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测绘学   1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2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魏晋人诗酒成风,风流豪爽,属于潇洒的一代。在南北朝之前,收藏、鉴赏奇石只是处于朦胧状态。那时帝王的行宫,富户的豪宅只是用一些石头构筑假山,装饰庭院。到了南北朝时期,收藏、鉴赏观赏性的奇石已渐成风气。奇石从构筑园林假山的局限中脱颖而出,开始成为独立的欣赏对象。被后人尊奉为赏石祖师爷的陶渊明就是当时的赏石大师。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和华兹华斯都选择了归隐自然,希望藉大自然的幽静来摆脱社会的束缚,追求心灵的宁静,维持心理的平衡,因此,他们的诗歌中都表现出好静的特色。然而,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两人对"静"有不同的感悟,他们的诗歌中达致宁静的方式和所表达的"静"的内涵也有所不同。从两位诗人的诗歌创作入手,探讨他们的"静"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名》2011,(4):60-62
“桃花源”是人间“仙境”,是人们对美好的田园生活的憧憬。《桃花源记》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千古绝唱,是脍炙人口的不朽篇章。自从《桃花源记》诞生后,千百年来,人们对“桃花源”式的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没间断过,人们寻找桃花源的活动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桃花源的原型究竟在什么地方?本文仅选择我国较为著名的十大桃花源,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无端 《地图》2011,(5):143-143
世俗的喧嚣向来为隐士所病垢,而荒郊野外的大自然成了他们心目中的极佳去处。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到孟浩然的“徒有羡鱼情”,再到唐寅的“无花无酒锄作田”……哪一个不是与自然结交的名流。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山水文化的发展促使山水文学真正确立,并形成了三个分支,其一是以隐逸文化为基础的田园诗歌;其二是以旅游文化为基础的山水诗歌;其三则是以贵族文化为基础的别业文化。这三个分支共同构成了中国山水文化的渊源。  相似文献   
6.
同是身处乱世、宦海浮沉,同是命运坎坷、仕途失意,同是隐居田园、纵情山水……陶渊明的隐逸诗和"大历十才子"的隐逸诗所透析出来的隐逸观却是迥异的。陶渊明的隐逸诗蕴含了他独特的人生视角和人格追求;"大历十才子"的隐逸诗渗透着他们对人生的无奈与对仕途的冀望。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有儒家"兼济"与"独善"的思想,但其中更多的是渗透着道家的"避世"和"全生"思想,其人生道路是从"兼济"到"谋食"再到"归隐"。既然在乱世中"兼济"无成,只能求生,包括避祸与谋食。避祸是既避"人间刑戮",也避"天刑"。而当谋食与人格发生冲突时,只能是归隐。陶渊明在归隐中借助诗与酒"顺物"游心",从另一意义上成就了自己。  相似文献   
8.
美景多全国三十多个地方举证争夺未有定局追踪多历朝历代有人寻踪未有确立悬念多某地似像又非像未有定论1600多年前,东晋诗人陶渊明在他那篇清新、飘逸、恬淡的《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梦幻般的世外桃源——桃花源,憧憬了一个自由、安乐的理想社会,那"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源风光尤其令人神往。然而,1000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山水文化的发展促使山水文学真正确立,并形成了三个分支,其一是以隐逸文化为基础的田园诗歌;其二是以旅游文化为基础的山水诗歌;其三则是以贵族文化为基础的别业文化。这三个分支共同构成了中国山水文化的渊源。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作为魏晋文人的代表,他的诗歌成为田园文学的经典之作。他的养生思想同样对后人影响深远。他精神上向往自由,率性自然,生活中践行回归田园、栖身自然,他的养生思想体现了道家天人相应、顺应自然的主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