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1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25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方建桥 Li.  JQS 《地球科学》1997,22(4):441-444
详细研究了结构振动模态控制中反馈增益的解析解,数值模拟表明,解析解具有计算精度高,计算时间短,控制效果显著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大陆内部弥散性的变形表明经典板块构造理论未能阐述大陆构造。矿物变形的实验室研究结果、岩石流变学性质随深度改变和地震测深剖面资料都提示大陆岩石圈具有三明治式的强度包络面。任纪舜、张国伟和钟大赉分别把岩石圈不同深度层次的三维交切构造称为立交桥式构造或多向层架构造。它们的出现提示岩石圈发生了构造解耦,新的变形体制在拆离面以上发展起来。前苏联地质学家把它称为岩石圈的构造成层作用。本文列举了喜马拉雅东、西构造结和秦岭造山带可能出露于地表的三维交切构造实例,呼吁重视这类代表大陆岩石圈不同深度层次的构造堆叠体,并把它作为揭示岩石圈构造变形的最佳切入点。  相似文献   
3.
四川盆地:周缘活动主控下形成的叠合盆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四川盆地位于扬子板块西缘和青藏高原东缘,地震勘探资料等揭示盆地前寒武纪基底保存完整的古俯冲带和地堑-地垒结构,说明盆地基底后期构造活动非常稳定;显生宙以来经历晚震旦世-石炭纪、二叠纪-中三叠世两幕克拉通边缘强拉张-强挤压,而克拉通内弱拉张-弱挤压的构造演化过程,体现出盆地内部稳定性结构沉积演化特征。克拉通内弱拉张初期以海相碳酸盐岩大面积稳定沉积(即震旦系灯影组和二叠系栖霞-茅口组)和随后的风化壳岩溶作用(即桐湾期、东吴期等不整合面)为特征,弱拉张期以拉张槽(如:绵阳-长宁拉张槽和开江-梁平拉张槽等)的形成为典型特征;弱挤压则以古隆起(如:加里东期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印支期泸州古隆起等)的发育为典型特征。四川盆地晚三叠世后的前陆盆地演化阶段受控于其周缘造山带逆冲推覆构造活动,是现今地貌和构造盆地的主要建造期,形成了四川盆地周缘突变(线型)和渐变(弥散型)两种盆山结构。盆地西边界(龙门山)和北边界(米仓山-大巴山)即是线型突变边界,也是扬子地块(板块)的边界,边界几何形状和扬子板块刚性特征对盆山系统结构-构造特征等有较大的控制作用;四川盆地的东边界(齐岳山-大娄山)和西南边界(大凉山)即是渐变弥散型边界,同时也是板(陆)块内部的边界,它们受控于邻区(盆外)的构造变形和盆内沉积盖层中滑脱层的分布特征。受控于盆地(克拉通)周缘活动,四川盆地垂向上前寒武纪基底与盖层、盖层内早期和晚期构造具解耦特征。基底与盖层构造的解耦有利于盆地内部前寒武纪基底结构构造的保存和盖层内大型隆-坳结构的形成演化;盖层内早期和晚期构造的解耦有利于早期构造免遭后期破环,对深层油气藏的保存意义重大。总之,四川盆地可能是具独特形成过程和特征的叠合盆地新类型,其突出特征表现为周缘活动、内部稳定及早期和晚期构造解耦。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一种具有地震抑制功能的结构抗震主动控制算法。其特点是设计一组状态反馈控制律,使得闭环结构系统在具有希望极点的同时,还能够减小结构地震输人的影响。首先,在特征结构配置参数化方法的基础上,将该控制问题转化为一个含有约束条件的优化问题;其次,给出了求解该问题的算法及实施步骤,该方法直接基于结构系统原始矩阵,不涉及系统的增广或变换,便于工程应用;最后,对地震作用下三层剪切型Benchmark结构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具有地震干扰抑制功能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根据多模式控制器的设计理论,以偏差分段为基础,将控制过程分为几个阶段,用不同的模式加以控制,用加速储能控制来解决响应快速性的要求;用快速放能控制来解决响应平稳性要求;用稳态能量控制来解决系统的准确性要求。把控制模式用于双输入双输出关联系统的解耦系统中进行了仿真研究,与常规控制方法做了比较,多模式控制在关联系统中具有良好的动态响应性能。  相似文献   
6.
桩-土界面间冻结力及荷载作用下界面的剪切力学行为是决定冻土区桩基础承载性能和荷载传递的关键。由于冰的显著流变性及高含冰量冻土区上限附近厚层地下冰的广泛分布特征,桩基础中上位具有的冰冻结界面剪切蠕变特性对桩基础的承载性能有显著影响。为研究桩冰冻结界面剪切变形特征及其内在机制,开展了-3℃、-5℃下冰-钢管结构分级加卸载剪切蠕变试验。通过对变形曲线的分段独立解耦,分析了冻结界面的黏弹塑性剪切变形行为。结果表明,界面剪切变形可分解为瞬弹性(Sie)、瞬塑性(Sip)、黏塑性(Svp)以及黏弹性变形(Sve)。广义弹性剪切模量随分级荷载的增加逐渐变大,表明加卸载过程中结构未加速破坏前界面存在明显的强化效应。界面剪切蠕变特征随剪应力水平的增加由衰减向非衰减过渡。其中,黏弹性变形和低剪应力水平下黏塑性变形均表现为衰减性,且荷载越大,黏弹性变形越大。高应力水平下黏塑性表现为非衰减性,且变形速率随剪应力水平增加显著提升。整体而言,冻结界面塑性变形值占总累计变形的比例先减小,后增大,其中瞬塑性变形主要存在于应力水平较...  相似文献   
7.
藻蓝蛋白与叶绿素a作为特征色素常用于表征蓝藻的生物量.藻蓝蛋白与叶绿素a通常用荧光光谱或原位荧光强度检测,但是在实际水体中藻蓝蛋白与叶绿素a的荧光效应相互干扰会影响测量精度,极大限制了该方法的应用.本文根据朗伯比尔定律,利用二阶矩阵模型设计了一套在荧光检测过程中"激发光-发射光"优化抗干扰的波长选择方法,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了两种色素浓度与荧光强度之间的多元校正线性模型,实验验证了所筛选蓝藻荧光分析法中特定激发光和发射光波长的有效性.本研究实现了两种色素检测过程中的成功解耦,可在藻蓝蛋白的原位检测中排除水体中藻蓝蛋白与叶绿素a之间的相互干扰,提高藻蓝蛋白和叶绿素a的原位检测精度,为开发便携式蓝藻检测传感器时的波长选择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当前震后紧急供电安全检测方法忽略了电网节点的三相电流不对称问题,未计算电力网络节点功率、支路电流及网损,导致电力网络进行节点连通安全检测准确率低。据此提出震后紧急供电的电力网络安全检测方法,根据连通度矩阵电力网络节点的工作参数,电力网络潮流计算不同节点的电压向量。利用快速耦合法优化牛顿拉夫逊法的计算速度,求出节点功率、支路电流及网损数值。以所构建的电力网络节点连通安全检测模型为基础,采用蒙特卡洛方法完成震后紧急供电的电力网络安全检测。经实验证明,所提方法可有效检测震后紧急供电的电力网络节点安全性,当震动加速度分别为0.05 gal、0.20 gal、0.80 gal时,实验对象连通安全检测结果分别为较高、中等和极低状态,与实际结果均一致,说明所提方法能准确检测电力网络节点连通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罗跃  叶淑君  吴吉春 《岩土力学》2018,39(3):1063-1070
由于地裂缝研究及地表变形监测技术(例如GPS,InSAR等)的快速发展,抽取地下水引起的地层水平位移受到关注。传统区域地面沉降模型虽然求解快速但不能模拟水平位移;比奥模型虽然能够模拟土体的三维变形,但模型求解的计算量较大,较少应用于大尺度的区域地面沉降数值模拟。为解决以上问题,推导了解耦三维地面沉降数学模型,模型推导过程显示:比奥模型假设法向总应力和不变,则可简化为解耦三维地面沉降模型;解耦三维地面沉降模型假设土体仅有垂向一维变形,则可简化为传统区域地面沉降模型。同时通过数值试验验证了解耦三维地面沉降模型可以作为比奥模型的替代模型和传统区域地面沉降模型的改进模型,用来模拟抽取地下水引起的三维区域地面沉降。  相似文献   
10.
由于弹性波逆时偏移更符合实际情况,而且转换波的成像结果有更高的分辨率,因此弹性波逆时偏移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弹性波逆时偏移需要多波多分量数据,为了减少成像结果中的串扰假象,在逆时偏移过程中进行P波和S波分解就变得非常必要。结合基于向量的激发振幅成像条件,我们把基于解耦传播的波场分解方法应用到弹性波逆时偏移中,并对比了其在各向同性介质和横向各向同性(VTI)介质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说明,该方法可以在各向同性介质中完全分解P波和S波,并保留波场的向量信息。虽然在VTI介质中有较小的分解残余,但是该分解残余不会在逆时偏移结果中产生明显的串扰;因此,这种波场分解方法可以应用于各向同性介质和VTI介质弹性波逆时偏移。该方法是在时间空间域实现的,可以在波场传播过程中直接对P波和S波进行分离,应用方便,计算效率高。与利用Helmholtz分解的弹性波逆时偏移相比,该方法避免了在PS波成像结果中的极性反转问题。在复杂Hess VTI模型的逆时偏移结果中,高速岩体和断层的成像清晰,甚至是两个低速薄夹层也能较好成像;这说明该方法对复杂介质具有较好的适应性。PS波成像结果中的各向异性体成像清晰,说明各向异性介质弹性波逆时偏移可以对传统逆时偏移不能很好成像的构造进行成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