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养殖方式、光照强度对哲罗鱼稚鱼生长与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养殖方式、光照强度对哲罗鱼稚鱼生长与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养殖方式实验中,哲罗鱼稚鱼体长、体质量均以室内静水组为最高,室内流水组其次,室外流水组最低。存活率以室内流水组为最高,室外流水组次之,室内静水组最低。统计分析表明养殖方式对哲罗鱼稚鱼终末体长、体质量、特定生长率、体长生长参数以及体长、体质量变异系数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在光照实验中,哲罗鱼稚鱼的存活率、体长、体质量及特定生长率、体长生长参数均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在哲罗鱼稚鱼室内培育阶段,适当地增加部分光照有利于其存活、摄食与生长。本研究结果为哲罗鱼高效养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采用透射电镜技术,进行了哲罗鱼卵巢滤泡细胞发育的研究.结果表明,哲罗鱼滤泡细胞发育分为5个时期:零散滤泡膜细胞期、单层扁平滤泡膜细胞期、多层扁平滤泡膜细胞期、颗粒细胞分泌期和颗粒细胞退化期.滤泡细胞经卵巢基质细胞分化,由卵巢边缘经“穿梭包围运动”将卵母细胞包裹.早期滤泡细胞在卵母细胞外侧呈连续单层排列,并不具备任何功能,随着卵母细胞发育,滤泡细胞分化成具有功能性的三层结构,随后滤泡细胞协同卵母细胞合成部分卵膜.当卵黄积累旺盛时,滤泡细胞参与了外源性卵黄物质的运输、加工和修饰,鞘细胞间大量的微丝具有协助卵巢排卵的作用.在卵巢排卵后,滤泡细胞与未发育的卵母细胞形成闭锁卵泡,对卵细胞残体和碎片还具有吞噬、消化等作用.  相似文献   
3.
对细鳞鲑和哲罗鲑的全血、血浆的理化特征及生理功能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8周的同等养殖条件下,细鳞鲑与哲罗鲑的SGR和DWG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均属健康状态下生长。血液生理学方面,细鳞鲑和哲罗鲑的红细胞形态均呈椭圆,细胞核呈长椭圆形;红细胞核体积分别为(50.12±7.85)μm3和(66.25±10.21)μm3。细鳞鲑与哲罗鲑的RBC、Hb、Hct、MCV和RDW存在显著差异(P<0.001),哲罗鲑的MCHC显著高于细鳞鲑的(P<0.01);这些血液生理学数据表明,细鳞鲑和哲罗鲑的耐低氧能力较弱。血液生化方面,细鳞鲑与哲罗鲑的Na+、P、AST、TG和CHOL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这几项指标前者均大于后者,这两种鱼的剩余其它生化指标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底物浓度在正常范围内,AST和ALT可作为细鳞鲑和哲罗鲑的肝细胞损伤的特异性指标,且细鳞鲑的肝脏更容易受到损伤。  相似文献   
4.
哲罗鱼(Hucho taimen)染色体组型与DNA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体内注射PHA和秋水仙素、肾细胞短期培养、常规空气干燥法制备哲罗鱼(Hucho taimen)的染色体。对其肾细胞染色体数目统计分析表明,哲罗鱼染色体组有84条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18m+16sm+34st+16t,其染色体总臂数(NF)为118。采用流式细胞分析仪测定哲罗鱼的DNA含量,与鸡血细胞标准对照的比值为2.23±0.17,以鸡红细胞DNA含量2.30pg·N~(-1)计,则哲罗鱼的体细胞DNA含量为5.12pg·N~(-1)。哲罗鱼染色体数目和DNA含量体现为四倍体特征。  相似文献   
5.
利用形态学和连续组织切片技术,对哲罗鱼仔鱼、稚鱼和幼鱼的消化系统进行了光镜观察,描述了其消化器官发育过程中形态学和组织学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实验水温为7—12℃时,初始孵化仔鱼消化道细而直,两端封闭,位于卵黄囊背,随着仔鱼发育消化系统结构逐渐完善。破膜后16d消化系统完全贯通,破膜34d食道发育与成鱼基本相同,明显分为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及浆膜层,出现3—4个粘膜褶皱;破膜2d在消化管道前端,胃开始分化,管壁较厚,可见明显的两层,胃原基细胞形成胃腔,破膜24d胃组织结构发育得较完整,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层构成,出现胃腺;破膜后46d肠的组织结构与成鱼相同,粘膜层大量分布Ⅰ型、Ⅱ型和Ⅲ型粘液细胞;初孵仔鱼在肠背侧出现,与肝脏相互分开的一个独立的器官为胰腺组织。哲罗鱼破膜后26d消化系统明显分化成食道、胃、前肠、直肠以及肝脏和胰脏,破膜后36d出现幽门盲囊原基。本实验得出哲罗鱼仔鱼最佳初次投喂时间应在破膜后24—26d,即上浮后3—5d,由于破膜后46d幽门盲囊组织结构发育基本完善,可适当增加投喂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