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24篇
海洋学   36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21.
珠江网河水沙分配变化及其对伶仃洋水沙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二维ECOMSED模型对径流来水来沙变化前后的1978年和1999年伶仃洋洪水期水动力场和悬沙场进行模拟,结果表明:伶仃洋水动力场整体增强,但不同地貌单元水动力变化具有明显差异.分流比变化后洪水期伶仃洋西槽、东槽和中滩水动力增强,涨潮和落潮流速普遍增大0.1m/s;西部各口门区和西滩涨潮流势减弱,径流优势更加明显,但西滩三个口门水道及滩面潮沟落潮流速增大约0.1 m/s;东滩水动力特征变化不大.悬沙浓度亦整体升高,平均增加了0.02~0.05 kg/m3,悬沙高值区范围扩大,0.10 kg/m3等值线由西槽西侧明显向东推进到沿东槽南北向分布,径流来沙的影响范围东扩.  相似文献   
22.
在浅覆盖区,常规地质填图方法编制的地质图,因地表在划分不同岩性界面中可收集的信息量少而导致填图质量不高,直接影响了地质勘查成果。运用高密度电法视电阻率测量技术,利用不同的电性界面,对底层划分及地质构造的识别等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直接提高了浅覆盖地区在划分不同岩性界面中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矿区岩性划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3.
结合成都地铁2号线的实际情况,对几种常用的桥梁梁型、经济跨度、梁高进行比较分析,提出推荐的高架区间标准梁结构。  相似文献   
24.
阐述了长时间尺度珠江口河网水下地形演变过程中的三维可视化实现过程及空间分析方法,进一步揭示了珠江口河网水下地形演变机理。将收集的地形图进行数字化,建立不规则三角网,实现三维可视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剖面分析,为不同年份的地形比较从而揭示珠江河网水下地形演化过程奠定基础。针对遇到的高程值转换问题,介绍了零值线法,采用点射线法作为判断依据达到高程转换的目的,同时针对该方法工作量大等不足,提出了字段标识法这一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5.
珠江口磨刀门枯季表层沉积物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2003年12月在珠江口磨刀门附近水域采集的河口表层沉积物粒度分析资料,研究了磨刀门河口表层沉积物的组成、分布、运动等特征及其动力环境指示作用。研究表明,磨刀门口枯季表层沉积物组成以粉砂为主,其次为粘土和砂。表层沉积物平均中值粒径为6.356Ф(0.0122mm),表层沉积物的级配与悬沙的级配较接近。口门附近表层沉积物的中值粒径、分选性沿程没有明显的变化。枯季表层沉积物的形成以悬移质沉积为主,跃移和推移运动形式很少。磨刀门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枯季表层沉积物与历史相比出现明显的细化,磨刀门口附近枯季表层沉积物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枯季以潮流作用为主的相对较弱的动力环境。  相似文献   
26.
使用长周期动力地貌模型(long-term morphodynamic model),再现了磨刀门河口1964—1977年的演变过程,并从水动力、地形演变规律以及人类活动等角度系统分析了长周期地貌演变过程。模拟结果显示在1964—1977年磨刀门河口鹤州至交杯沙浅滩和上沟快速淤积,13a的平均淤积厚度均在40cm以上,与之相反,横洲水道杧州至大井角段和上沟东部深槽冲刷明显。磨刀门河口演变季节性特征明显。在洪季浅滩淤积,深槽冲刷;在枯季滩槽都处于淤积状态。演变过程中各种基岩岛屿使动力结构和演变规律呈现多元化,同时人类活动对整个区域的演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7.
以天津汉沽盐场高镁卤水为研究对象,对其杂质形式、成色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卤水中的成色物质主要是大量的饱和脂类、羧酸类、醇醚类、胺类及不饱和的芳烃类、醛酮类、烯烃类等有机物质,经过氧化氢氧化-氢氧化锆吸附联合脱色工艺后,卤水色度及CODCr去除率分别可达99%和85%,镁离子的损失率可控制在1%以下,吸附剂氢氧化锆经脱附再生后可循环使用,大大降低了工艺运行成本。  相似文献   
28.
虎形山钨铍多金属矿是湘东北地区目前为止最大的一个钨多金属矿床,伴生有铍铜钼等多金属。矿床赋存于寒武系地层中,属于中温热液-构造脉状型矿床,成矿时代为燕山晚期,成矿物质具多源性,主要来自于深部岩浆,同时也有壳源成分的补充。文章通过矿床地质特征的分析,就矿床成因做些初步探讨,希望能为该地区的后续找矿工作起到一点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9.
低温水入渗条件下土壤水分温度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任杰  沈振中  赵坚  杨杰 《水科学进展》2013,24(1):125-131
自制土槽试验装置,室内模拟低温水在河岸带土壤中非饱和入渗的过程。以填装中细砂为研究对象,进行了3种不同水头下的低温水入渗试验,对低温水在土壤中的入渗过程和水分、温度时空动态作了连续监测,分析了水头对入渗参数、水分场与温度场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时间内,入渗水头越高,湿润锋垂直(水平)运移距离越大,垂直湿润锋的运移速度随入渗时间的增加有逐渐减少的趋势,最后逐渐趋于稳定;水头5 cm作用时入渗率波动较大,稳定时间大于水头25 cm和45 cm作用时土壤达到稳定入渗率所需的时间;入渗水头越高,平均温度下降越快,温度场也更快地达到相对稳态,水头25 cm在低温水入渗420 min后基本上达到稳态,水头45 cm在240 min后基本达到稳态。  相似文献   
30.
黄茅海河口潮波的传播特征与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茅海位处珠三角的西南,潮波自外海向陆的传播过程中,潮差和潮波性质都发生复杂的变化,对其传播过程及背后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采用环境流体动力学(Environmental Fluid Dynamics Code, EFDC)模型,通过不同时段的观测资料对模型进行良好验证后,分析了枯季和洪季时潮波在河口内传播过程中的潮差变化、水位与流速的相位关系的变化情况,探讨了合山水闸的存在以及黄茅海与珠三角河网的相互作用对河口潮波的影响, 结果表明地形变化、摩擦力作用、入射波与反射波的叠加是造成潮波沿程变化的主要原因,合山水闸形成的反射波影响范围可达上百千米,而黄茅海与珠三角河网的相互作用减小了河口的潮差。珠三角的磨刀门河口与伶仃洋—虎门—广州河口的潮波传播表现出与黄茅海河口的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