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6篇
测绘学   1篇
海洋学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原发性失眠症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过程中2组均脱落3例。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4周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价睡眠情况及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6%(25/27),对照组为77.8%(21/2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QI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疗效确切,并且优于单纯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   
2.
江大红 《今日国土》2011,(11):46-47
"能躺着就不坐着,能坐着就不站着,能站着就不走着,能走着就不跑着"。这是不少人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仔细想想,其实人的一生就是在"行立坐卧"这四个基本姿势的转变中度过的。想要在日常生活中完成养生这项"大工程",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室张湖德教授、上海市中医失眠症医疗协作中心主任医师施明和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医学研究室陆一帆教授建议,不妨从每个姿势、每个小动作做起。  相似文献   
3.
目的:系统评价穴位埋线治疗失眠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WANFANG DATA)、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筛选穴位埋线治疗失眠症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均为自建库至2022年3月30日。并参照 Cochrane Reviewers 5.1手册对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4.1软件和State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22篇。Meta分析显示,与对照组对比,治疗组能提高临床有效率[OR=3.67,95% CI(2.81,4.80),P<0.00001],降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总评分[MD=-2.08,95% CI(-2.69,-1.47),P<0.00001];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方面,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47,95%CI(-0.34,1.29),P=0.26];穴位埋线疗法与普通针刺疗法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口服西药相比,穴位埋线更具有安全性[OR=0.14,95%CI(0.04,0.53),P=0.004]。结论:穴位埋线治疗失眠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可靠,但由于方法、设计科学严谨的高质量文献较少,导致可靠性受限,因此仍需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RCT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分析国内外针灸干预抑郁相关性失眠症的文献,总结针灸治疗的特点,分析和讨论目前临床研究的现状与问题。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和美国生物医学数据库(PubMed)自建库至2018年11月收录的针灸治疗抑郁相关性失眠症的中英文临床试验文献。对是否随机分组、盲法设置、诊断标准、干预措施/周期、疗效评定标准、不良反应、疗效随访等信息作提取和分析。结果:44篇临床试验纳入分析;文献采用9种不同诊断标准,以CCMD-3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主,采用辨证分型的报告占43.2%;疗效评定指标主要采用PSQI和HAMD,多数报告采用多重主观测量;盲法、不良事件、疗效随访等信息不全,影响证据质量;针灸干预方法多样,形式包括整合疗法与单一疗法;穴位频次反映选穴规律,多分布在任督二脉、膀胱经、手足阴经上;针灸的量效关系密切,有待深入研究。结论:针灸治疗抑郁相关性失眠症的试验还存在诸多不足,建议采用一致的诊断标准并辨证论治,主客观疗效评定标准相结合,参照临床试验范式修正不足;探索针灸的量效关系与最佳配穴方案,以期进一步提高研究证据质量与临床决策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合并失眠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为早期防治和临床护理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将212 例T2DM患者分为失眠组(111 例)和非失眠组(101 例)。收集2组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采用单因素和二元logistic分析T2DM患者合并失眠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2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糖尿病家族史、合并基础数量、病程、是否使用胰岛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合并基础病数量、糖尿病家族史是影响T2DM患者失眠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或P<0.05)。结论:T2DM患者的失眠发生率较高,其发生失眠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文化程度、合并基础病数量、糖尿病家族史。医护人员可依据风险因素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预防失眠的发生,降低与失眠相关的糖尿病并发症概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耳穴压豆治疗肝郁脾虚型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肝郁脾虚型失眠症患者,采用王不留行耳穴贴治疗,选取耳穴的神门、皮质下、心、肾、肝、脾6组穴位,以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疗效,并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评分和匹兹堡睡眠质量(PSQI)评分。结果:临床治愈32例,显效22例,有效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3.33%;60例患者临床症状评分、PSQI指数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压豆疗法治疗肝郁脾虚型失眠症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