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海洋学   16篇
综合类   10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亲贝强化营养和升温促熟培育,提早栉江珧人工育苗时间;合理控制幼虫密度,前期4~5个/mL,后期2~3个/mL,严把饵料质量关,投喂新鲜无污染的饵料,科学换水与充气,及时分级筛选等系列技术措施,克服栉江珧育苗中易发生幼虫粘连的技术难题,使育苗生产顺利进行;开展了多种附着基投放的采苗方法试验,选出了铺砂浮动网箱采苗和网袋装网片附着基和细砂吊在池中采苗2种比较理想的采苗方法,提高稚贝的附着变态率,其附着变态率达30%以上,促进稚贝的生长和成活,在1 000 m3水体中育出2 mm以上的稚贝1.096亿粒。  相似文献   
2.
取二色裂江珧 (Pinna bicolor)的消化盲囊、肾脏、后闭壳肌肌肉、外套膜和鳃等 5种组织 ,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酯酶 (EST)和过氧化物歧化酶 (SOD)同工酶在上述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进行了比较研究 ,并对酶谱表型及位点表达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二色裂江珧组织内的 EST和 SOD存在不同程度的组织特异性 ,EST共检测出 15条酶带 ,SOD检测出 8条酶带 ,且两种同工酶在消化盲囊中活性最高。推测 SOD由 2个座位编码 ,可分为 s- SOD二聚体和 m- SOD四聚体  相似文献   
3.
有棘和无棘两种表型栉江珧同工酶差异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有棘和无棘两种不同表型的栉江珧的外套膜组织进行了EST和SOD同工酶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这两种类型的酶谱表达有一定差异,但同时也存在中间类型,表明有棘和无棘的表型差异,尚不能提供它们应划分为两个种的充足证据。  相似文献   
4.
旗江珧不同组织中酯酶和过氧化物歧化酶同工酶的表达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江珧 (AtrinavexilumBorn )是一种经济价值极高的海珍品 ,个体壳长可达50cm,而其肥满的后闭壳肌约占体长的四分之一 ,是最有发展潜力的贝类养殖新品种之一。国内外有关旗江珧的研究报道极少[1,2],目前尚无其生化特性及同工酶表达相关研究的报道。本文研究了旗江珧的消化盲囊、肾、鳃、后闭壳肌和外套膜5种组织的酯酶 (EST)和过氧化物歧化酶 (SOD)两种同工酶 ,并对其酶谱表型及表达位点进行了分析。1材料和方法1.1材料采集及样品制备实验贝为采自广东湛江覃斗海区的天然贝 ,贝龄1~2龄 ,体重15…  相似文献   
5.
3种江珧同工酶遗传标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江珧科的栉江珧、旗江珧及二色裂江珧三种物的5种组织(消化盲囊、肾组织、外套膜、后闭壳肌和鳃组织)进行垂直板状聚丙烯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技术,研究江珧科的SOD、EST同工酶酶谱,结果表明,不同种间的个体其酶谱表型有稳定的差异,同属的种间差异小于不同种的种间差异,即酶谱的差异程度与形态分类学中的亲缘关系相关。可利用其酶谱表型具有种特异性作为一种蛋白分子标记,应用于江珧物种尤其是经济品种的鉴定上。  相似文献   
6.
通过无裂栉江珧Atrinapectinata 4种类型 (青口 ,黄口 ,棘螺 ,沙螺 )的外壳测量、解剖观察 ,对其形态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 ,并对有关参数进行了显著性检验 ( t检验 )。结果表明 ,这 4种类型的贝壳形态和后闭壳肌的相对大小存在明显差异 ,其中沙螺与青口及黄口间的差异极为显著 ,棘螺的壳形及闭壳肌的大小变化幅度最大。由此提出 ,应对无裂栉江珧现定种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栉江珧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栉江珧(Pinna(Alrina)peclinala Linncaus)人工育苗的试验结果。结果表明采用变温刺激法、阴干流水刺激法及阴干流水升温刺激法催产亲贝效果较好。在水温20.6~24.7℃,密度1.018~1.023水体申经50d培育后幼虫附着变态成稚贝,变态率10%-20%,10d后最大幼贝长达6mm。  相似文献   
8.
采用罗丹明123(Rh123)和碘化丙啶(PI)两种荧光染料对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精子线粒体活性进行检测,比较不同染液浓度和染色时间的检测效果,并用该方法检测和比较超低温冷冻保存对线粒体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Rh123和PI染色的最适染液浓度均为10μg/mL,染色时间控制在10 min之内;染色后具有线粒体活性的精子发出绿色荧光,死精子发出红色荧光,质膜受损但线粒体还未受损的精子发出红绿色荧光,表明Rh123和PI双荧光染色检测栉江珧精子线粒体活性是可行的;精液经冷冻后,线粒体活性为61.9%、质膜完整率56.8%,显著低于新鲜精液组(95.3%、93.5%),表明冷冻对精子结构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Rh123和PI双荧光染色法可用来检测栉江珧精子质量。  相似文献   
9.
采用通用引物对山东长岛、文登、日照、广东湛江和海南三亚等5个地理群体栉江珧(Atrina pectinta)16S rRNA序列进行扩增、测序分析,得到59条441bp的核苷酸序列.其中T、C、A、G和A+T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9.91%、17.41%、25.74%、26.94%及55.65%, AT含量高于GC含量,共检测到了9个单倍型和26个核苷酸多态位点.群体多样性分析表明,文登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AMOVA 分析表明,五群体间总遗传分化系数Fst =0.5007(P<0.001),群体间遗传分化略大于群体内、群体间存在较高的遗传分化.基于群体间遗传距离构建NJ和UPGMA分子进化树,5个地理群体的栉江珧聚为两个支,长岛、文登、日照群体聚为一支,海南和湛江群体聚为另一支.  相似文献   
10.
江珧科至今在世界上发现的种类虽不算多,但因其经济价值教高,某些种产量大而分布较广,故长期以来一直为人们所重视。江珧科的种类全部是海产,分布在温带和热带海区,尤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种类为最多,主要生活在浅海,一般自潮间带的中、下区直到100多米的深度皆有发现,自低潮线附近至50米深度之间的浅水区最为繁盛。 从我们所搜集的资料中,可以看出江珧的形态变异极大,不仅幼体与成体的形态变化大,而且不同个体之间及地区间的差异也较大,所以在鉴定种类时常遇到较大的困难。Reeve虽早已注意到这一点,但他仍将许多同一种中的形态变异的个体订为不同的种,以至后来为许多学者所合并。 本文的资料,大部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在中国沿海潮间带所采集的标本,小部分系全国海洋普查底栖生物拖网所获。经初步鉴定共有3亚属9种,其中除栉江珧在我国各海区都有分布、细长裂江珧及羽状江珧在东海及南海均有分布外,其余各种仅分布在南海。我们根据较多的标本对以往记载的种,特别是形态变异比较大的种,做了详细的观察比较,澄清了一些种名混乱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