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4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135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106篇
地质学   115篇
海洋学   517篇
综合类   67篇
自然地理   3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3篇
  194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幼鲍初期饵料生物在玻片上着生物量的消长与光强度的关系进行了试验,光强度超过2500Lu时微生物膜增长较快,膜脱落较早;光强度低于1000Lux时微生物膜净生产量较低,光强度在1500-2000Lux时有利于膜生物量的积累,舟形藻和菱形藻的纯培养在玻片上附着的生物量呈稳定性高速增长并能延迟生物膜脱落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种群累积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盐度和小球藻(Chorella vulgaris)、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微绿球藻(Nannochloris oculata)、波吉卵囊藻(Oocystis borgei)等不同饵料微藻对L型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 tipicus)和S型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 rotundiformis)生长的影响,探讨这两种轮虫在生态条件上的差异。结果表明:L型和S型褶皱臂尾轮虫对盐度的适应有显著的差异,生长的最适盐度分别为15和20,大水体培养时,其适宜生长的盐度范围分别是15~20和10~30。饵料微藻对L型和S型褶皱臂尾轮虫生长的影响一致。小球藻培养效果在4种饵料微藻中最好,其生长率明显高于微绿球藻和亚心形扁藻,波吉卵囊藻培养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沙蚕、缢蛏、拖鱿鱼胴体、花蟹蟹肉以及斑节对虾亲虾肌肉和成熟卵巢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通过计算4种饵料与斑节对虾亲虾肌肉和成熟卵巢的必需氨基酸比率(A/E)的比值和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评价4种斑节对虾亲虾饵料蛋白质的营养价值。结果表明:沙蚕、缢蛏、拖鱿鱼胴体、花蟹蟹肉以及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亲虾肌肉和成熟卵巢中的粗蛋白质量分数分别为9.18%、8.14%、12.10%、17.00%、21.90%、18.60%;总氨基酸质量分数分别为7.30%、7.47%、11.70%、14.80%、19.40%、14.60%。以斑节对虾亲虾肌肉蛋白为参比,沙蚕、缢蛏、拖鱿鱼胴体以及花蟹蟹肉的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0.93、0.94、0.94、0.97;以斑节对虾亲虾成熟卵巢蛋白为参比,沙蚕、缢蛏、拖鱿鱼胴体以及花蟹蟹肉的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0.95、0.93、0.88、0.84。这说明4种亲虾饵料相对斑节对虾亲虾而言是一种优质蛋白质,能够满足亲虾蛋白需求。不过,精氨酸、组氨酸等必需氨基酸.不能完全满足亲虾需求。  相似文献   
4.
不同饲料对凡纳对虾幼体生长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杰  刘楚吾  杜涛  刘丽 《海洋科学》2004,28(1):11-14
采用不同的饲料系列饲养各阶段凡纳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幼体和仔虾,实验结果表明:在潘状幼体期(Z)~糠虾幼体Ⅱ期(M2),投喂骨条藻 人工配合饲料系列,比单纯投喂骨条藻或单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的成活率分别高18.5%和26.7%;糠虾Ⅱ期(M2)以后单独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或单独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的成活率无明显的差别;在人工育苗后期,用人工配合饲料代替卤虫无节幼体,育苗的成活率并没有下降。  相似文献   
5.
张起信 《海洋科学》1995,19(3):8-10
近年来,由于虾病大面积的连续暴发,给我国养虾业带来了极其严重的灾害。人们惊恐不安、思想混乱:有的持悲观消极情绪,认为明年宁肯撂荒,对虾是不能养了;也有些人持侥幸心理,盲目地认为对虾过去怎么养,今后还得怎么养。我们认为对虾是要继续养的,但必须尊重现实,彻底打破传统的养虾观念和技术观念,认真分析问题实质,找出新的规律性东西。进行“巧养”对虾,走“稀放、优质、高效”的路子,才能度过难关,迎来我国养虾业新的曙光。其具体措施有如下几点:1把好清池消毒关清池消毒尽管是一个老问题,但必须当成新问题来强调。由于…  相似文献   
6.
对Folin-酚法测定藻类蛋白质的改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实验室中用以测定藻类蛋白质的方法很多,其中,Folin-酚法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微量测定方法。该法综合了Folin和双缩脲法的优点,其所显的颜色比酚试剂单独使用时增加3—15倍,而灵敏度比双缩脲法增加近100倍。但是,Folin-酚法在测定藻类蛋白质时存在着样品的蛋白质提取问题,藻类细胞一般具有坚厚的细胞壁,有的在壁外  相似文献   
7.
用包埋脱水法冰冻保存海洋饵料金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包埋脱水法冰冻保存绿色巴夫藻(Pavlova uiridis)、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和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 3011)等三种海洋饵料金藻,探讨了脱水速率、胶球含水量以及化冻后恢复方法对冰冻保存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藻都在-0.9%含水量/h的平均脱水速率下获得最高存活率:各种藻在冰冻前的胶球最佳含水量不同,绿色巴夫藻为35%,湛江等鞭金藻和球等鞭金藻都为30%。化冻后,含绿色巴夫藻的胶球在培养基中22℃暗放置48h存活率最高;另两种藻在相对湿度为75%的气相中22℃暗放置12h存活率最高。在本实验条件下,绿色巴夫藻、湛江等鞭金藻和球等鞭金藻的冰冻保存的存活率可分别达到74%、15%和17%。  相似文献   
8.
孤雌生殖与两性生殖卤虫的观察——卤虫种类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有关卤虫的第一篇报道发表于1755年,标本采自英国的Lymington。1758年经林奈定名为Artemiasa Zina。  相似文献   
9.
赤点石斑鱼人工配合饵料中蛋白质最适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文探讨了不同蛋白质含量的配合饵料对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akaara)生长的影响。通过60d度验得出:在各配合饵料组中,蛋白质含量为49.52%的试验的相对增重率(46.84%)体长相对增长率(15.96%)、蛋白质效率(60.35%)和饵料转化率(29.85%)等均为最佳。配合饵料组鱼体肌肉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也均优于对照组,而更接近野生鱼。经回归方程分析,赤点石斑鱼人工配合饵料中蛋白质最适含量为48.37%~49.24%。  相似文献   
10.
培育双壳类软体动物幼苗所需的饵料,是指池内培育阶段适合于幼虫和幼苗(壳长一般在1mm以下)的饵料。育苗成功的关键问题之一为是否已经选择到这样的饵料。自40年代找到适宜的饵料生物以后,双壳类幼虫的培养才取得较明显的成效。以往利用过的一些饵料生物巳有文献系统记载。我国贻贝人工育苗是在分离与培养出扁藻以后才获得成功的。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以及适应各种不同情况的需要,采用的饵料种类越来越多样化。从生产性育苗特别是多茬育苗考虑,必须因地制宜地筛选出一定种数的饵料,以便在不同培养条件下有机动选择的余地。同一时还应找出适宜的投饵数量,以求取得较好的育苗效果。为此目的,我们于1975-1978年结合生产性育苗的需要进行了一些饵料饲养实验。本文根据实验结果以及多年来生产性育苗的实践,对贻贝育苗的饵料问题进行总结,侧重于不同饵料的饲养效果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