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4篇
  免费   189篇
  国内免费   207篇
测绘学   120篇
大气科学   90篇
地球物理   122篇
地质学   610篇
海洋学   107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68篇
自然地理   6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基于线框模型的复杂断层三维建模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了包含复杂断层面地质体的三维数学模型.为准确表达复杂地质体各要素的空间几何形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联关系,设计了线框单元体模型,并提出了整体描述断层面的技术思路,解决了地层交错情况下断层面和地层面的模拟难题;在上述基础上,结合平面地质图数据,实现了复杂地质条件下三维地质体模型的构建.  相似文献   
62.
煤矿中煤层断层与层间滑动构造(简称层滑构造)发育普遍,可出现不同形式的组合。进行煤层断层与层滑构造及其组合型式的研究,对分析区域构造变形史、查明和预测煤层赋存规律、研究煤的耗散流变、煤层气的开发以及预防煤与瓦斯突出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淮北矿区海孜煤矿为例,在现场观测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7、8、9和10煤层的断层与层滑构造的组合型式,并探讨了其形成机制。由于7、8、9和10煤层及顶、底板岩层组合的差异,不同煤层构造变形有较大区别。由于海孜煤矿岩层和煤层经历了多次构造活动,断层和层滑构造间产生了不同的空间组合,具体表现为3种型式:断层与层滑构造的同期扩展、断层与层滑构造组成块体及断层与层滑构造间的相互切割和限制。煤层的构造组合型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构造应力作用、含煤地层的岩石力学性质和应变环境等。  相似文献   
63.
全新世镜泊湖粒度特征记录的该地区古降水变化历史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在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中,粒度参数通常用来反映湖泊水动力条件的变化,进而反映湖面波动状况以及湖区环境有效湿度的变化.镜泊湖JPH-1钻孔沉积物粒度分析表明:全新世以来镜泊湖沉积物粒度的变化呈现明显的粗细交替变化的规律性.结合14C测年,镜泊湖沉积物粒度特征有效地指示了历史时期镜泊湖水动力变化的情况.进而揭示了该地区古降水的变化历史.9300-8540cal aBP,是一个降水较少的偏干旱时期;8540-6350 cal aBP,降水颇丰的湿润时期; 6350-3120cal aBF,气候波动频繁,前期(6350-4800 cal aBP)由湿润向干旱过渡,后期(4800-3120cal aBP左右)又由于早转向湿润,31 20-1 580 cal aBP,降水较多,气候湿润;1 580 cal aBP至今,降水变化波动剧烈,这阶段粒度特征的变化除了与降水的自然变化有关外,还与人类活动的剧烈影响有关系.湖区周围人类活动破坏了原始植被,大量地表裸露,降水冲刷地表作用明显增大,陆源物质被携带人湖,粗颗粒含量显著增多.  相似文献   
64.
利用不同的污染物质在被臭氧氧化时发光特性不同的原理检测水质污染。检测出来的发光光谱与不同污染源的特征光谱进行对比,辅助发光时序等特征,检测几种污染物的含量和确定污染源。对涉及的有关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5.
准噶尔盆地滴南凸起具有较好的油气显示和油气勘探潜力。以滴西185井区下石炭统松喀尔苏组侵入岩为研究对象,采用岩心观察、镜下鉴定和常规物性分析,结合钻、测井和地震资料,分析侵入岩岩性、分布特征及储层主控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下石炭统松喀尔苏组侵入岩主要为花岗斑岩与闪长玢岩,闪长玢岩分布于滴西181井南断裂上盘,厚度随侵入距离的增大而减小,花岗斑岩分布不受滴西181井南断裂控制;花岗斑岩储集空间以次生溶蚀孔和微裂缝为主,闪长玢岩储集空间主要为次生溶蚀微孔。闪长玢岩和花岗斑岩侵入体有利储层的发育受侵入相、矿物组分、溶蚀作用、侵入时间和岩浆性质等因素控制,油气往往趋向在侵入体上部边缘亚相带或与围岩接触带相带附近富集成藏。花岗斑岩暗色矿物质量分数明显较闪长玢岩的少,造缝能力强,长石斑晶和基质质量分数明显较闪长玢岩的高,次生溶蚀孔隙面孔率占比大,各类次生孔隙组合与构造微裂缝沟通并成为有利储层。后期岩浆侵入使气水溶液和热液等流体沿早期原生孔隙和次生孔缝渗透,发生溶蚀和热液充填等作用,溶蚀作用可提高侵入岩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改善早期侵入岩储层的品质;热液充填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原生孔隙度,降低早期侵...  相似文献   
66.
南海北部早渐新世发生明显的营养供给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相关地质记录为研究颗石藻的生理机制提供了理想的自然实验室。在本研究中,我们建立了一个新的颗石藻群落演化的指标,定义为E*比值。该比值由富营养属种和中等-贫营养属种的相对丰度计算而得(E*=e/(e+c)×100,e代表富营养属种,c代表中等-贫营养属种)。其中富营养属种包括小Reticulofenestra, Reticulofenestra lockeri组,Reticulofenestra bisecta组和Coccolithus pelagicus组,而中等-贫营养属种包括Cyclicargolithus spp.。E*指标与早渐新世营养盐指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但在不同二氧化碳浓度的条件下表现不同的公变趋势。将群落组合与已发表的二氧化碳浓度数据对比,我们提出颗石藻可能在二氧化碳持续降低的环境下改变其对碳源和营养盐的利用方式,指示颗石藻的碳浓缩机制可能开始于早渐新世。  相似文献   
67.
将在一定时空限定范围内的不同低轨卫星COSMIC、GRACE、CHAMP、FY3C的电离层掩星电子密度剖面定义为一个掩星对来对比分析不同类型掩星电离层产品。结果表明:COSMIC掩星对之间的电子密度剖面整体轮廓符合得很好,电子密度剖面主要在250 km以下和500 km以上存在较大的偏差,250~500 km的电子密度整体偏差较小,统计得到的COSMIC掩星对的电子密度参量NmF2和hmF2的相关系数能分别达到0.99和0.97,具有高度相关性,不同COSMIC卫星之间没有明显的系统误差;COSMIC、GRACE、CHAMP和FY3C不同低轨卫星间的电子密度剖面略有差异,通过统计电子密度参量NmF2和hmF2之间的相关系数,COSMIC和CHAMP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5和0.86,COSMIC和GRACE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和0.94,COSMIC和FY3C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6和0.92,不同掩星类型之间的电子密度参量之间也具有高度相关性,验证了不同卫星任务GPS掩星电离层剖面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8.
苏鲁超高压带是否延伸到朝鲜半岛以及用何种方式延伸,成为很多地质学家注目的科学问题。新的研究成果包括:(1)在朝鲜半岛前寒武纪京畿陆块中,识别出一个含有榴辉岩的变质杂岩(洪城杂岩),榴辉岩透镜体出露于花岗片麻岩中,榴辉岩的锆石SHRIMP年龄是230Ma和~880Ma,围岩片麻岩的年龄约为810~820Ma;(2)朝鲜半岛的3个陆块(狼林、京畿和岭南陆块)具有与华北克拉通相似的岩石组合与演化历史;(3)南北朝鲜两个主要的古生代沉积盆地与华北具有很好的可比性;(4)临津江带和沃川带都不具有碰撞造山带的变质特征。据此提出了地壳拆离与逆冲模式,即华北与扬子陆壳的碰撞带沿朝鲜半岛西缘、大致呈南北走向分布。扬子陆壳俯冲带的深部(超高压部分)未在朝鲜半岛地表出露,下地壳(高压部分)从俯冲带拆离并逆掩到地表(洪城杂岩),以透镜体(岩片)状插入京畿地块的前寒武纪基底杂岩中,没有形成横穿朝鲜半岛的变质(造山)带。临津江带和沃川带有可能是扬子陆块的上地壳,它们从下地壳拆离、逆掩到地表,现在的展布状态是受到中生代构造的控制。  相似文献   
69.
在初步了解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地下水水位统测,详细掌握地下水的补径排特征,在此基础上合理布置地下水采样点,对垃圾场周边的地下水水质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掌握垃圾填埋场对周边地下水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垃圾填埋场周边的浅层地下水水质总体较差,其中Ⅳ类占70%、Ⅴ类占30%,水质较差的地区位于地下水排泄区,对地下水水质影响较大的指标主要为锰、氟离子、钠离子、硝酸盐等。  相似文献   
70.
空间数据查询效率的优劣决定着三层体系结构空间信息系统的应用效果。空间数据缓存技术是提高空间数据查询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数据缓存技术逐渐成熟的今天,如何利用数据缓存技术来构建空间数据缓存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基于Microsoft新的数据缓存技术,借助常用的格网索引,在客户端和应用服务器端开辟空间数据缓存区,以降低数据的传输量,减少用户的请求响应时间,从而提高空间数据查询效率。在利用版本控制技术实现空间数据缓存的同时,解决客户端、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的数据一致性问题,确保空间数据的有效性和可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