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6篇
海洋学   17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四海之腧取穴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疗效。方法:将98 例中风后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9 例。治疗组采用四海之腧取穴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2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足内翻积分和Brunnstrom下肢功能分期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足内翻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组Brunnstrom下肢功能分期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3项指标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四海之腧取穴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能有效改善中风后足内翻患者的运动功能,降低足内翻积分,改善下肢功能,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3.
介绍吉学群主任医师运用针刺从督脉论治癫痫的临床经验。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因元神失用,风阳内动所致。病变脏腑涉及肝、脾、肾、心,病位在脑。治以补脑益肾,息风镇静。针刺从督脉论治取穴,主穴取百会、大椎、风府、身柱、神道、灵台、至阳、筋缩、中枢、命门、肾俞、后溪、太冲、间使,偏于风者加风池;偏于火者加劳宫;偏于痰者加丰隆。临床验之确有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肌筋膜触发点联合循经取穴针刺治疗频发性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 例频发性紧张型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 例。治疗组予肌筋膜触发点联合循经取穴针刺法治疗,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法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2组的综合疗效、头痛指数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脱落3 例(其中治疗组1 例、对照组2 例)。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77%(30/31),对照组为93.33%(28/3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头痛指数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筋膜触发点联合循经取穴针刺疗法治疗频发性紧张型头痛较常规针刺疗效更佳,可缓解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6.
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的部位,也是邪气所入侵之处。当邪气侵犯人体或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失调引起脏腑病变时,均会在相应的腧穴发生病理反应。运用针刺或艾灸等作用于腧穴,可激发经气,调和脏腑,从而达到阴平阳秘、邪去正安的治疗作用。而临床中是否准确定位腧穴,直接关系到针灸治疗的疗效。经典的腧穴定位法包括手指同身寸、体表解剖标志法、骨度分寸定位法、简便取穴法,但均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腧穴定位并非十分准确。笔者总结了另外四种定位法,包括二步定位法、穴位生物物理特性法、穴位效应特异性法、现代技术腧穴定位法,以期为今后理论研究与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穴位敷贴疗法治疗失眠的取穴及配伍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2017年10月18日至2022年10月18日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WANFANG DATA)中有关穴位敷贴疗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文献。对穴位敷贴疗法治疗失眠的腧穴处方进行梳理统计并建立数据库,运用IBM SPSS 26.0和SPSS modeler 18.0对敷贴处方进行聚类和关联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38篇,腧穴51个,累计频次519次。分析得出最常用腧穴为涌泉、三阴交;使用频率最高的经络为足太阳膀胱经;所选穴位主要集中在四肢及躯干部;特定穴应用频次最高者为五输穴;安眠、三阴交、神门为核心腧穴且关联性最强;核心处方为涌泉-心俞-内关-三阴交-神门-神阙;对高频腧穴进行聚类分析后得出3个聚类群。结论:穴位敷贴疗法治疗失眠遵循一定的选穴规律,其治疗原则主要以滋阴养心、安神助眠为主,同时辅以交通心肾、调和阴阳。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研究头针治疗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取穴规律。方法:检索自建库至2022年3月30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及PubMed数据库中有关头针治疗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文献,使用Excel、SPSS Statistics 25.0、SPSS Modeler 18.0及Cytoscape软件进行频次、聚类和关联规则及核心共现网络分析。结果:纳入344篇文献,涉及头针处方110首,穴位95个,频次≥8次的穴位15个,其中使用频次最多的穴位为百会。频次≥5次的处方10首,其中使用频次最多的单穴处方为顶颞前斜线,使用频次最多的多穴处方为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涉及5条经脉,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为督脉。聚类分析获得3个聚类群,关联规则分析获得4组关联穴位。核心共现网络分析显示,单穴使用频次最多的穴位为百会,两穴关联程度最高的为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结论:临床上头针治疗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以辨证施治为原则,遵循通督调神、醒脑开窍等治法,既能充分发挥腧穴协同增效作用,又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焦氏头针结合靳三针取穴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合并智力低下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64 例小儿脑性瘫痪合并智力低下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2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焦氏头针结合靳三针取穴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智力评分、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评分改善情况及家属满意度。结果:2组智力评分及GMFM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家属满意度为96.34%(79/8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59%(7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中对小儿脑性瘫痪合并智力低下患儿采用焦氏头针结合靳三针取穴治疗,可在有效改善粗大运动功能的同时,起到较好智力提升作用,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现代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取穴规律,为临床取穴提供依据和思路。方法:查阅近5年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临床文献,对检索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归纳。结果:共纳入542篇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文献,涉及119个穴位,合4356频次。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取穴应重视足经和阳经的使用,重视局部取穴与远端取穴相结合,局部以腰部背俞穴为主,远端以下肢五输穴、下合穴及八会穴为主。从经络角度而言以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督脉为主;从腧穴角度而言,以环跳、委中、腰夹脊、阳陵泉、肾俞、昆仑、承山等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