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3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77篇
测绘学   52篇
大气科学   45篇
地球物理   44篇
地质学   199篇
海洋学   46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5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421.
强地震前,在震区产生先兆电磁现象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测量记录证实,地面直接电磁辐射异常和电离层异常扰动是地震前最显著的前兆现象,而且具有较稳定的时间尺度。除了卫星观测方法外,地震先兆电磁信息的观测方法有多种。根据接收的信号来源途径不同,地面观测方法可划分为:①被动观测:在地面观测附近孕震区直接辐射的ULF/ELF/VLF的电磁波;  相似文献   
422.
汶川地震前ELF异常电磁辐射的波传播特性和极化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地震前存在电磁前兆现象已经被许多文献所证实。这些现象大多出现在地震前几天至几小时的时间内,在近地表大气层、上大气层、电离层、甚至磁层都存在电磁前兆现象,这对于地震的短临预测工作非常重要。本文利用法国DEMETER卫星在电离层670km左右高度记录的ELF电场和磁场数据,  相似文献   
423.
多孔介质储层表征技术应用岩心分析、测井分析、地震分析、岩样实验分析、生产动态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表征不同尺度储集空间及其组合特征,最终评价有利储层。应用该技术,识别塔中地区北斜坡奥陶系良里塔格组孔隙型、孔洞型、孔隙-孔洞型、缝洞型和孔缝洞型5类储层,并表征了各类储层的孔喉结构、孔渗性和产能特征。结果表明:孔隙-孔洞型储层的孔喉结构发育大孔大喉的孔喉结构,优于孔隙型和孔洞型储层;裂缝对各类储层起到改善作用,裂缝的发育增加了储层孔渗性和连通性;储层产能特征受储层类型及规模影响,台缘孔缝洞型、孔隙-孔洞型储层以高产稳产为特征,台内缝洞型储层以中产较稳产为特征,台内孔洞型储层以中低产不稳产为特征。各类储集空间组合类型中,台缘孔缝洞型、孔隙-孔洞型储层是最有利储层,台内缝洞型是目前台内勘探的主要类型,台内孔隙型、孔洞型储层在裂缝发育情况下可以形成潜力储层。  相似文献   
424.
不稳定斜坡危险度的判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判别不稳定斜坡的危险度,在斜坡表面的变形迹象、斜坡本身的内部条件及外界的触发因素中,分出12项定性定量判别指标,它们各自有因子判别值Xj(i为判别指标的编号,1—12;j为因子判别值等级编号,1—6)。把各判别指标的因子判别值Xj叠加并予以综合后,便得叠加因子判别值Y=sum from 1 to N(Xj/N)(N为判别指标的数目,至少取6个),再查表13,定出不稳定斜坡危险度D。  相似文献   
425.
矿山二次资源综合利用政策法规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产资源是社会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但矿产资源开发也会对环境带来负面影响。矿产资源开发和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可被再次利用的资源统称为矿山二次资源,它包括二次矿产资源 (如各类尾矿、废石、废渣)、二次水和气资源(如矿坑水、工艺废水、废气)、二次土地资源 (如压占、扰动和破坏的土地)、二次生态环境资源等。矿山二次资源中最为重要的是矿山尾矿、废石等二次矿产资源。它们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并破坏、压占土地,污染生态环境,甚至引发各种地质灾害。因此,从根本上治理矿山环境的重要环节,是开展二次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本文以二次矿…  相似文献   
426.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钻孔崩落与现场应力状态的确定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钻孔在1200m深度以下出现了钻孔崩落现象,我们在1200m至2015m的范围内采集了82个钻孔成像测井图象资料。对钻孔崩落长轴方位进行了方向统计,结果表明近似对称的崩落平均方位为324.8°±3.3°,对应的平均最大水平主应力方位为54.8°±3.3°。利用崩落形状要素(崩落深度和崩落宽度)以及岩石力学实验确定的岩石内聚力和摩擦系数,计算了1269m、1500m、2000m等16个深度上的最大和最小水平主应力的大小。根据岩石密度测井资料计算了各个深度上静负载应力。三个主应力的大小和方向反映出主钻孔位置的应力场处于走滑应力状态,与地震震源机制解得到的走滑应力场一致。  相似文献   
427.
用1958~200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国160站降水量及1958~1998年月平均海温资料分析了中国夏季相邻月份降水异常型的相关特征,及其与大气热源的关系和相关物理过程。结果表明,7月长江流域的降水异常与8月长江和黄河之间地区的降水异常有很好的同号性。7、8月长江流域及附近地区持续性偏旱(涝)与太平洋洋盆尺度的大气热源异常有关,并与前期5、6月热带中、东太平洋大范围的热源异常、青藏高原热源异常也有密切的联系,即当5、 6月赤道东太平洋的大气热源正异常,而赤道中太平洋北侧的热源负异常,则中国7月长江中下游偏涝,8月长江中上游与江淮流域和内蒙古东部偏涝,华南偏旱;反之亦然。前期热带中、东太平洋上空的热源异常中心和与之联系的异常垂直运动中心的西扩和西移,以及青藏高原东部的热源异常中心是影响我国7、8月持续偏旱(涝)的重要环流异常特征。另外,南海-西太平洋海温在前期也已经具有我国夏季长江流域发生旱涝对应的同期海温异常分布型的特征。  相似文献   
428.
中国汛期月降水量年际异常型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1958~2000年中国160站月降水量通过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研究了中国汛期4~9月相邻及相隔月份降水量年际变化异常型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就相邻月份而言,当5月份中国东南部地区降水偏多(少),则6月份长江中下游至江南地区的降水也偏多(少);7月长江流域的降水量异常与8月长江和黄河之间地区的降水量异常有很好的同号性;8月沿江西-湖南-广西一带的降水偏多(少),则9月在华南中、东部的降水也偏多(少)。另外,对相隔月份,6月南方的降水量与8月广西北部-湖南-江西一带的降水量有显著的反相关系;而7月广西北部-湖南-江西一带的降水量则与9月华南中东部降水量有显著反相关。  相似文献   
429.
华南夏季大气水汽汇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19,他引:3  
用1958~2004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华南夏季大尺度大气水汽汇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东部至华南北部地区、华南沿海地区是我国南方夏季水汽汇的2个主要的变异中心区。西南地区东部至华南北部地区夏季水汽汇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华南南部沿岸地区夏季水汽汇则以年际变化为主。西南地区东部至华南北部附近地区以及华南南部沿岸地区水汽汇的强弱异常变化,与东亚上空水汽输送异常而导致上述地区的垂直积分的水汽通量辐合的异常是密切相关:如果向华北或者长江流域的水汽输送增强(减弱),则华南地区得到的水汽减少(增加),导致上述地区上空的水汽汇偏弱(偏强)。  相似文献   
430.
2009年拉奎拉地震后,意大利民防署(DPC)任命了一个国际民防地震预报委员会(ICEF),其任务是就当前构造地震短期预测预报的认知水平提出报告并提出利用可能的大地震前兆启动民防措施的指导意见,包括大地震后地震灾险性概率分析结果的使用。国际地震预报委员会回顾了由世界范围地震活动区的进展获得的地震预测预报研究。预测(predic-tion)定义为确定性地表述未来地震是否将在一特定地理区域、时间窗和震级范围内发生,而预报(forecast)则是给出这样一个事件将要发生的概率(大于0但小于1)。对地震的可预测性,即可依据观测到的地震系统的表现确定未来地震发生的程度,人们知之甚少。这种认知的缺乏反映在不能在短时间尺度上可靠地预测地震活动地区的大地震。大多数已提出的预测方法依靠的是诊断性前兆,即在地震之前可观测到的某种以高概率说明即将来临地震的地点、时间和震级的信号的概念。本报告中评议的前兆方法包括应变率、地震波速和电导率的变化,地下水、土壤和空气中氡浓度的变化,地下水位的扰动,近地表及其上方的电磁变化,热异常,动物行为异常和地震活动性图像等。诊断性前兆的探索迄今尚未提出成功的短期预测方案。因此,本报告关注作为与收集和传播含时间的地震灾险性权威信息的原则性方法的可操作的地震预报,以帮助社会公众应对潜在的破坏性地震。在几天和几周的短时间尺度上地震序列显示出如大地震触发的余震空间和时间上的成丛性。成丛性的统计描述解释了地震目录中观察到的许多特征,并可用于形成预报,说明地震概率的短期变化。若能恰当加以应用,短期预报就具有可操作性,如预测大地震后的余震。尽管长期预报对于保障地震安全性的价值是明确的,但对短期预报的解释却令人困惑,由于地震概率变化可达几个量级,而典型的概率值在绝对意义上仍然很低(日概率小于1%)。把这种低概率的预报转换为有效的决策是一个艰难的挑战。报告收集了高地震危险性的6个国家(中国、希腊、意大利、日本、俄罗斯和美国)在地震风险管理中当前利用可操作预报的状况。长期模型是当前民众预防地震破坏最重要的预报手段,因为它们指导了建筑规范中的地震安全条款、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和其他减轻风险的工程实践,如在翻修旧建筑中纠正设计缺陷等。余震的短期预报在上述一些国家中曾经实践过,但可操作的地震预报还没有在任何一个国家完全实施过(即定期更新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根据在地震活跃区积累的经验,国际地震预报委员会向意大利民防署提供了一组在意大利使用可操作的预报的建议,这些建议对于其他国家可能也是有用的。应该向公众提供关于未来地震短期概率的权威的、科学的、一致的和及时的公开信息源。报告应以具有可操作性、定期更新的地震活动预报系统为基础,而且这些系统在地震信息的产生、发送和使用中都要经专家严格评审和更新。所有可操作模型的质量应当通过对其可靠性和有效性的回顾性检验加以评估,而且应对已建立的长期预报和其他含时间的模型进行持续的前瞻性检验。警报规程应当标准化以便于各级政府及民众做出决策。应当确定地震概率阈值以指导警报等级,而警报等级是以代价和收益,以及信息价值的无形方面,如心理准备与恢复方面效益的客观分析为基础。由社会科学研究确立的有效的公众交流原则应当被用于地震灾险信息的发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