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海洋学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红壳文蛤双列杂交及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广西(G)、江苏(S)和日本(J)3个文蛤群体中原种红壳文蛤进行双列杂交,获得了试验家系(Gg、Ss、Gs、Gj、Sg、Sj),比较其生长性能,并评估杂种优势。从生长来看,浮游期杂交组的日生长率大于自繁组;以江苏文蛤为母本的组合的壳长均显著大于以广西文蛤为母本的组合(P0.05),壳长受卵源影响极显著(P0.01)。稚贝和幼贝期,杂交组的日生长率均大于自繁组,杂交组合Gs的日生长率从13日龄至149日龄均最大;交配方式对壳长极显著影响(P0.01)。从存活率来看,杂交组的存活优势更明显,Gs的存活率几乎均最高。从杂种优势来看,杂交组从13日龄以后具明显的杂种优势,尤其是Gs在1—149日龄均呈正值。广西群体和江苏群体间建立了完全2×2双列杂交,中亲杂种优势一直大于0,且始终介于单亲杂种优势HGs和HSg之间。杂种优势潜力指数(hp)表明,1—5日龄的数值介于–1和1之间,未产生杂种衰退;13日龄后的数值均大于1,表明真正获得了杂种优势。杂种获得(hg)及13日龄后的超亲优势率均为正值,进一步说明壳长性状得到了明显改良。从壳色来看,子代的红壳个体占比为72.80%—76.49%,均得到明显提高。总之,杂交组合Gs的杂种优势最明显,为开展3个群体的杂交育种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江苏文蛤(Meretrix meretrix)为研究对象,采集红壳色文蛤原种、黄壳色文蛤原种、红壳色文蛤选育F1、红壳色文蛤选育F2 4个群体,检测其主要非挥发性鲜味物质成分单磷酸腺苷(AMP)、单磷酸鸟苷(GMP)、次黄嘌呤核苷酸(IMP)、琥珀酸、游离氨基酸、无机离子(Na~+、K~+、Cl~–、PO_4~(3–))的含量,并通过味道强度值(TAV)评价其呈味作用。鉴于核苷酸与氨基酸在呈味方面的协同效应,采用味精当量(EUC)评价不同文蛤群体的鲜味品质。结果表明,文蛤软体组织中AMP、琥珀酸、谷氨酸、精氨酸、丙氨酸、Na+、K~+、Cl~–的TAV值大于1,是文蛤鲜味的主要贡献者;红壳色文蛤原种的鲜味强度最大(4.92 g/100g),其子代红壳色文蛤F1(4.08 g/100g)、红壳色文蛤F2(4.09 g/100g)稍有降低,但仍显著高于黄壳色文蛤原种(3.34 g/100g)(P0.05),表明江苏红壳色文蛤在鲜味品质方面具有相对稳定的较高品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