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质学   6篇
海洋学   2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状河流和分汊河流的河型归属讨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河流的河道平面形态分类有多种方案 ,其中Rust的分类因为分出了网状河流而得到沉积学家的更多关注。中国地貌学界和水利学界则更关注钱宁的分类 ,其中包括分汊河流。目前 ,许多研究人员把网状河流和分汊河流当作同一类型的河流。文中从河型的定义、河道平面形态、地下沉积物特征、水动力、新河道形成机理和发育的地貌部位等方面对分汊河流和网状河流进行对比 ,根据对比结果认为它们是不同的河型。为了便于沉积学家、水利学家以及地貌学家之间相互交流各自有关河流的研究成果 ,需要提出一个更符合实际的冲积河流分类方案。  相似文献   
2.
黄河现行清水沟流路汊河运用方案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黄河河口现行清水沟流路范围内不同汊河的形成、演化及其特征进行了梳理总结,围绕汊河不同运用方案的影响效应进行了论证分析。研究表明:现行清水沟流路范围内的汊河运用方案不适用于多汊河轮流行河模式、同时行河与轮流行河联合模式和同时行河模式,而采用单一汊河轮流行河模式可以充分发挥海洋输沙动力,保证河口海域向外海的较大输沙量,对延长清水沟流路使用年限更有利,更为科学和经济合理。在现行清8汊河达到改道标准后,应优先使用老河道汊河,该方案不仅有利于未来海岸线的均衡发展,而且更有利于延长清水沟流路的使用年限。  相似文献   
3.
珠江三角洲口门区近期演变与围垦远景分析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根据1986,1988,1992,1994,1996年5个年份的遥感数据处理和1966年地形资料,对珠江三角洲8大口门区自1966至1966年30年间土地围垦增长速率和海岸线变化趋势作了定量分析和测算,发现:珠江三角洲近期的演变是历史时期以来演变过程的延续,三角洲体因西北江输沙量大和西南向潮流流的作用而继续向西南方的增长。自1966年以来的30年间,整个珠江口区围垦成陆地面积为344km^2,平均  相似文献   
4.
采用平面二维河流数学模型,系统研究概化河道的河型转化过程及其控制因素,成功模拟得到了初始比降、流量、入口含沙量增大和河岸抗冲性减弱时,河流从弯道向分汊、游荡河型转化的过程。根据模拟得到的河道平面形态、横断面形态、河床纵剖面,沿程水面线及沿程输沙率的变化,分析了河床初始比降、入口含沙量、流量和河岸抗冲性等各种因素对河型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型计算得到的河型转化过程,与经典的河型成因及河型转化理论给出的趋势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5.
胜利油区新北油田馆上段沉积特征及沉积相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通过岩心和薄片观察、粒度分析、参数计算及测井资料解释等手段,以揭示胜利油区垦东凸起北坡新北油田馆上段沉积特征及沉积相模式为目的开展工作,得到以下认识:研究区馆上段为分汊河相沉积。其粒度概率累积曲线普遍具有明显过渡段而显示与辫状河心滩相似的特征;平均河道弯曲度大于1.7,二元结构发育,具有曲流河的某些特征;以河岸抗冲性中等,决口扇较为发育而有别于网状河。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馆上段分汊河沉积相模式:包括河床、堤岸、河漫/洪泛平原及废弃河道亚相,组成下粗上细的正旋回。其中河床亚相砂坝微相是分汊河相的沉积主体,其次为堤岸亚相决口扇微相和废弃河道亚相。河床亚相砂坝顶部多直接覆盖洪泛平原泥质沉积。新北油田宏观上油气分布受构造控制,微观上油气富集主要受分汊河道砂体的控制。分汊河相的发现与提出有助于新北油田精细砂体预测和优化整开发方案,也为类似地区的储层预测提供了更为开阔的思路和可借鉴的地质模型。  相似文献   
6.
赣江入湖三角洲上的网状河流体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随继 《地理科学》2002,22(2):202-207
中国南方的冲积河流有许多属于分汊河流,这已被许多研究者进行过比较深入的分析研究,但赣江在其入湖三角洲上的多河道体系与分汊河道有着明显的不同,它的形成是河流自发调整的结果,而不象分汊河流那样由节点控制。它具有网状河流所具有的地貌和沉积物特征,属于典型的网状河流体系。虽然是低含沙河流,但由于其水动力较弱及汛期基准面的上升,洪泛频繁,可输入河间地以大量的泥沙并在低能环境中发生沉积,使河道及河间地能够协调加积升高,并维持多河道体系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主要通过岩心观察、粒度分析、参数计算、录井及测井分析等手段,充分吸收国内外河流研究成果,结合研究区区域地质背景,总结出渤海湾盆地垦东凸起北坡新近系馆陶组上段沉积相模式。研究认为:馆上段为河流相沉积,从沉积物特征和平面形态角度可以将研究区馆上段河流理解为介于辫状河与曲流河之间的过渡河型。其平均河道弯曲度大于1.7,垂向层序表现为泥多砂少,具有曲流河的特征;但沉积层序顶部常直接覆盖河漫/洪泛平原沉积,特别是河道内砂坝发育造成河道分汊河,砂坝沉积物粒度特征反映的受洪水控制的震荡性特点而与曲流河有重要差别。作者借用在水利学界和地貌学界广为使用的分汊河概念,建立了馆上段沉积相模式,包括河床、堤岸、河漫/洪泛平原和废弃河道等4个亚相,其沉积物组成下粗上细的正韵律。其中,河道砂坝是其主要砂体,顶部常被洪泛平原直接覆盖;决口扇是仅次于河道砂坝的次要砂体。  相似文献   
8.
以(密闭)岩心精细观察描述、粒度分析、密井网测井资料分析为主要研究手段,结合区域古构造、古气候以及基准面旋回变化研究成果,对胜利油田滩海地区新近系馆陶组上段至明化镇组底部河流类型及河型演变规律开展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馆陶组上段和明化镇组底部主要发育辫状河、分汊河和曲流河三种河流类型。其中,辫状河主要发育在研究区馆上段7砂组、研究区南部和中部馆上段6砂组下部和南部馆上段1+2砂组;曲流河主要发育在研究区中部馆上段3砂组和北部馆上段5砂组上部到3砂组;分汊河则比较广泛地发育于除上述地区和砂组以外的其他砂组。控制和影响研究区河流演变的三大因素依次为构造作用、古气候和基准面变化,受其影响,研究区从馆上段—明化镇组底部即存在辫状河到分汊河(再到曲流河)的正向演变关系,也有分汊河到辫状河、曲流河到分汊河的反向演变关系,而非持续地从高能量河流向低能量河流演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闽江口分汊河床的特征、类型及其成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祝永康 《海洋学报》1991,13(3):363-370
本文将分汊河床分为构造型和冲积型两类,其中除阐明冲积型分汊河床的特征和成因外,尚着重分析地质构造和河口发育阶段对分汊河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下游分汊河型内部结构和空间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黄锡荃  柳中坚 《地理学报》1991,46(2):169-177
本文从动力机制着手,对长江下游分汊河型的空间结构、衔接段的功能、动力轴线波模式、以及上下游效应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分汊河型空间上具有独特的相关性;主流波是水流能量的载体、是上下游效应产生和传递的动力;点型衔接段是上下游效应的转换器;线型衔接可使上下游效应的强度或性质发生变异。长江下游分汊河段整治重点是控制上下游效应传递关键的衔接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