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9篇
海洋学   1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39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中国港口在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作用·吴志平陈泽卿(执笔中国的对外开放是从沿海地区开始的,在建立经济特区之后,相继推出14个港口开放城市,并先后批准了50多个沿海开放港口。此外,中国一手抓对原有港口和港区进行大规模的改建和扩建,另一手抓新建大中型港口,使...  相似文献   
2.
一、经济区划沿革与回顾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在自然条件、历史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显差异。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进行了经济协作区的划分。当时全国被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共7个经济协作区。随后,国家将华中与华南两大经济协作区合并为中南经济协作区。这样的划分方法在其后的经济建设中曾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国家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相似文献   
3.
我国入境旅游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入境旅游人数以及旅游(外汇)收入是衡量一个国家旅游实力和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本文在回顾中国入境旅游发展历史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20多年入境旅游方面有关指标的分析总结了我国入境旅游具有增长的持续性、波动性和阶段性,入境旅游发展的脆弱性和集中性等特点。针对入境旅游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加快我国入境旅游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5.
我国自2001年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勘察设计市场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三年,是我国设计行业把握机遇、面临冲击、经受考验的关键三年。我国政府承诺:入世后三年内,外商即可进入中国设计市场成立合资企业,五年后允许外商设立独资企业。随着设计市场的对外开放,国外设计机构的涌入,设计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由于国内外在市场监管机制,市场准入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要求我们必须对传统的思想观念和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在这三年当中,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位于东北地区南部,南临黄海、渤海,东与朝鲜一江之隔,是东北地区唯一的既沿海又沿边的省份,也是东北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作为中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辽宁省是新中国工业崛起的摇篮,是全国工业门类较为齐全的、中国近代开埠最早和中国最先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沿海省份之一,更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相似文献   
7.
沿海与沿边开放战略,是我国整体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两的共同特点都是利用本地区的自然、人、地缘等条件,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把本地经济纳入国际大市场之中,以促进本地区社会经济的腾飞。但两又有许多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9.
《核地知与行》2007,(4):19-22
2002年以来,局党组结合地勘单位改革发展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的重要决策,确立了我局“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大开放主战略。经过短短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开放型经济从小到大,呈现跨越发展的态势.已经成为全局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和重要增长极。对外开放也已成为推动全局改革发展、和谐稳定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0.
史有"江东福地"之称的江苏省金坛市,地处长江三角洲、苏锡常对外开放区.为了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市政府提出,既要富民强市,又要绿水青山;既要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又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