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5篇
  免费   262篇
  国内免费   374篇
测绘学   196篇
大气科学   75篇
地球物理   95篇
地质学   339篇
海洋学   1008篇
天文学   116篇
综合类   71篇
自然地理   111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120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116篇
  2008年   103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1942年   1篇
  1926年   1篇
  192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沉积物碎屑矿物组分既受物源控制,又受水动力影响,单矿物分选应首先选取适当的粒级,细砂粒级经常采用,但不是固定在这一粒级;控制重液密度是重液分选的关键环节,不同目标矿物,可通过调配不同的比重液进行分离分选,并可使用离心重液法提高分选效能;磁选是分选不同磁性特征矿物的简单便捷方法,钕铁硼强磁铁的使用,可部分代替电磁分选仪的功能,对样品量少、矿物种类多、磁性变化大地矿物组合可起到重要的分组作用;化学分选采用不同浓度的各种溶剂在不同条件下处理试样,有选择性地溶掉妨碍矿物,留下目标矿物;手工分选单矿物重点在于剔除其他方法难以分离的杂质,保障样品的纯度和代表性;角闪石和石英分选流程,代表着单矿物分选的基本技术路线,不同方法合理的前后衔接,使单矿物分选高效、快捷、准确,但还有一些矿物分选难题尚未解决,需要深入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2.
俞志尧 《天文学进展》2002,20(3):256-264
自从在活动星系核NGC4945的视线方向上发现第一个河外H2O超脉泽源以来,迄今为止已发现了19个河外H2O超脉泽源,对与活动星系核成协和河外H2O超脉泽源及分子谱线的观测和研究是探测和研究活动星系核核区中央源,拱核气体和尘埃环性质的非常有效的工具,主要评述对河外H2O超脉泽源及与其相关分子谱线的搜索,观测和理论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3.
4.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high content of inorganic N and its increase by several times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and its mouth during the last 40 years were analysed in this work. The inorganic N in precipitation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catchment mainly comes from gaseous loss of fertilizer N, N resulting from the increases of population and livestock, and from high temperature combustions of fossil fuels. N from precipitation is the first N source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water and the only direct cause of high content of inorganic N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and its mouth. The lost N in gaseous form and from agriculture non-point sources fertilizer comprised about 60% of annual consumption of fertilizer N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catchment and were key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high content of inorganic N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mouth. The fate of the N in precipitation and other N sources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catchment are also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5.
长江河口南汇嘴潮滩近期演变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南汇嘴潮滩位于长江口和杭州湾的交汇地带,受长江口和杭州湾北岸两股潮流的控制,近年来由于低潮滩促淤围垦工程导致其水流和泥沙运移、沉积和地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根据近期水文泥沙观测资料及1993年、1998年、2003年、2005年的实测地形图资料,分析了南汇嘴潮滩近期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993-1998年为淤涨期;1998-2003年为冲淤调整期;2003-2005年呈现向外淤涨的趋势。而造成这一趋势的原因主要包括潮滩海洋动力作用、长江入海泥沙变化及近岸海岸工程建设等。  相似文献   
6.
针对远区台风对河口波浪动力场的影响问题,利用第三代波浪模式SWAN计算了远区台风"三巴"期间长江口波浪动力场分布,分析了陆架至河口区的波浪能量耗散和波致泥沙侵蚀的时空分布,发现波浪由外海向近岸传播过程中,波-波相互作用导致能量由高频向低频转换,周期和波长逐渐增大,近底层轨道流速增大,能量密度增高;阐明白帽破碎是维持深水区波浪能量平衡和限制波高成长的主要机制,底摩擦耗能和水深诱导的破碎耗能是长江口横沙东滩和崇明东滩邻近海域波高衰减的主要原因;提出波浪产生的底部切应力与相对水深有关,当波浪传播到浅水区时,波长和周期越大,波浪切应力越大。研究揭示了与河口相距数百公里的远区台风能够对长江口波浪动力场产生明显影响,河口水下三角洲前缘是最容易受到波浪侵蚀的区域,研究成果弥补了目前关于陆架远区台风对河口波浪动力场影响研究的不足,对深化认识远区台风对长江口动力环境、地貌演变、航运安全和滩涂保护等有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采用荧光显微技术,对2006年长江口及近海水域20个站点的表层及10m层或潜水体冬、春两季的浮游病毒丰度进行了检测,对浮游病毒丰度在季节(冬、春两季)、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上的变化进行了探讨.调查区浮游病毒丰度在冬、春季节上并无明显差异,但在水平分布上存在很大差异,河口区浮游病毒直接检测量(Virus Direct Count, VDC)达到10^7个/ml,近海水域VDC为10^6个/ml,河口区的浮游病毒丰度都明显高于近海水域病毒丰度 (P<0.01).在垂直分布上,冬、春两季长江口水域水深小于10m的站位,表层浮游病毒丰度与底层病毒丰度无明显差别,水深大于10m的站位,表层水样的浮游病毒丰度都高于10m水层病毒丰度,说明长江口浮游病毒的垂直分布与站位总水深有关.还通过比较各站点VDC与叶绿素a含量的数据,分析了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冬季浮游病毒丰度与叶绿素a含量成正相关性;春季浮游病毒丰度与叶绿素a含量成负相关性,但病毒丰度受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仅为10%-11%.  相似文献   
8.
长江口海区三疣梭子蟹和细点圆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9.
长江三峡枢纽工程是综合开发利用长江水利资源的一项举世瞩目的大工程,建成后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也必须考虑到它对长江下游流域以至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的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因此,必须在工程建设之前进行深入研究。 根据“三峡工程对长江河口区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和对策”这一课题的要求,本文就三峡工程对长江口区流场的影响作一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0.
从长江口1990年6月的一次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过程中营养盐含量变化可见,由于潮汐的作用,观测水域各营养盐要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周日波动特征,其中,NO3-N在一个潮周期内变化幅度可达1倍以上。赤潮发生时表层水体NO3-N,PO4-P和SiO3-Si值都呈下降趋势,降幅最大的PO4-P达3倍上;N/P值则急剧上升,峰值为450。随着赤潮肖亡,NO3-N,NO2-N和SiO3-Si浓度很快恢复正常,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