的资料预处理、参数计算、图件编制及原始测量曲线中高频率起始段变异曲线的修正,为地层的划分、断裂构造的确定提供了依据,选择确定了适合寻找砂岩型铀矿找矿的解释图件,达到了解决研究地层结构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1981-2015年西藏全区气候季节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1-2015年西藏全区39个气象观测站的观测资料,采用修订气候季节划分方法,分析了39站季节起始日与季节长度,代表站的季节极端日期、极端长度、季节早晚、季节长短等级变化趋势及其对农牧业、旅游业的影响。结果表明:西藏近35年来,春、夏、秋、冬季平均起始日分别为2月25日、5月31日、9月15日和11月28日,平均长度分别为99 d、106 d、73 d和87 d,且区域差异比较明显。波密、加查、尼木、狮泉河、申扎站春季的起始日在提前,分别为-5.8、-1.2、-3.3、-2.5、-2.3 d·(10a)-1;秋冬季的开始日在推迟,分别为1.4(1.5)、2.1(4.2)、1.9(4.4)、1.0(2.5)、1.2(4.0)d·(10a)-1。春(夏、秋)季持续时间在延长,分别为7.0(1.3、0.1)、0.04(3.3、2.1)、1.0(4.6、2.5)、0.1(3.4、1.6)、1.7(1.8、2.8)d·(10a)-1;冬季持续时间在缩短,分别为-8.5、-5.4、-7.8、-5.1、-6.2 d·(10a)-1。春季的提前与季节长度的延长,使作物播种期与牧草返青期提早;秋季的推迟与季节长度的缩短使得作物复种机会大;同时对农作物的种植结构、作物品种熟性布局以及旅游业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利用广州S波段双偏振雷达观测数据和低频电场探测阵列三维闪电定位数据, 分析了2017年5月4日和5月8日华南地区两次飑线过程中闪电起始和通道位置处的雷达偏振参量和降水粒子特征。两次飑线中约80%的闪电起始和通道(统称闪电放电)定位于对流区。对流区闪电放电位置处的雷达反射率(ZH)要比层云区平均大4~5 dBZ, 其它偏振参量的平均值较为接近。闪电放电位置处的ZH中值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但差分反射率(ZDR)、差分传播相移率(KDP)和共极化相关系数(CC)在-10 ℃层以上随高度变化不大; -10 ℃层以下, 对流区闪电放电位置对应ZDR和KDP随高度下降明显增大。闪电起始位置的平均ZH比闪电通道位置处的平均ZH大1~2 dBZ, 但前者在对流区内对应ZH分布峰值区间为25~30 dBZ, 弱于后者的30~35 dBZ; 同时, 它们的对比关系在-20 ℃层上下不同。对流区内闪电放电位置处的主导性粒子是霰和冰晶, 它们的区域占比接近。在层云区内, 闪电放电位置主要是干雪和冰晶, 干雪区域的占比显著大于冰晶。   相似文献   
10.
目前产生地震的机制仍以弹性回跳说为主:地震是因为断层错断使岩层的弹性能释放而引发。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质疑,仅断层错断后的弹性能,是否真能达到实际地震所释放的巨大能量。因此,有必要探讨地震初动后破坏性强震的性质及其真正的能量来源。文章根据沉积地层中的储集层及其压力的特点分析得出,储集层内含有大量的高压流体,其压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释放出来,产生流体物理爆炸,有可能是强震能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计算得出,当断层破裂并刺穿面积较大的储集层时,其压力释放所产生的弹性能可以达到震级8.0以上地震所释放的能量;人为的工程活动也可引发小规模的流体压力的释放现象,如钻井时的井喷、水力压裂会诱发有感地震等。同时,文章根据对距离震中较近的地震台的波形及传播射线路径分析认为,强震波动可能不是横波S波,而是涨缩波P波,据此不能排除强震是由爆炸所致。综合汶川地震多个台站记录到的地震波的时间域和频率域特征、地面观测到的爆炸现象、地震后科学钻探获得的岩心等大量直接或间接证据,说明了这种流体爆炸能量释放的可能性。最后,文章提出了地震活动可分为三个阶段:微破裂阶段Ⅰ,该阶段有流体活动,并可产生动电效应,但未触发地震初动;地震初动后的断裂破裂阶段Ⅱ;由流体压力释放产生地震强震阶段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