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2篇
测绘学   48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24篇
海洋学   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21.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共和盆地典型古土壤—风成砂剖面的释光(OSL)年代测定和沉积物中微量元素的分析,重建了区域全新世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过程。研究表明,除Co、Rb、Sr和Ba以外的12种微量元素所反映的气候变化规律较显著,其含量变化曲线上的峰值段对应于古土壤层而谷值段对应于风成砂层,这一现象可作为气候暖湿、冷干波动的标志;区域全新世气候变化可分为以下阶段:11.8~10.0 ka气候寒冷干燥,10.0~9.2 ka气候逐渐趋于暖湿,9.2~4.6 ka气候相对冷干,4.6~0.7 ka气候相对暖湿,0.7 ka以来气候明显寒冷干燥;区域全新世气候变化中存在8次寒冷事件,与青藏高原和北大西洋揭示的寒冷期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表明共和盆地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2.
孙武国  刘冰  廉涛 《地质与资源》2014,23(5):446-449
辽宁宽甸万宝村铜金钼矿位于燕山期石柱子花岗闪长岩体与寒武纪碳酸盐岩地层的接触带内,受北东向与北西向构造共同控制.矿体赋存于北西向构造带内,呈雁行式排列.北西向构造控制了石柱子花岗闪长岩的侵位,同时控制了夕卡岩矿体的形成与分布.恢复夕卡岩矿区的构造形迹,特别是早期控制岩浆侵位的隐伏构造带,对夕卡岩地区找矿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3.
全新世共和盆地沙地时空演化及其驱动机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通过分析青藏高原东北部共和盆地现代固定沙丘、半固定-半流动沙丘和流动沙丘的粒度与地球化学元素特征,建立了不同类型沙丘沉积物的理化指标体系,并尝试性地将其用于地质时期沙漠演化研究。同时,结合区域典型风成砂-古土壤剖面的相变特征,探讨了全新世共和盆地沙地的时空演化过程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全新世共和盆地沙地存在多次活化、扩张和固定、缩小,除11.8~10.1 ka为流动沙地以外,其余阶段多在半流动-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之间频繁转换,这一变化特征与其相邻的柴达木盆地沙地和青海湖地区环境变化具有良好的可比性。此外,发现沙地环境变化对湿度状况十分敏感,而湿度又受控于区域冬,夏季风的强度,也就是说全新世共和盆地沙地演化是气候变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4.
司瑞  刘冰  赵文智  朱钊岑  赵颖 《中国沙漠》2021,41(3):174-184
黑河下游尾闾区作为西北干旱区典型的脆弱生态系统,其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稳定性对维持该地区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黑河下游尾闾区荒漠植被为研究对象,采用K-Means聚类,基于距河道距离及其对应的土壤含水量数据,将黑河下游尾闾区垂直于河道0—4 km区域可分为距河0—0.3 km(T0-0.3)、0.3—1.7 km(T0.3-1.7)和1.7—4.0 km(T1.7-4.0)3个距离梯度,研究不同距离梯度下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多样性和稳定性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黑河下游尾闾区主要植物最适宜土壤水分需求。结果表明:(1)近河0—0.3 km区域以耐湿耐盐碱的草本为主,优势种为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盐爪爪(Kalidium foliatum)、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和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距河道0.3—1.7 km区域出现的植物种类数目最多,以乔木为主,兼有灌木和草本,优势种为柽柳和胡杨;距河道1.7—4.0 km区域出现的植物种类数目最少,以极耐旱的灌木和亚灌木等荒漠植被为主,优势种为红砂(Reaumuria songarica)和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2)3个距离梯度下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丰富度指数R均表现为距河0.3—1.7 km>0—0.3 km>1.7—4.0 km,而植物群落稳定性与物种多样性间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即群落稳定性表现为距河1.7—4.0 km>0—0.3 km>0.3—1.7 km。(3)当黑河下游尾闾区距河0—0.3、0.3—1.7 km和1.7—4.0 km区域植被最适宜土壤含水量分别为27%—31%、15%—22%和4%—7%,有利于维持该区域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5.
刘冰  彭凯  石孟  包国涛  孔彬 《北京测绘》2015,(4):138-141
近年来,中国的GIS企业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全国GIS企业呈现出不均匀、过于集中的分布。企业也形成了自己的发展特点。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学科优势,开发了"全国GIS企业分布与发展信息系统",将中国的GIS企业信息导入系统,可在地图上观察企业的分布特征,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来对GIS企业的发展特点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6.
基于SOA的空间数据管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冰  卢秀山  田茂义 《测绘科学》2007,32(1):124-125
为了将物理上分散在各地的空间数据有机整合,本文提出了基于SOA的空间数据管理网格模型,该模型由局域网格和广义网格组成。空间数据管理网格将物理分布的空间数据在逻辑上组成一个超大虚拟的空间数据库,实现全国乃至全球的海量空间数据的管理。为了验证空间数据管理网格的先进性、可行性,笔者采用JA-VA3D基于空间数据管理网格开发了海量地形网络三维浏览器。  相似文献   
127.
藻蓝蛋白皮肤毒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藻蓝蛋白是蓝藻中的一种主要活性成分,研究发现藻蓝蛋白有多种功能,可以清除氧自由基,且含有多种氨基酸能够抗衰老、抗过敏,为对藻蓝蛋白用于化妆品行业的可行性进行探究,本文采用新西兰白兔作为动物模型,通过光毒性、急性经皮毒性以及皮肤变态反应实验,验证其对皮肤的毒性作用。结果显示,藻蓝蛋白对白兔没有明显的毒性作用,也未引起皮肤过敏反应,为其在美容化妆方面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8.
黄河首曲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和生态变化敏感的地区,其环境演变过程如何响应区域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针对该区末次冰消期以来气候环境重建结果的分歧,以目前已发表的多载体记录为基础,独立集成区域气候变化的框架性过程和地表环境演变历史,进而探讨两者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该区在13~6 ka气温和湿度持续增加,10~6 ka为气候最优期,6 ka以后气温和湿度逐渐下降,气候变冷变干。(2)18~11 ka地表过程以河湖相过程为主,风沙活动非常弱;11~8 ka河湖沉积过程减弱,风沙活动增强;8~3 ka古土壤大规模发育;3 ka以来广泛发育草甸土。(3)区域地表环境变化过程与气候变化之间存在非同步变化,6 ka以前气候变化对区域地表过程呈正向驱动,6 ka以后对区域地表过程呈负向驱动。基于现代和晚全新世草甸土壤粒度的比较,发现草甸土壤的发育是气候变冷变干背景下风成物质不断加积的产物,进一步暗示区域土壤发育与气候变化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29.
基于5期土地利用数据,探讨1980—2020年黄河流域河南段湿地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运用CA-Markov模型预测2060年湿地格局,并利用效益转移法评估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河南段湿地主要分布在黄河干流及支流两岸,其余区域湿地呈零星分布特征。(2)湿地面积以2000年为界呈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但总体仍减少13.18%,主要转化为耕地。预计2060年湿地面积将比2020年增加5.90%。湿地景观结构以2000年为界由趋于分散变为趋于聚合,2020—2060年将略趋于破碎。(3)湿地是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的地类。湿地总ESV变化趋势与其面积一致,总体减少129.26亿元。预计2060年湿地总ESV将比2020年提高50.24亿元。水文调节是湿地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30.
地籍管理工作,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涉及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近年来,滕州市国土资源局不断加大地籍管理工作力度,提高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充分发挥地籍信息优势,全面实行“对内以图管地,对外以证管地”工作机制,以产权管理为核心,以基础业务建设为重点,严把土地登记关,使地籍管理工作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