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1篇
  免费   247篇
  国内免费   231篇
测绘学   135篇
大气科学   221篇
地球物理   214篇
地质学   621篇
海洋学   257篇
天文学   21篇
综合类   158篇
自然地理   112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7篇
  1977年   5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5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4 毫秒
121.
122.
123.
Poli  GE 于介江 《世界地质》1992,11(4):48-54
微粒包体作为基性岩浆和重熔酸性岩浆I型或S型之间岩浆混合或/和混合期存在的标志,其成因和意义可被重新评价。基于含微粒包体花岗岩套中所观察到的地球化学特征和露头关系,已经提出了用于研究微粒包体和寄主岩组合的一种模式。该模式由三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注入作用;第二阶段:演化作用;第三阶段:混合作用,这是在基性岩浆注入到重熔的地壳环境中发生的。在第一阶段,比酸性岩浆温度更高、粘度更低、几乎完全为液态的基性岩浆通过一次或多次注入作用侵入到酸性岩浆中。两个体系并不容易混合,仍作为独立的单元存在,直至达到了热平衡和粘度相近的时候才能发生混合,并且,沿着二者的边界基性岩浆冷却。酸性岩浆被加热。在第二阶段,基性岩浆既经历了伸展、对流搅动和与酸性岩浆混合的物理作用,又经历了晶体分离和与酸性岩浆混染(混染分离结晶作用)的化学作用。这些物理和化学作用的再循环便导致了微粒包体和进一步演化了的熔体的形成。这种熔体与酸性岩浆已达到了热平衡。因此,微粒包体记载了基性岩浆演化的各个阶段。在第三阶段,基性岩浆进一步演化的产物(成分上为英云闪长质到花岗闪长质)和酸性岩浆参与了两端元的混合作用。该作用可用于解释含微粒包体花岗岩类深成岩的地球化学演化。该模式阐明了复式岩基形成过程中产于深成环境中的各种岩浆作用,并且也提出了有关英云闪长质深成岩成因的某些想法。最终,所观察到的微粒包体单独产出的这一特性表明微小几何学(一种相对新的数学概念)在了解粘性流体混乱流机制方面可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即基性岩浆的混合和伸展作用动力学。  相似文献   
124.
本文在对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中水质分析资料的选取,地下水质量分类及其指标,评价方法、评价结果的分析等四个问题进行探讨后,分析了其对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结果产生影响的原因,找出其规律,并给予结论,从而提高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结果的精度和真实性。  相似文献   
125.
126.
127.
128.
本文基于包裹体类型、均-温度、盐度、压力、包裹体成分及氢氧同位素的研究,认为下营坊金矿床具有典型斑岩型矿床的特征,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壳幔混溶岩浆,主成矿期有少量大气降水加入。  相似文献   
129.
本文通过对库松木切克山喇嘛萨依铜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的研究,总结出该类矿床的若干勘查标志,其中地层层位、含矿岩相、地球化学异常、容矿岩石、围岩蚀变、活化脉体及同生断裂等最为明显。在区域内如能确定出这些标志,尤其是标志组合的存在,则将可能取得该类矿床找矿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30.
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地区石油勘探开发进入深度高达8 000 m的坳陷区,油气主要沿走滑断裂带分布,研究超深层断控油气藏分布规律对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大量勘探开发资料分析与油藏解剖表明,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沿主断裂带1.8 km范围内条带状分布,高效井主要分布在距主断裂带600 m范围内。油气沿断裂带分布具有分段性,断裂的类型、规模与性质影响油气运聚成藏,油气富集主要受控于主断裂带的规模。高效井一般距主断裂近、储层规模大、侧向封闭好,为断控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走滑断裂断控油气藏不同于礁滩体与风化壳“相控”油气藏,对复杂碳酸盐岩油气藏评价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