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21篇
大气科学   1篇
海洋学   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介绍曾莺教授从太阳、少阳经两感角度辨治小儿上气道咳嗽综合征致慢性湿性咳嗽的经验。曾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在“肺之窍”,病因病机为太阳、少阳两感,肺卫失宣,病理因素常夹风、痰、滞、虚等,治以和解少阳、宣肺止咳,并根据病理因素相兼主次,佐以祛风化痰、运脾消食和益气固表等治法。方选小柴胡汤和三拗汤为主,随证加减。同时重视局部穴位按摩和饮食起居调护,做到治疗、调养和预防三位一体。  相似文献   
2.
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一书中,虽没有后世疫病之名目,却真实记载了大量辨治疫病之证治方药的条文及案例经验。笔者抚今追古,重温经典,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及其体认,并引证了当代诸多医家名宿之论,认为《伤寒论》堪称我国古代疫病防治的奠基之作。《伤寒论》虽以辨治寒疫及寒湿疫为主,但也包括湿热类、热毒类及瘀毒类疫病的证治。其所论及疫病的类型及疑似病种,寒湿类疫病主要包括:流行性感冒及其并发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腹泻(寒性)及寒性霍乱,流行性出血热等急性传染病;温热类疫病最为确定的是“黄疸”和“下利”,其证候与现代所谓急性病毒肝炎和急性细菌性痢疾基本相同;该书还开示了辨治热毒疫、瘀毒疫之法门,对后世影响深远。笔者还从《伤寒论》全篇整体分析,体悟到张仲景以“正邪博弈”为核心理念辨治外感疫病的思想,分别采取以祛邪为主、以扶正为主或以祛邪扶正并重的治则大法;并开创了病证结合、以辨证论治为主的中医诊疗模式。  相似文献   
3.
柴胡为伞形科二年生植物,柴胡是我国传统常用名贵中药材,也是商洛“地道中药材”品种之一。在《伤寒论》、《神农本草经》中均有记载。柴胡以干燥根入药,味苦,性微寒。有和解表里、舒肝、升阳之功效。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胸肋胀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等症。对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水肿性胰腺炎、单纯性胃炎、无黄疸型肝炎等有显疗效。柴胡生长对气候条件要求不严,喜温暖湿润气候,具有耐寒、耐旱、怕涝的特性。年产1200-1500kg/hm^2,收入可达2.4~3.0万元/hm^2。  相似文献   
4.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基于阳气郁积之腹痛病证首倡“升阳散郁”治法,阳升郁散,则气血调和、阴阳平衡、形神合一,然“升阳散郁”内涵并不局限于此。《伤寒论》载少阳病小柴胡汤证“阳微结”之病机,即少阳气机郁结。观其病机,或可从“升阳散郁”治法探析少阳病小柴胡汤证之具体机制,剖析小柴胡汤方证及《伤寒论》“升阳散郁”内涵,为柴胡汤类方临床应用提供新思路,拓展“升阳散郁”治法实践。  相似文献   
5.
中医经典课程的临床属性,决定了中医临床基础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应“注重经典,突出临床”。笔者结合自身教学体会,认为研究生阶段《伤寒论》的教学应以培养学生临证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加强原文记诵,深入理解原文内涵,开展专题讲座,介绍六经辨证诊疗思路、经方类方的临床应用、《伤寒论》治法及组方规律等内容,并通过名医医案选读、跟师随诊等方式,提高研究生阶段《伤寒论》教学质量,为培养优秀的中医临床人才服务。  相似文献   
6.
脱水热,指高渗性脱水患者因细胞内液减少,使汗腺分泌减少,皮肤蒸发的水分也减少,散热功能受到影响,可出现体温升高的病理表现。《伤寒论》中对脱水热会出现的症状、发病原因、防治方面具有详细的论述,认为脱水热的发病与过度出汗、过度泻下有关,记载了脱水热或脱水会出现发热、口渴、烦躁不安、尿少、肌肉抽搐、脉微涩的症状,提出了防治脱水热的原则有补液、益气生津、回阳救逆,治疗以汗、吐、下为法,并避免误汗、误吐、误下。  相似文献   
7.
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对外感病证的理法方药论述是现代医师用来治疗普通感冒的尺晷。本文以《伤寒论》相关条文为文本,结合临床现状,分别从张仲景对感冒的态度与治疗原则阐述其对感冒的整体认知观,即爱身惜命、忌忍病;知传变、明寒温;服药可不拘时。冀临床工作者在对待普通感冒上应“勿以善小而不为”,以达治病防微杜渐的警醒效果。  相似文献   
8.
通过整理《伤寒论》中关于“心悸”的论述,发现《伤寒论》中论治心悸的内容分散于“太阳”“少阳”“少阴”“厥阴”四篇中。病因各有不同,病机不外乎虚实两端,虚以先天亏虚为主,或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乏源,心脉失养;实以气机郁滞为主,气之升降出入失常,精血津液运行受阻,痰瘀由生,痹阻心脉。病位以心为主,与肝、脾密切相关。本病可分为气血亏虚、阳虚水停、阴虚阳亢、阳气郁滞、肝郁气滞5个证型,在治疗上应从把握病机出发,首辨虚实,对于虚实夹杂者,辨清主次,虚者益气、补血、温阳,配伍养血安神之品;实者理气、温通、化饮,配伍重镇安神药物,辅以心理疏导,可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经方“小柴胡汤”是《伤寒论》治柴胡汤证的代表方,《胡希恕伤寒论讲座》(简称《讲座》)集中体现了经方大家胡希恕论《伤寒论》的学术思想,其对小柴胡汤有着深刻的见解。笔者通过《讲座》中胡先生对小柴胡汤相关条文的论述,从其学术思想出发,探析小柴胡汤源于《汤液经》之因,阐明小柴胡汤组方内涵,分析小柴胡汤所主之证及其与少阳病、半表半里证之异同,总结小柴胡汤之“和”义,从理论上对小柴胡汤之应用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中有关便血的诊治对理解经典与指导临床实践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伤寒论》中关于便血的部分条文进行归纳总结,探讨太阳、阳明瘀热互结之蓄血证,少阴寒化证,厥阴阳复太过的便血成因,同时归纳总结其证治规律,并与现代疾病的病因病机相联系,以期为便血的内科治疗提供一定的基础理论与临床用药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