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0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3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刘春花  聂凤军 《地质通报》2015,34(6):1077-1085
澳大利亚坎宁顿银-铅-锌矿床是在艾萨山内围层东段发现的一个重要的富银布罗肯希尔型隐伏矿床,赋矿围岩与东段其他地层的关系还不清楚。艾萨山与成矿有关的地层时代为1677±9Ma,与布罗肯希尔铅-锌-银矿床的赋矿围岩时代一致,后期构造将坎宁顿矿床分为南北两矿区,南矿区是目前开发的重点。坎宁顿矿床南矿区包括5个主要的经济矿脉层和9种矿化类型。主要的硫化物是方铅矿和闪锌矿,其世代和共生关系复杂。坎宁顿矿床的所有矿化类型都极度富银,主要以含银方铅矿与银黝铜矿包裹体的形式产出。某些矿化类型Sb、Cd、As、Cu和F浓度高。全面投产以后,坎宁顿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银生产商之一。介绍了Walters等提出的一个高温交代已有富Fe-Ca-Mn-Pb-Zn-Ag含矿体系的成矿模型图。  相似文献   
32.
<正>罗辛(Rossing)铀矿床位于纳米比亚中西部,距首都温得和克(Windhoek)约200 km,是世界上最大的白岗岩型铀矿床(图1)。该矿床目前为世界天然铀资源的主要提供者之一,生产的铀矿约占世界年产量的7%。20世纪初期,人们在罗辛地区的伟晶岩中发现了放射性物质的存在,以后陆续圈定出一些放射性异常带。1956年,英美资源集团(Anglo American Pros-  相似文献   
33.
麻池河乡和沙河湾花岗岩体位于商丹断裂南侧。锆石的LA-ICP-MS U-Pb年代学分析表明,麻池河乡花岗岩岩浆结晶年龄为(490.8±2.9) Ma(加里东期早奥陶世);沙河湾石英二长岩岩浆结晶年龄分别为(240.6±1.5)~(228.2±1.5) Ma(印支期中三叠世)。麻池河乡花岗岩锆石两阶段Hf模式年龄(tDM2)为759~1 096 Ma。沙河湾石英二长岩tDM2为891~1 516 Ma。麻池河乡花岗岩源岩为新元古代和中元古代亏损地幔物质。沙河湾石英二长岩的源岩主要为中元古代壳幔混合物质,还含有少量新元古代壳幔物质。晚寒武世-早奥陶世秦岭洋壳向北俯冲于北秦岭地块之下,俯冲的洋壳和上覆地幔相互作用产生的杂化熔液通过结晶分异形成麻池河乡花岗岩。沙河湾岩体经历了至少两期地质事件,时间跨度为(240.6±1.5)~(228.2±1.5) Ma和214~197 Ma。约250 Ma勉略洋闭合之后,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在秦岭地区发生碰撞,导致扬子陆块俯冲至南秦岭地块之下并发生小规模的部分熔融形成早-中三叠世((240.6±1.5)~(228.2±1.5) Ma)花岗岩类。约220 Ma碰撞结束后,板片断离诱发软流圈物质上涌,同时俯冲陆壳开始折返,在地幔热和构造减压的条件下,俯冲陆壳及上覆岩石圈地幔发生广泛的部分熔融,形成不同程度具埃达克岩质地球化学特征的晚三叠世(214~197 Ma)花岗岩类及伴生的镁铁质暗色包体。  相似文献   
34.
漠河盆地位于蒙古—鄂霍茨克褶皱带中的额尔古纳微板块的北缘,地处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拼合部位。二十二站组是漠河盆地中生代沉积地层之一,前人对其形成时代和物源进行了探讨,但仍存在很大争议,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碎屑锆石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再次厘定其形成时代,并对物源及源区大地构造背景进行探讨。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表明,二十二站组碎屑锆石大部分为岩浆结晶锆石,少部分锆石颗粒为增生-混合型锆石,显示出经历了后期构造-热事件改造。此外,少部分锆石颗粒磨圆好,显示出其经历了多次搬运、沉积过程的特征,从而指示早先形成的古老沉积岩为二十二站组提供了物源。获得最年轻的锆石年龄为134±1Ma,结合前人区域地质调查报告中发现了时期的古生物化石,将二十二站组的沉积下限限定为早白垩世早期,同时也说明了研究区存在早白垩世早期火成岩物源。主、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及物源分析揭示二十二站组物源主要为活动大陆边缘及大陆岛弧环境的上地壳长英质、安山质源区,并混有下地壳深部物质(基性岩)。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表明,二十二站组碎屑锆石有随着时代变新锆石保存数量增多的趋势,其年龄分布整体上可被划分为四个时期:新太古代(2711±10Ma,N=1),说明额尔古纳地块存在新太古代的基底信息;中元古代-古元古代(2428~1238Ma,N=11),指示兴华渡口岩群为二十二站沉积物提供了部分物源;新元古代(921-561Ma,N=7),是晋宁期古亚洲洋向额尔古纳-兴安地块俯冲形成大陆岩浆弧(活动大陆边缘)构造事件在研究区的记录;中生代-晚古生代(540-134Ma,N=280),是蒙古-鄂霍茨克洋俯冲、闭合过程中形成的花岗质岩浆在研究区的物质记录,且显生宙花岗岩质岩浆为二十二站组提供了最为丰富的物源。  相似文献   
35.
铜陵地区高钾钙碱性系列侵入岩主要岩石类型为石英二长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其次为辉长闪长岩。本文报道该系列侵入岩最新锆石U-Pb定年结果及岩石地球化学数据。结果表明,南洪冲和沙滩脚花岗闪长岩、新桥头花岗闪长斑岩、缪家石英二长闪长玢岩的SHRIMP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38.8±1.3)Ma、(144.1±1.2)Ma、(147.2±1.5)Ma和(142.8±1.6)Ma,沙滩脚岩体和缪家岩体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44.1±1.5)Ma、(143.2±1.3)Ma,与SHRIMP定年结果一致。一般来说,区内具有斑状结构的岩石,其年龄大于同类无斑状结构的岩石,但狮子山矿田的南洪冲花岗闪长岩年龄比区域上其他的同类岩石偏小,可能反映了区域上此类岩浆具有多次活动的特点。铜陵地区岩浆侵位的大致顺序为花岗闪长斑岩/第一次花岗闪长岩→辉长闪长岩/第一次辉石二长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玢岩/石英二长闪长岩→第二次花岗闪长岩→第二次辉石二长闪长岩。本区高钾钙碱性系列岩浆侵入活动是中国东部晚侏罗-早白垩世期间岩浆事件的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东部区域构造由晚侏罗世的挤压转变为早白垩世的伸展环境。  相似文献   
36.
刘春花 《地质与勘探》2013,49(4):595-608
南秦岭沙河湾岩体紧临商丹断裂南侧,是具有环斑结构的似斑状-粗粒结构石英二长岩。本文通过化学全分析、偏光显微镜、电子探针(EPMA)、扫描电镜(SEM)对沙河湾岩体的岩石学和矿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岩浆形成的温压条件与构造背景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主量元素SiO2=66.40%~70.08%,Al2O3=14.36%~14.95%,Fe2O3=0.93%~1.73%,FeO=1.22%~1.65%,CaO=1.94%~2.78%,Na2O+K2O=7.88%~8.56%,K2O/Na2O=1.02~1.11,δ﹤3.3,为高钾钙碱性的过铝质I型花岗岩类;ΣREE平均151×10-6,LREE/HREE平均13.63,(La/Yb)N平均20.54,δEu平均0.89,δCe平均0.95,表明其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Eu和Ce异常不明显,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为右倾型,亏损Nb、Ce、Zr、Ti等高场强元素,略富Ba、K、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主要造岩矿物为石英、斜长石(更(奥)长石-钠长石)、钾长石、镁角闪石和镁质黑云母,副矿物为锆石、榍石、磁铁矿、钛铁矿和少量的石榴石等;初始岩浆温度平均755~780℃;角闪石和斜长石结晶温度约621~623℃;岩浆侵位深度约4km,压力约1.26×108Pa,具有壳幔混源的特点;沙河湾石英二长岩形成于中温、富水、中氧逸度的环境。  相似文献   
37.
柴北缘超高压带东端都兰地区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定年结果表明,野马滩东岩体的年龄为(406.6±3.5)Ma,巴立给哈滩西岩体的年龄分别为(407.3±4.3)和(397±6)Ma,水文站北岩体的年龄分别为(404.5±4.0)和(397.0±3.7)Ma,水文站南岩体的年龄为(380.5±5.0)Ma,察察公麻岩体的年龄分别为(382.5±3.6)和(372.5±2.8)Ma.从年龄上看,这些花岗岩明显地分为两期:早期的为407-397 Ma,晚期的为383-373 Ma.它们主要为准铝质-弱过铝质的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大多数样品为钙碱性系列,少数样品为钙性或碱钙性系列,其中,早期花岗岩的87Sr/86Sr比值(0.7082-0.7110)和模式年龄(T2DM=1.41-1.90 Ga)高于晚期花岗岩(0.7072-0.7091,T2DM=1.07-1.38 Ga),但晚期花岗岩的εNd(t)值(0.6- -3.0)高于早期花岗岩(-3.2- -9.3),表明早期花岗岩可能起源于早中元古代的大陆壳;而晚期花岗岩起源于晚中元古代玄武质地壳.结合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可以认为,早期花岗岩的形成与俯冲板块的断离并折返有关,而晚期花岗岩的形成与造山带岩石圈地幔拆沉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38.
绿色勘查为绿色发展在地质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我国在实施绿色勘查方面起步较晚,至今国家层面仍未出台统一的评价方法与评价标准,从而制约着对绿色勘查的认识及理解。通过查阅国家及地方关于地质勘查指导原则及规范标准,总结国内自实施绿色勘查以来取得的成就,分析国外矿业大国在不同生态区实行的地质勘查政策及评价标准。最终,结合我国地质勘查问题及现状、区域矿产资源分布与经济状况,提出不同生态区绿色勘查评价方法及准则。对地质勘查造成的影响进行量化,提出勘查工作在生态保护区、脆弱区、一般区分别达到95分、90分、85分以上者可称达到绿色勘查标准。并建议我国适当改变生态保护区、脆弱区地质工作政策,使环境保护与资源勘查、经济发展相协调。  相似文献   
39.
刘青枰  赵元艺  刘春花 《地质通报》2019,38(8):1386-1395
格陵兰地处北极,是全球最大的岛屿,经历了约40亿年的地质构造演化,矿产资源极丰富,尤其是以重稀土元素为特色的稀土矿资源。前人主要集中研究格陵兰岛黑色和多金属矿产资源,较少涉及稀土资源。通过研究,为保护中国有限的稀土资源,给中方企业和地勘单位实施"走出去"政策在格陵兰寻找潜在稀土资源提供基础资料。收集资料发现,格陵兰岛的稀土矿床主要集中在西南部、南部、中东部、中西部,其类型有碳酸岩型、碱性岩型、古砂矿型,可能有IOCG型。格陵兰岛稀土矿资源潜力巨大,通过分析格陵兰岛地质资料确定了4个远景区,由2个Ⅰ级、1个Ⅱ级和1个Ⅲ级组成。下一步重点关注格陵兰岛南部和西南部的2个Ⅰ级远景区,其次关注中东部和中西部Ⅱ级和Ⅲ级远景区。从多方面考虑,格陵兰岛稀土矿资源可利用性评价良好,格陵兰岛的稀土元素矿床值得中国企业关注。  相似文献   
40.
煤层气井煤粉颗粒在有杆排采泵筒内固液两相流中的流动特征是埋泵、卡泵和凡尔漏现象的重要因素。基于泵筒中液体携煤粉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建立了泵筒中液体流动和煤粉运移的计算模型,并依据仿真分析得到不同排液量和煤粉粒径时,煤粉在泵筒内的运移特征。结果表明,泵筒中的煤粉运移与液体流动特征相近,煤粉运移速度正负的分界点随排液量的增大而逐渐扩大,煤粉排出量也随之不断提升。泵筒中液体携煤粉在泵筒入口附近发生湍流,并在固定阀阀孔两侧由于涡流而发生煤粉沉淀,而在泵筒内部固液两相流动则变为层流运动。两相流进泵速度较低或煤粉粒径较大时,泵入口附近开始出现煤粉沉淀,煤粉运移速度损失较小。该研究首次系统分析煤层气井泵筒内煤粉流动特征,为防煤粉有杆泵的设计及其排采作业方法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