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41篇
地质学   15篇
海洋学   55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196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岩心定向取心技术不仅可以迅速而方便地确定地下矿层和结构面的产状,而且还可以判断矿层的走向,了解地层倾向,预测钻孔弯曲的趋势。介绍了存储式岩心定向取心原理、关键技术问题、器具构成、技术参数以及现场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2.
设计出双级看门狗(WATCHDOG)实用电路.能可靠地监视微机的运行状态,保证软件在强干扰的恶劣环境下能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3.
简述了喜马拉雅运动三大变形幕的运动学特征并分析了在楚雄地区的反映。在剥去喜马拉雅运动的改造、把攀西地堑系和滇中海槽复原到建造时的位置后(楚雄盆地视作相对原地的),以“盆”“山”耦合的思路重塑了古特提斯分支洋盆的演化及这些盆地的发育。川滇交界区尽管发生燕山运动,印支期建立起来的“盆”“山”耦合关系直至喜马拉雅运动才脱耦。分析了脱耦的各种表现及第四纪内继承的新构造运动对盆地保存和油气成藏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系统评价手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 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自建库至2021年3月31日发表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篇文献,1112 例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其中治疗组576 例,对照组536 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RR=1.29,95%CI(1.21,1.36),P<0.00001],寰枢椎轴线分离复位率高于对照组[RR=1.40,95%CI(1.17,1.66),P=0.0002],寰齿侧间隙差值低于对照组[MD=-0.66,95%CI(-0.86,-0.46),P<0.00001],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MD=-2.83,95%CI(-3.81,-1.85),P<0.00001],仅治疗组中有2 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休息后症状消失。结论:手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能有效纠正寰枢关节紊乱的结构,缓解疼痛,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较少。因所纳文献质量不高,故今后仍需更多高质量临床RCT以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卧位平衡手法联合八段锦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 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 例。治疗组采用卧位平衡手法联合八段锦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手法治疗。观察2组综合疗效、颈椎活动度、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颈椎活动功能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36/40),对照组为85.0%(34/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颈椎活动度、颈椎活动功能评分、VA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第10、20天,治疗结束1个月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组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卧位平衡手法联合八段锦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显著,优于传统推拿手法治疗。  相似文献   
6.
朱晓莹  吴浩  周颖 《地震工程学报》2022,44(6):1317-1324
相对传统结构,自复位墙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具有更大的变形能力且几乎无残余位移,但其耗能能力较弱,需采用附加阻尼来增加整体耗能.目前,金属阻尼器已广泛用于自复位墙结构,其可显著减小结构大震下的地震响应,但小震下的位移和加速度减震效果不佳.因此,将小变形下即可耗能的黏弹性阻尼器应用于自复位墙结构中.设计一幢10层自复位墙结构,分别采用黏弹性阻尼器和 U 型金属阻尼器作为附加耗能构件,通过弹塑性时程分析对比采用两种耗能机制的结构地震响应.结果表明,黏弹性阻尼器可显著减小自复位墙结构在小震下的位移和加速度响应;U 型金属阻尼器在中震下开始耗能,在大震和巨震下,其减震效果会超越黏弹性阻尼器.因此,为进一步优化自复位墙结构在不同水准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建议结合阻尼器的特点进行合理设计.  相似文献   
7.
8.
为探讨摇摆-自复位(Rocking Self-Centering,RSC)桥墩的滞回行为并为其数值建模提供依据,基于OpenSees地震分析平台发展此类结构的多弹簧模型并开展系统性讨论。结合RSC桥墩的构造特点发展多弹簧模型的整体建模思路,着重对比三种弹簧分布(基于Gauss积分和Lobatto积分的分布及均匀分布)模式下RSC桥墩的整体力-位移响应,对弹簧所需设置个数进行优化分析,并讨论了弹簧刚度的校准过程。最后,基于现有研究的5个RSC桥墩试件的试验结果,通过对比滞回曲线,发现所建议的模拟方法可较为准确地模拟RSC桥墩在拟静力荷载下的刚度、强度、滞回行为及残余位移。  相似文献   
9.
10.
为研究土-结构相互作用(soil-structure-interaction, SSI)对自复位结构体系延性需求谱的影响规律,建立了土-自复位结构的数值分析模型,其中上部结构采用旗帜形单自由度滞回系统模拟,并基于锥模型概念模拟土-基础动力相互作用。选取40条Ⅲ类场地远场地震动记录对SSI系统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讨论了刚性地基结构的周期T、强度折减系数R、结构-土体刚度比a0、结构高宽比s、屈服后刚度比α和耗能系数β对结构延性需求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忽略SSI效应会低估自复位结构的延性需求;对于考虑SSI效应的单自由度自复位结构,延性系数μ与R、a0的相关性较强,且μ与R和a0呈正相关,提高R或a0会增大结构延性需求;延性系数μ与屈服后刚度比α、耗能系数β及结构高宽比s的相关性较弱,其中μ与α和β呈负相关,提高α或β会减小结构延性需求,且随着a0的增大,α和β对延性需求谱的影响越大;当a0=1时,s对延性需求谱基本无影响,而a0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