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13篇
综合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1.
珠江冲淡水对南海北部的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特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1993至2012年连续20年的FVCOM(The Finite Volume Community Ocean Model)模型后报模拟数据为基础,将海表盐度32等值线与岸线所围面积定义为珠江冲淡水的扩展范围,对珠江冲淡水在夏季(6月、7月和8月)的年际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并分析了南海季风和珠江径流量等因素对珠江冲淡水的影响。在西南风和较大的珠江径流量的作用下,夏季是珠江冲淡水同时向粤西和粤东两侧扩展的唯一季节,冲淡水扩展范围最大,且夏季珠江冲淡水的扩展形态和扩展面积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1994年的东风异常极大增强了冲淡水的西向扩展。通过对2008年台风“风神”的分析,发现热带气旋引起的表层对流和垂向混合对珠江冲淡水具有明显的作用,但是由于其持续时间较短,对年际变化的影响并不显著。1998年夏季的强厄尔尼诺事件导致6月、7月和8月均出现了西南风异常,强西南风阻碍了冲淡水的西向扩展,促进了区域的上升流和表层流。  相似文献   
12.
Using a Finite-Volume Community Ocean Model, we investigated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South China Sea Warm Current(SCSWC)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NSCS) during winter monsoon relaxation. The model reproduces the mean surface circulation of the NSCS during winter, while model-simulated subtidal currents generally capture its current pattern. The model shows that the current over the continental shelf is generally southwestward, under a strong winter monsoon condition, but a northeastward counter-wind current usually develops between 50-and 100-m isobaths, when the monsoon relaxes. Model experiments, focusing on the wind relaxation process, show that sea level is elevated in the northwestern South China Sea(SCS), related to the persistent northeasterly monsoon. Following wind relaxation, a high sea level band builds up along the mid-shelf, and a northeastward current develops, having an obvious vertical barotropic structure. Momentum balance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an along-shelf pressure gradient provides the initial driving force for the SCSWC during the first few days following wind relaxation. The SCSWC subsequently reaches a steady quasi-geostrophic balance in the cross-shelf direction, mainly linked to sea level adjustment over the shelf. Lagrangian particle tracking experiments show that both the southwestward coastal current and slope current contribute to the northeastward movement of the SCSWC during winter monsoon relaxation.  相似文献   
13.
在黄海冷水综合利用中,最佳取水海域的选取是关键环节。本文基于多年实测温度观测资料,重点分析大连、威海及成山头海域夏季黄海冷水分布特征。综合冷水的核心温度、分布位置、靠陆距离等因素,比选出黄海冷水综合利用最佳取水海域。结果表明:大连海域黄海冷水资源利用条件最佳,取水海域与距离陆地小于10km,冷水团持续时间长,底层水温10℃以下的时间可持续到8月底。成山头海域的黄海冷水利用条件次之,取水海域距离陆地35km,底层冷水可以持续到8月中旬。威海取水条件最差,取水海域距离陆地45km;冷水团持续时间最短,8月中旬底层海水温度升高至11℃。此外,利用温度链连续观测与垂直水温观测,对大连海域冷水的持续时间与垂向结构进行分析,8月底垂向仍存在较强温度跃层,底层温度为10℃,冷水可持续至9月中旬。  相似文献   
14.
张扬  李宏  丁扬  余为  许建平 《海洋学报》2019,41(5):12-22
本文应用一个经验证的全球尺度FVCOM海浪模型,模拟了2012年全球海洋海浪场的分布和演变,分析了海表面风场、海浪场与混合层深度的全球尺度分布及相关性。综合观测资料和模型结果显示,海表面10 m风速、有效波高与混合层深度的全球尺度分布随季节发生显著的变化,并且其分布态势存在明显的相似性。从相关系数的全球分布来看,海表面10 m风速在印度洋低纬度海区(纬度0°~20°)与混合层深度间有较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大于0.5;有效波高与混合层深度间相关系数大于0.5的网格分布在北半球高纬度海区和印度洋北部。谱峰周期与混合层深度间在部分海区存在负相关关系,这些网格主要分布在低纬度海区(纬度0°~30°)。统计结果显示,有效波高、海表面10 m风速和谱峰周期与混合层深度间的平均相关系数分别为0.31、0.25和0.12。综合以上结果表明,有效波高较谱峰周期能更有效地表征波浪能对海洋上层混合的影响;相比于海表面风速,有效波高与混合层深度间存在更强的相关关系,其变化对海洋上层混合有更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发布的2004年1月至2017年12月Argo全球温盐资料,运用直线定位法和隶属关系,对吕宋岛以东海域(120°~140°E,10°~30°N)水团进行分析,划分出北太平洋次表层水团(NPSSW)和北太平洋中层水团(NPIW)的分布范围.次表层水团位于50~220 m深度,分布在10°~28...  相似文献   
16.
利用旋转谱分析、调和分析和低通滤波的方法,对1987年8月至1988年1月南海北部东沙附近陆架坡折带处定点海流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了该区域定常余流、潮流和低频流的特征。各观测层次定常余流基本为西向流,垂向呈现较强的正压性。潮流以日分潮和半日分潮为主,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全日潮流椭圆长轴普遍大于半日潮流,冬季K1分潮振幅在近底层明显增大,海流在中间层存在明显的惯性振荡。从能量角度分析,剩余流占海流总能量比例较大,定常余流能量主要存在于沿岸线方向,而垂直于岸线方向的能量主要由潮流和剩余流构成。低频流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1988年1月呈现明显的顺时针旋转形态。冬季海表面风应力与次表层低频流有较强的相关性。结合OFES(Ocea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for the Earth Simulator)模拟结果,利用动量平衡分析的方法探究了动量方程中各项对低频流的贡献以及1988年1月次表层出现北向流的动力机制。冬季低频流具有较强的地转流特征,垂向分布受海水层化影响;东北风松弛和反气旋涡的联合作用是次表层出现偏北向流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18.
基于FVCOM模型,通过七套不同风场再分析数据,对2017年冬季渤黄海的海洋水文动力环境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与实测资料对比,发现ECMWF Reanalysis v5_1HR(以下简称ERA5_1HR)风场数据可以对渤黄海冬季水文环境实现最优化模拟。并发现2017年2月17—24日大风事件发生时,渤海和北黄海海流会随大风暴发和松弛流出和流入渤海海峡。出流现象主要出现在渤海海峡的南通道和中间通道,入流现象初期主要出现在北通道,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个渤海海峡都有入流现象。在此期间水位呈周期性变化,在大风事件发生时渤海水会向南部堆积呈现南高北低的现象,大风松弛时,渤海水位呈现北高南低的现象。大风期间急剧的流入流出过程显著增强渤海的水交换,三次高频大风过程造成的出水通量分别是18.35×106 m3、32.46×106 m3和34.15×106 m3;入水通量分别是21.11×106 m3、38.69×10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