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质学   9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玉明 《水文》2003,23(4):39-40,29
沱江上游洪水属典型天然河道洪水特性,采用历史洪水系列,分析了厄尔尼诺现象和太阳黑子活动对沱江上游洪水的影响,并通过分析周期变化规律及数理统计分析预报等多种方法,综合分析了各种相关因子对沱江上游三皇庙水文站历年最大流量的影响,从而提高了沱江上游长期洪水预报精度。  相似文献   
2.
初品凤凰     
湘西的凤凰,是两次获诺贝尔学奖提名的学大师沈从的故里,也是名画家黄永玉的家乡。清末明初,这里还出过一位名扬中外的人物——曾任过民国第二任总理的前清进士熊希龄。湘西的山水,古来便以秀丽称,人杰地灵,从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据近年来专家考证,陶渊明笔下的古桃花源,便出自凤凰。兼之这里民族杂居,尤以苗族、土家族为众,浓浓的  相似文献   
3.
针对沱江流域内江沱江乡,在野外调查、土壤样品采集与室内测试的基础上,通过相关软件统计分析剖析了沱江流域内江段农田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侏罗系沙溪庙组四段土壤有机碳的含量高于侏罗系沙溪庙组三段.以第四系成因来看,土壤有机碳分布规律按大小顺序为:残坡积物、残积物、坡洪积物、冲积物.从不同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性来看,水稻土有机碳含量高于紫色土.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多寡分布按大小顺序为:灌溉水田、荒地、林地、旱地;水田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旱地,水田的潜在固碳量大于旱地.由于农田土壤固碳过程受诸多因素共同作用,因此准确认识和辨别其主要影响因子成为了精确评估土壤有机碳变化方向及速率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4.
地震导致河流改道与古蜀文明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三星堆文明的突然消亡,至今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而岷江支流雁门沟,沱江支流湔江及其上游支流白水河的特殊河流地貌,尚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实地考察雁门沟、白水河及湔江,通过其河流地貌特征推断白水河和湔江为断头河,雁门沟为反向河;再利用3S技术,找到了光光山一带大规模滑坡遗迹,从而判定岷江曾在今汶川雁门向东南流,穿越光光山,沿今白水河、湔江流向沱江.岷江及其支流杂谷脑河、雁门沟、文政沟的纵剖面特征,也反映出河流曾发生过大的变迁.结合三星堆、金沙遗址考古资料以及历史文献的进一步论证,最终得出发生于1099 B.C.的地震引起山崩、滑坡堵江,进而引起河流改道,并导致三星堆文明的消亡和金沙文明的传承,以及杜宇时代的严重水灾.  相似文献   
5.
肖洪郁 《四川气象》1998,18(1):14-16
从突发性暴雨对当地致灾的角度出发,确定较有代表性的过程标准。从地形地理条件出发,应用历史资料进行了气候分析,利用人工智能方法,建立了一套人机结合的半自动化预报系统。通过1996、1997两年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水体中富营养化水平与磷元素的赋存形态密切相关。目前围绕引起富营养化关键因子之一的磷形态的垂向分布特征、各磷形态间的迁移转化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取得了比较明确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揭示不同磷形态在沉积物-水体系中迁移转化行为随时空的变化特征,本文采用磷钼蓝分光光度法对沱江流域简阳段间隙水中可溶性活性磷(SRP)、可溶性非活性磷(SUP)及总溶解性磷(TDP)进行测定;采用SMT法和改进的沉积物无机磷形态连续提取法对沉积物中总无机磷(TIP)、总磷(TP)、难提取磷(Res-P)、可交换态磷(Exc-P)、铁结合态磷(Fe-P)、铝结合态磷(Al-P)、钙结合态磷(Ca-P)进行提取,磷钼蓝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以揭示沉积物-水体系中磷的赋存形态垂向分布行为特征,并将实验数据与十年前该地区磷的赋存形态结果进行对比,探讨磷赋存形态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间隙水中SRP、SUP和TDP的含量分别为0.004~0.36mg/L、0.080~3.19mg/L和0.056~3.28mg/L;沉积物中TP、TIP、Res-P、Exc-P、Al-P、Ca-P含量分别为1235.40~1646.94mg/kg、860.00~1318.59mg/kg、130.31~537.13mg/kg、1.35~14.10mg/kg、0.007~0.12mg/kg、743.13~1109.91mg/kg,Fe-P未检出。对比十年前后沉积物-水体系中磷赋存形态的变化可知,由于受到外源磷输入的影响,间隙水中SRP、SUP以及TDP含量虽然在-10cm以上变化不明显,但在-10cm以下明显增大,且导致沉积物中TP、TIP含量增加;偏碱性的沉积环境导致Al-P的释放,其含量明显减小;Exc-P含量的减小与其转化为稳定的Ca-P或Res-P形态有关。研究认为:随着时空的变化,沱江简阳段沉积物呈现外源磷输入和内源磷释放的综合污染。总体而言,由于输入的磷形态大部分以稳定的Ca-P和Res-P形态存在于沉积物中,使得表层间隙水中生物可直接利用的磷含量总体变化不大,该地区富营养化程度不会加重。维持沉积环境的弱碱性,有利于Al-P、Exc-P等向Ca-P的有效转换,抑制河流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7.
沱江严重受污事件,反思水体公共安全问题,并提出建言。  相似文献   
8.
岷,沱江流域水库群拦沙分析及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国钰 《水文》1991,(5):20-26
岷江发源于岷山南麓,干流全长约735km,流域面积约13.59万km~2(其中大渡河7.77万km~2,青衣江1.29万km~2)。岷江上游较场坝处为地震区,1933年地震山崩形成大、小海子天然水库;干流建有映秀湾电站水库一座;支流渔子溪建有梯级电站;岷江流经灌县后分内  相似文献   
9.
本对江华县沱江地区低风速区的喇叭口地形的风能资源进行了计算和分析表明,该地区风能资源较丰富,有一定利用潜力和开发价值,为湖南地区利用风能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沱江流域水文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研究了全球气候变化对沱江流域水文的影响。根据流域水量平衡模型和未来气候情景对水量平衡各分量的可能变化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径流对气温变化不敏感,但对降水变化十分敏感;降水变化±10%将引起径流量±35%左右的变化;此外,径流年内分配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将对沱江流域未来水资源计划与管理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