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1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5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沙坡头人工植被区中的油蒿种群动态与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利用种群生态学中的年龄结构、静态生命表和种群动态指数对沙坡头包兰铁路北侧1964年和1981年沙地人工植被区中的油蒿种群结构动态进行分析,发现1981年区和1964年区的油蒿种群都属于增长型,但1981年区的增长性大于1964年区,也就是说,随着人工植被建立的时间延长,油蒿种群结构由快增长型转向慢增长型.因此,沙地中的油蒿种群的动态趋势是由快增长向慢增长,以及衰退方向演变,最终有从人工植被区中消失的趋势.同时,油蒿种群结构的增长型是油蒿能长期存在的种群生态学原因,是它具有适应干旱、半干旱区的沙地生境的生物学特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坡头人工固沙区油蒿和柠条叶片稳定碳同位素分辨率(△)和N 含量的测定,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下油蒿和柠条叶片△ 和 N 含量的季节变化及其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种植方式下,两种植物的△ 与 N 含量在不同月份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油蒿叶片 △ 极显著高于柠条的:在不同种植方式下,油蒿单种下 △ 显著高于混种,柠条则反之。 油蒿叶片 N 含量极显著低于柠条的:不同种植方式下柠条叶片 N 含量无显著差异,而单种油蒿叶片 N 含量则显著低于混种。在 △ 与 N 含量的关系中,柠条叶片 △ 与 N 在两种生境、单种和混种下均极显著正相关,雨明柠条叶片 N 含量可以作为其 △ 与 N 含量的季节变化及其关系在不同微生境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3.
正六月的骄阳,慵懒地撒在麦秀林场西缘的逶迤群峰上。随着青南地区山势的变化,高山深切割地貌渐渐呈现在我们眼前,峰峦雄伟、陡峭高峻。一条清晰的雪线从山腰整齐划过,在这条线的上面是银光闪烁的冰雪世界;雪线之下则是嫩芽点点、绿意朦胧;而峡谷的底部已经是一片山花烂漫的景象,草虫飞溅、雀鸟吟唱,处处生机勃发。沿着山谷中一条简易的公路,时而掠过碧绿如毯的草地,时而穿过古树参天的森林,当路面与奔  相似文献   
4.
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phala)灌丛沙堆是乌兰布和沙漠最为广泛分布的典型荒漠灌丛沙堆之一。本研究对白沙蒿灌丛的灌丛形态参数、沙堆形态参数进行了野外测定,探讨沙堆形态发育及固沙能力与白沙蒿灌丛形态的关系。结果表明:白沙蒿灌丛高度随着灌丛半径的增加而呈对数曲线增加,在灌丛较小时灌丛高度增长较快,随后渐趋于稳定,其水平方向发育速度大于垂直方向;白沙蒿灌丛沙堆半径及高度随灌丛半径和高度增加而增加,二者呈显著线性关系,沙堆水平方向发育受到灌丛冠幅的影响,沙堆垂直方向的发育水平取决于灌丛高度;随白沙蒿地上部分鲜重的增加,灌丛沙堆底面积、高度、沙堆体积和固沙效率均呈极显著线性增加(p0.01);白沙蒿灌丛越大其固积沙堆也越大,固沙率越高,不同大小灌丛白沙蒿间的固沙效率差异显著(p0.05);白沙蒿灌丛背风侧的积沙宽度(y)与积沙距离(x)显著相关(R2=0.9917),其线性回归方程为y=-19.654x+122.41,在距离灌丛背风面6~7倍高度的地方,积沙接近消失。  相似文献   
5.
东准噶尔北部荒漠区植被属土砾质荒漠植被类型,占优势的植物群落为白茎绢蒿(Seriphidium terrae-albae(Krasch)Poljak),覆盖度为20%~25%。为探讨植物地球化学方法在荒漠区找矿的有效性,本文选择了隐伏于荒漠覆盖下的喀拉通克铜镍矿、希勒库都克铜钼矿和阿克塔斯金铜矿作为实例,研究生长在这些矿床地表的白茎绢蒿植物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其与矿化的关系。研究发现:这些矿床上部均发育植物地球化学综合异常,综合异常的宽度略大于矿体或矿化带的宽度,异常元素组合具有套合性和分带性。本文认为:(1)植物异常中强度较高、清晰度及连续性较好、规模较大的主导元素组合及其异常参数可以作为区分不同矿化类型的标志或指标,进而圈定成矿靶区;(2)植物综合异常的空间分布及其套合性和分带性,能大致确定隐伏矿床(体)的位置;(3)植物异常的元素组合、异常规模和异常强度,能大致推测隐伏矿床(体)的埋藏深度和矿化规模。  相似文献   
6.
差不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是我国半干旱沙区特有的菊科蒿属半灌木,具有抗风蚀、耐沙埋、耐高温、耐贫瘠和兼性克隆繁殖等生物学特性,是重要的先锋固沙植物和珍贵的抗逆种质资源,具有较高的生态和生物学开发利用价值。从生物学特性、种群生态学和生理生态适应性等几个方面较系统地评述了国内外关于差不嘎蒿的研究动态及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差不嘎蒿研究的发展方向及需要进一步关注的关键科学问题,旨在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这一濒临危境的乡土物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干旱区油蒿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宁夏中卫市沙坡头、甘肃古浪县鸣沙咀和民勤县扎子沟这3个干旱区天然油蒿分布区的油蒿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其中根据大小结构图和存活曲线分析油蒿种群动态,用平均拥挤度m*、丛生指数(I)、聚块性指标(m*/m)、Cassie指标(CA)、扩散系数C、负二项分布中的K指标来判断格局类型并且根据双项轨迹方差法来分析格局规模。结果表明,沙坡头和扎子沟油蒿种群处于稳定阶段,鸣沙咀固定沙地和半固定沙地的油蒿种群处于增长阶段;各油蒿种群的分布格局类型为聚集分布,但是各样地聚集度大小存在着差异,具体表现为:鸣沙咀半固定沙地鸣沙咀固定沙地沙坡头样地扎子沟样地;对各样地种群格局规模的分析表明格局规模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应用埋袋法对毛乌素沙地天然分布的优势种臭柏、油蒿细根分解进行研究。对两年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臭柏、油蒿细根分解过程中C、P、K、Mg均表现为释放,释放率油蒿>臭柏,元素重量损失率K>P>C>Mg;N在臭柏分解中表现为积累,在油蒿分解中表现为释放;Ca在臭柏、油蒿细根分解中都表现为积累的趋势,积累率为油蒿>臭柏;能量在臭柏、油蒿细根分解过程中表现为释放。该研究为沙区土壤库中的能量转化和流动过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不同气温与土壤湿度条件下籽蒿幼苗的表型可塑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郭立冬  何兴东 《中国沙漠》2011,30(4):987-991
  植物表型可塑性是其适应环境的结果。为了探讨构件水平和全株水平表型可塑性的差异,我们选择籽蒿进行了双因素(气温:35 ℃、30 ℃、20 ℃; 土壤水分:对照、轻度、中度、重度胁迫)随机化区组实验以分析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的表型可塑性。结果表明,气温对籽蒿株高生长率有显著影响,土壤水分胁迫对籽蒿株高生长率无显著影响; 气温和土壤水分胁迫对籽蒿地上部生物量和根重生长率均无显著影响; 土壤水分胁迫对籽蒿幼苗根冠比有显著影响,而气温对其则无显著影响。这说明气温和土壤水分胁迫对籽蒿幼苗构件表型可塑性和全株表型可塑性的影响是有差异的。进一步分析表明,气温对籽蒿幼苗的叶含水量有显著影响,而对籽蒿幼苗的叶饱和亏无显著影响,这说明气温对籽蒿幼苗株高生长率的影响是通过影响其叶含水量来实现。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生物测定方法,研究了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ca)叶水浸液对生态相关种羊柴(Hedysarum laeve)与柠条(Caragana intermedia)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黑沙蒿叶水浸液可抑制羊柴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升高逐渐加强;幼苗形态指标对叶水浸液作用较为敏感,敏感程度为苗干重苗鲜重根鲜重根长苗高根干重;丙二醛含量综合化感效应指数值明显大于其他指标,相对电导率也表现出较敏感的抑制效应。黑沙蒿叶水浸液对柠条种子萌发存在低促高抑作用;对幼苗形态指标综合化感效应表现为促进,促进作用随浓度的升高逐渐减弱,根鲜重、根长与苗干重为较敏感指标;对生理指标化感综合效应表现为抑制,抑制作用随浓度升高而增强,相对电导率是最敏感的指标,丙二醛含量指标也较敏感。由此推断,对膜系统的伤害可能是黑沙蒿化感物质多种效应的生物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