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44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51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92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通过对滑坡地质环境和变形监测的分析,论述从持续强降雨入渗,经土体饱水软化,到滑动面孕育的滑坡形成机制.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变形破坏前后应力场、变形场和破坏区的分布特征,以深化对滑坡变形破坏特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2.
冬季南京北郊大气气溶胶中水溶性阴离子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9年冬季在南京北郊进行24 h采样,运用离子色谱法研究大气PM10中水溶性阴离子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PM10中阴离子的平均总质量浓度在白天和夜间分别为658.21、622.84 μg/m3;PM2.1则分别为337.86、319.97 μg/m3,阴离子主要存在于细粒子中;主要水溶性阴离子均为SO42-,且海盐对南京北郊大气PM10和PM2.1中的SO42-质量浓度影响很小。SO42-、Cl-和F-粒径谱分布相似,均呈双模态;NO3-和NO2-主要呈现单模态。SO42-与NO3-、F-与NO3-、SO42-与Cl-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8,相关显著,说明其存在一定的同源性。NO3-/SO42-的平均值在白天、夜间分别为0.058 2、0.048 4,说明南京北郊大气污染以固定源为主。分析NO3-、SO42-前体物的转化率知道,采样期间SOR和NOR的平均值均大于10%,即SO42-部分来源于SO2的二次转化,而不是单一来源于一次污染物。  相似文献   
113.
重庆土壤硒的地球化学特征及经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重庆表层土壤网格化及岩土剖面取样测量,对重庆表层土壤Se的地球化学特征及丰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重庆浅层土壤Se含量范围为(0.005~5.790)×10-6,背景值为0.197×10-6。土壤Se含量分布受地层、母岩岩性、土壤类型、土壤层位及土壤对Se富集特性的控制。高Se土壤主要分布在三叠系、二叠系、志留系、奥陶系及寒武系的石灰土中。以土壤Se含量(0.400~3.000)×10-6为富硒土标准,已调查发现重庆分布富硒土3 684 km2,在綦江南部—万盛—南川一带,在主城区周边天俯、花溪、三汇等小面积分布,推测在武隆—酉阳—秀山及城口—巫山一带存在大面积富硒土,重庆可能拥有上万平方千米富硒土。富硒土区pH环境、有机质含量有利于农产品安全,已发现北碚天府富硒土区谷物类及十字花科类农产品为富硒无公害或富硒绿色农产品。重庆富硒土具良好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114.
本文在大量的裂隙调查基础上,总结分析了西南某水电站坝址区中缓倾裂隙的地质特征,阐释了中缓倾裂隙的形成机制和发育模式。通过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岩坡中缓倾裂隙总体与岸坡大体平行,是河谷下切伴生的岸坡应力分异和卸荷回弹形成的表生压致拉裂破裂体系; (2)岸坡的形成是河谷多期次下切的结果,河谷下切坡度变陡,后期形成的中缓倾裂隙亦相对早期宽缓河谷形成的中缓倾裂隙倾角增大,河谷侧向偏移致使凸岸坡体更有利于保存早期裂隙,因此凸岸坡体中上部多见中倾裂隙与缓倾裂隙同时存在现象; (3)峡谷的形成总体是间歇性快速下切,相对稳定阶段岸坡形成表生中缓倾裂隙,快速下切期间以河谷垂向卸荷为主,由此形成与间歇性快速下切各阶段相对应的裂隙密集区和裂隙稀疏区的间断分布。  相似文献   
115.
针对机载激光雷达内业生产中的图幅工作量估计问题,提出了一个基于10m和30m较优分辨率的全球地表覆盖观测和监测数据(FROM-GLC)来定量估计图幅工作量的方法.首先测评地类的典型图幅的处理工时,获得标准工时,之后计算图幅有效部分,进行图幅采样,获得图幅有效部分的地类构成,最后计算标准工时加权的单个图幅工时.本文利用一个机载激光雷达项目,分析了地类数据和采样间隔对单图幅级、作业员级和测区级工作量定量估计的影响,证明了方法的可行性,对内业总工时的估计误差小于6%.该方法可以推广到航空摄影测量等的内业生产.  相似文献   
116.
西北内陆流域平原区降水稀少、蒸发强烈,近50 a来各流域下游区天然绿洲面积不断萎缩。以石羊河流域、艾丁湖流域为研究区,针对下游区天然绿洲退变主因与机制问题,基于农田面积、出山地表径流量及灌溉引用水量、地下水开采量和流入下游区地表径流量调查统计、潜水埋深及包气带水理指标原位监测和地下水水位统测,以及植被类型、分布范围、覆盖度和NDVI指数等遥感解译获得的资料,应用流域水循环和水量均衡理论、时间序列分析和地学多元相关分析方法开展研究,得出如下认识:(1)近50 a来,西北内陆流域下游区天然绿洲严重退化的根源是天然水资源匮乏,主因是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和上、中游区拦用出山地表径流水量大。(2)灌溉耕地不断扩大是下游区天然绿洲面积萎缩的主要驱动因素,每增加1.0 km2灌溉耕地导致石羊河流域下游、艾丁湖流域平原区的天然绿洲面积分别减少1.35~2.07 km2和1.57~3.83 km2;气候越干旱、上游出山年径流水量越少,灌溉引用出山径流水量占当年总径流量的比率越大,流入下游区地表径流水量越少,由此造成下游区天然绿洲面积减少越大。(3)西北内陆流域天然绿洲退化可控,但是由于水资源不足,制约了天然绿洲退化的可控性。在水资源匮乏背景下,现状人口数量驱动的农田用水规模难以继续调减,需要有序促进经济社会用水规模与天然绿洲修复供水规模之间的和谐程度。因此,本研究成果为西北内陆流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天然绿洲退化修复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7.
118.
晋州地区是典型的农业井灌区,通过对该地区农作物生长季节降水量-农业地下水开采量-地下水埋深之间互动变化特征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枯水年份,农业地下水开采量的大小与小麦、玉米生长季节的降水量变化密切相关;平水年份,小麦生长季节的降水量变化对农业地下水开采量影响占主导,其次为玉米生长季节的降水量变化;丰水年,农业地下水开采量仅与小麦生长季节的降水量变化之间具有明显相关性,与玉米生长季节的降水量变化相关性明显弱化。不同水文年降水量变化,在影响农业地下水开采量增减的同时,对地下水的入渗补给量呈现与开采量逆向变化,二者叠加影响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平水年份或丰水年份,小麦生长季节地下水埋深增大,玉米生长季节降水量一般能满足玉米需水量,地下水埋深减小。因此,充分利用作物生长季节降水量,对减少地下水开采和高产农业的稳定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9.
某大型水电站水文站滑坡稳定性三维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水文站滑坡位于某拟建的水电站坝址下游约300m的左岸。由于它距该坝址较近,若发生较大范围的变形或失稳,极有可能产生巨大的涌浪,并有可能导致大坝的损坏或完全破坏。所以,它的稳定性状况一直是各相关部门十分关心的重要问题。野外现场调研是判断滑坡体稳定性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在此基础上,对滑坡体模型做一较接近实际的概化,这是研究问题的关键之所在。采用三维有限元(FLAC-3D)对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当然,只有数值模拟手段这一种方法来判断滑坡体的稳定性还远不够的,必须与其它手段方法相结合,这样才使结论更可靠,更具有说服力。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水文站滑坡的潜在主滑动面为滑体与基岩的接触面。但其贯通性较差。因此,滑坡体的整体稳定性较好,不可能发生较大范围内的变形或失稳;(2)水文站滑坡的位移方向总体表现为向河谷方向运动。滑坡体前后缘的位移量较小,中间位移量相对较大(22.8cm)。总之,在天然情况下,水文站滑坡的整体稳定性较好,不可能发生较大范围的变形或破坏。这与野外现场调研的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20.
石家庄市地下水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DRASTIC评价模型,不考虑地形与土壤两个因素,将人类活动(抽取地下水)与其他5个因素作为评价指标,对石家庄地区的地下水进行评价,由结果可以看出在人类活动频繁地区,人类活动是地下水脆弱性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