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1篇
地质学   30篇
  2009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善仁  吴悦斌 《现代地质》1996,10(4):478-484
五台山—恒山绿岩带Au、Ag、Cu矿床可分为二大类型:(1)再生型金银铜矿,产在包括岩浆岩在内的各类岩石断裂构造中,与岩浆期后热液有关;(2)变生型金银铜矿,产于各类变质岩中,具有层控特征(即绿岩型金矿)。在地球化学特征上,再生型矿床与变生型矿床相比,矿体及围岩中Mo、Ag、Pb、Zn、Cd等成矿及伴生元素明显富集;K2O、Rb、Sr、Ba、Th、U也明显富集,是后期岩浆热液作用的结果;Hg、F的明显富集则与后期构造活动有关;Zn/Cd比值较低,说明受到后期岩浆侵入影响;Th/U比值低,可能指示富钙的酸性岩环境。再生型Au矿化的元素组合为Cd、As、Ni、Ag、Sb、Au、Hg(Bi),再生型Ag矿化的元素组合为As、Sb、Ag、Cd、Cu、Ni(Mo、Pb、Zn、Bi),变生型Au矿化的元素组合较简单,只为Au、Hg、As或Au、Cu。上述地球化学特征不仅可以有效地区分矿化类型,而且可以作为地球化学找矿和评价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五台山区构造对铁矿的控制规律浅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朝辉  张文亮 《地质找矿论丛》2002,17(3):191-194,202
五台山区富含铁矿资源。区域构造以多期次运动叠加的褶皱为主,后期构造对前期构造进行了改造。构造外貌总体呈“之”字型展布。区域构造以及其次级构造对矿体(床)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表现为区域构造控制矿体(床)的分布,二级构造控制矿体(床)的形态,三级以下构造对矿体(床)起局部控制或改造作用。区域铁矿床亦受“之”字型的控制。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五台山地区典型地段—照山一带基岩地球化学测量及异常特征的研究 ,并结合区域地质、构造等特征的综合分析 ,提出Au、Ag、Cu、Bi、As为区域金 (铜 )矿地球化学勘查的最佳指示元素组合 ;确定出三个较为重要的矿化带 (区 ) :一个是下龙宿沟—上龙宿沟铜—金矿化带 ,另一个是土岭铁建造金矿化带 ,第三个是台峪口金异常区 ;金矿化的形成受条带状铁建造的发育程度以及区域变质变形作用过程中热流体活动的叠加改造等共同制约。  相似文献   
4.
大量准确度很高的单颗粒锆石迅谱(SHRIMP)年代学数据表明,五台山-恒山绿岩带形成于2500Ma之前,五台山-恒山绿岩带形成后即与较老的阜平块体拼合。因此,该过程中有大量火山,深成活动及变质作用,是一次重要的造山运动。在1800Ma之前,本区还经历了一次明显的构造热事件,主要表现为在地壳较深水平上大规模的冲断作用,使原来为不同地壳水平的块体处于同一地壳水平。本文还对原五台群下部层位板峪口组和金岗库组的归属及铁堡不整合面提出了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应用构造—岩性—事件法将五台山碰撞造山带划分为3个构造片体:弧前混杂岩带、古岛弧系和弧后混杂岩带。提出该造山带构造演化5个阶段:洋盆扩张阶段(>2600Ma);南部洋盆向微陆块下俯冲—微陆块转化为岛弧阶段(2600~2500Ma);弧前碰撞—弧后消减阶段(2550~2500Ma);陆—陆碰撞阶段(2550~2450Ma);伸展作用阶段(2500~2400Ma)。  相似文献   
6.
田永清  余克忍  常向阳 《地球学报》1997,18(Z1):191-193
五台山绿岩带中各种类型金矿化是地壳演化不同阶段的产物,在成矿作用和矿质来源诸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而这些,完全可以通过矿物和岩石普通Pb同位素的组成、构造-化学模式和同位素示踪等分析而获得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山西五台山地区与超镁铁质岩密切共生的含蓝晶石的各类片岩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在蓝晶石铝直闪石片岩中存在一种特殊的冠状体结构,即蓝晶石和铝直闪石被它们之间内圈的十字石十刚玉十绿泥石和外圈的堇青石所包绕。这种特殊的反应边结构,说明岩石曾处于较高的压力条件下(0.9~1.4GPa),然后经历了明显的近等温的减压过程。其它类型的含蓝晶石片岩,也包含了高压变质矿物组合,并经历了同样的变质演化过程。这种演化历史与该区经历了古洋壳俯冲,消减,弧陆碰撞和伴随的迅速折返和抬升是密切有关的。  相似文献   
8.
菱切面角温度计作为形变温度计在五台山区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钠双晶主要在形变过程中产生,它的结合面是菱形切面。菱形切面的位置既取决于斜长石的化学成分,也取决于它的结构状态。后者本身就是温度的函数。因此,菱切面的位置取决于形变时的温度。在五台山区峨口花岗岩内获得了49个菱切面角温度值。从直方图上可以看出存在有520℃和480℃的两个峰。这温度与围岩的石榴石—黑云母对494—508℃的温度对应。它意味着形变温度与绿片岩相变质温度一致。在五台山区绿片岩相变质时观察到两期形变作用,这与两个温度峰相符。因此,利用菱切面角温度计可以研究形变与变质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山西五台山区甘泉一带呈层状夹于五台岩群中的变质砾岩,曾作为五台岩群划分为中、下亚群的重要标志。该变质砾岩层布丁状,沿着五台岩群大型复式向斜核部呈“之”字形断续出露,区域上呈一强变形带。砾岩胶结物为强烈糜棱岩化、构造片岩化的中基性火山熔岩。砾石成分为强烈塑性变形的五台岩群不同层位的滚圆度好、分选性差的复杂成分陆源物及构造、热液成因的假砾石。研究确认,在这套变质砾岩层的两侧分别存在以五台岩群不同层位为底界、以该砾岩为底砾岩的甘泉不整合和宽滩不整合,变质砾岩层分别切割所谓五台岩群下亚群和中亚群的地层。因此,甘泉变质砾岩为叠置于五台岩群之上的地层单元,不能作为五台岩群中、下亚群的界限标志,甘泉变质砾岩应从五台岩群剔除,归属于滹沱群四集庄组。  相似文献   
10.
早期碰撞造山带的研究是探索板块构造早期体制的前缘领域。五台山地貌高差巨大(达2437m)、山体雄伟、地质露头连续完整,是我国早前寒武纪地质研究的经典地区和认识大陆克拉通早期地壳演化的窗口,已成为世界早前寒武纪碰撞造山带的典型实例。围绕五台山构造样式的深入研究,对于揭示早期板块构造演化及中浅地壳构造层次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及构造横剖面研究表明,五台山东冶亚群为华北克拉通的早期沉积盖层,它以开阔复式向形为特征,不整合于造山杂岩及其前陆冲断带和前陆盆地之上。区域变质相的分布及豆村亚群主期褶皱枢纽指示,五台山花岗岩—绿岩区向西南掀斜,出露了新太古代碰撞造山带不同构造单元(造山杂岩及前陆冲断带和前陆盆地)中浅层次上连续而完整的构造剖面。前陆冲断带以沉积岩系大规模平卧褶皱和逆断层、蛇绿岩混杂带和基底构造活化为特征。造山杂岩发育低角度逆断层和复杂叠加褶皱,伴随不同时期花岗岩类的侵位。从浅部层次向深部,绿岩带复式褶皱逐渐被与TTG杂岩构造叠置的表壳岩构造岩片取代,构造面理由陡立趋于平缓。与世界其他花岗岩—绿岩区相比,五台山区完好保留了造山带挤压构造及其前陆盆地沉积,指示早期碰撞造山过程的强烈构造缩短和大规模地壳隆升作用,是研究早期板块碰撞造山过程的重要例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