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03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秦蕴珊,男,山东掖县人,1933年6月生,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秦蕴珊研究员是我国著名的海洋地质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长,中国海洋研究委员会主席。《海洋与湖沼》学报主编。他为我国海洋地质学科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对中国陆架沉积作用和海底沉积物的类型、分布及物质组成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深入研究,不但从宏观上阐明了沉积物分布的空间格局,而且划分出两种不同时代和不同成因的内陆架和外陆架沉积,并编绘了完整的中国海陆架沉积类型图,建立了中国陆架的海底沉积模式。被国内…  相似文献   
2.
丁孝忠  高林志 《地质论评》2021,67(2):6702503-6702542
《地质论评》前编委、中国震积岩研究的开拓者乔秀夫研究员不幸于2021年3月1日因病逝世,享年91岁。3月4日上午著名沉积学家冯增昭教授及地质学界数十人在北京八宝山送别了乔秀夫先生。乔秀夫先生,1930年10月30日出生于山西省交城县義望村,其父为毕业于黄埔六期的抗日名将,1948年12月参加革命工作,中国共产党党员。1950年9月~1952年9月,在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后转北京地质学院,1953年于北京地质学院毕业并留校任教。  相似文献   
3.
刘侠     
正(1934-2012)原籍江苏,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85年担任湖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湖南省遥感中心)首任站长兼总工程师,1987年晋升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先后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科学工作者,全国地质系统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是中国遥感应用协会发起人之一,并曾担任湖南省经济技术开发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湖南省科协常委,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环境遥感常务副理事长,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顾问,湖南省政府洞庭湖防洪系统总设计师等。刘侠在长期的科研生产实践工作中,为我国遥感应用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曾在湖南首次提出开展遥感地质的设想,  相似文献   
4.
金星宇 《地球》2015,(2):10-13
<正>专家简介:李廷栋,河北栾城人,1953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历任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制图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南极研究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大洋协会副理事长,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副理事长,地质矿产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岩石圈计划喜马拉雅协调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地质矿产部科技司司长,地质矿产部副总工程师。曾任长春科技大学名誉校长。主要著作:1.大兴安岭东北部区域地质的初步研究2.大兴安岭北部地质3.中国地质概述4.亚  相似文献   
5.
王艳君 《地质论评》2022,68(1):6801110-6801110
中国地质学会前副秘书长、中国旅游地学开拓者、中国地质公园事业主要推动者、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陈安泽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11月10日在北京逝世.  相似文献   
6.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又是一个冰消雪融春意盎然的三月,全中国都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北京、聚焦人民大会堂,专注地倾听着北京的“心跳”。 共和国五年一次的换届大会,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历来备受瞩目。高高的穹顶上巨大的金色吊灯,将人民大会堂三楼的中央大厅映射得金碧辉煌。在这个金色的大厅里,灿灿的金橘,火红的杜鹃,绿色的叶兰和天冬,同800余名中外记者一起,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任总理——温家宝,迎来了黄菊、吴仪、曾培炎、回良玉四位新任副总理。闪光灯爆亮耀眼,身着深色西服、脖系紫红色领带的温家宝,平和微笑着向大家挥手致意。 “感谢人民对我的信任。我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我出生在农村的一个教育世家……”一段充满感情的自述,拉开了共和国新任总理温家宝与中外记者见面会的序幕和施政演说。  相似文献   
7.
正马瑾院士1934年出生于上海市。中学时代受"大陆漂移学说"和"沧海变桑田"等地质知识的影响,1952年高考时她选择地质专业作为第一志愿,并如愿考入北京地质学院。1956年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在构造地质学家张文佑的指导下从事构造地质研究。1958年,前往苏联科学院大地物理研究所攻读研究生,师从构造物理学家格佐夫斯基,1962年获得副博士学位并回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1962—1966年,她先后筹建相似材料和光弹实验室,把构造物理研究引入到传统构造地质学中。  相似文献   
8.
《地球科学》2015,(1):168
<正>马杏垣院士是国内外著名的构造地质学家、地震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学家之一,曾长期担任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地质学院副院长、国家地震局副局长兼地质研究所所长.他在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中,坚持实践第一,勇于开拓创新.他在科学研究和治学领域,学风严谨、为人师表,培育了几代地质学者,为我国地质研究和教育事业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2019年5月将是马杏垣院士百年华诞的日子,为了  相似文献   
9.
<正>翟裕生院士男,1930年生,河北文安人,著名矿床学与区域成矿学家、地质教育家;1952年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毕业后被分配至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任教,1957年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研究生毕业;先后任北京地质学院讲师、副教授、系主任,武汉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副院长,地质矿产部北京地质教育中心主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曾兼任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  相似文献   
10.
王鸿祯 《第四纪研究》1994,14(2):115-118
尹赞勋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又是我国地质事业的一位开拓者和组织者。尹先生对科学界、地质界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地质教育方面,自1952年至1956年,他参加了北京地质学院的筹建工作,并担任了第一任副院长兼教务长。在北京地质学院任职期间,他竭尽全力推进各项教学工作,培养了大批学生,满足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对地质人才的需求。他为北京地质学院的成就而自豪,并长期关怀学院的成长,关怀地质教育的健康发展。我们缅怀尹先生的最好方法就是推动学校工作的进一步向前发展,使之建成为当代地质教学和科研的一个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