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34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26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109篇
海洋学   20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4年   5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71.
横过西昆仑-塔里木结合地带的深地震反射剖面,首次揭露出新疆地学断面南部山盆结合部位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的精细结构,发现了塔里木岩石圈下部南倾,西昆仑山岩石圈下部北倾的强反射特征,它们相向倾斜,相互交织,构成了塔里木岩石圈挤入到西昆仑北带之下,与青藏高原西北缘岩石圈相碰撞的地震证据。深地震反射剖面还揭示出西昆仑山与塔里木盆地在岩石圈尺度呈“V”型的盆山耦合关系,这种“V”型的耦合关系代表了陆内陆-陆碰撞变形过程的一种样式。  相似文献   
72.
卢德源  王香泾 《地球学报》1990,11(2):227-237
通过对沱沱河—格尔木地区地震测深资料的重新解释,给出了该区地壳的二维速度分布剖面及Q值分布。上地壳横向速度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区性。该分区范围大体与“亚东—格尔木项目”中所划分出的地体相一致。地震资料为本区划分地体提供了佐证。本文讨论了地体的拼合、碰撞的深部作用过程。认为上地壳的逆冲、叠覆,中、下地壳的挤压增厚,以及岩浆的贯入,壳幔物质的混合导致了青藏高原的隆升。  相似文献   
73.
冀西南古元古界赵家庄组发育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沉积地层,近年来在其碎屑岩中识别出“叠层”砂质MISS这种新的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之后,寻找微生物化石的方向更加清晰。本文通过普通岩石薄片的详细观察,在赵家庄组砂岩的石英颗粒中首次发现了微生物化石,尽管部分样品并不太典型,但化石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特征及个体大小与元古宇汝阳群的Plicatidium比较一致,其个体的直径大小也在元古代微生物化石范围之内。通过保存状态和特点分析,认为本文在石英碎屑颗粒中发现的微生物化石可能形成于古元古代中期,也有可能来自太古代末期的风化产物,地质时间约为2 530~2 000 Ma或更加古老。石英碎屑颗粒中微生物化石的发现,证明冀西南古元古界赵家庄组地层中保存了较为丰富的微生物信息,碎屑岩的碎屑颗粒也可作为微生物研究的理想对象,这为前寒武纪微生物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方向。  相似文献   
74.
在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的单体筐养养殖系统中, 试验了生态掩体(砂盒)中不同的砂粒粒径大小以及砂层厚度对梭子蟹幼蟹摄食行为与生长特性的影响。砂粒粒径设三个水平,分别为: >2mm、<0.2mm 以及混合砂; 砂层厚度有0cm、2cm、5cm、8cm 四个水平。试验共进行6天, 结果表明: 砂粒粒径及砂层厚度对梭子蟹幼蟹的摄食与生长都有明显的影响。从砂粒粒径看, 幼蟹在细砂(SPS)中挖洞休息, 蟹体与砂面呈30—45°角, 仅露眼睛及触角在外。一天内有3—6 次进食,总进食时间为(142.7±22.52)min, 在摄食次数、总进食时间、平均摄食量[(0.2427±0.0137) g/gBW]、以及蜕皮及成活率都远高于其它粒径组, 该组中幼蟹的体重增长最快, 增加了(0.814±0.113)g, 增长率为91.5%±3.43%; 而该组的饵料系数(FCR)最低为1.17±0.11。因此, 筐养养殖系统砂掩体的砂粒粒径最好为0.2 mm 以下。砂层厚度也有类似结果, 5 cm 以上厚度养殖效果最佳。平均摄食量为(0.2087±0.0046) g/gBW, 该厚度下, 幼蟹无死亡、100%蜕皮, 体重也增加最快, 增加了(0.791±0.121)g, 增长率为88.9%±3.74%, 饵料系数(FCR)达到1.37±0.23, 表明筐养系统掩体中砂层厚度要在5 cm 以上。三种保护性酶类(SOD, POD, CAT)活性随着砂粒粒径变小和砂层厚度增加而降低, 而消化酶类(淀粉酶、蛋白酶、脂酶)活性则表现与保护性酶类相反特性。从两类酶的活性变化也能证实, 在优选条件下(细砂、厚度>5 cm), 幼蟹所受的胁迫在降低。  相似文献   
75.
76.
角锥棱镜直角误差斜入射法检测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矢量形式的折射,反射定律为基础,详细推导了角锥棱镜直角误差δ与分划板自准直双像间距t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基于斜入射法,利用自准直平行光管直接测量角锥棱镜直角误差的光电检测系统,并进行了测量精度的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77.
遥感技术在“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的开发,详细阐述了卫星遥感技术在规划实施评估、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和规划监测预警这几个模块中的应用案例,对应用的内容、方法及效果进行了总结和探讨。分析表明,遥感技术能为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提供众多的基础数据,对于评估城市发展动态、合理规划城市用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8.
进行9周的养殖实验,比较分析饲料蛋白质水平对3个不同生长阶段大黄鱼体内蛋白质沉积和代谢反应相关指标的影响。实验用大黄鱼分为3种规格,分别是小规格鱼(SF,初始体重:(12.80±0.08)g)、中规格鱼(MF,初始体重:(137.90±0.81)g)和大规格鱼(LF,初始体重:(194.10±2.37)g)。饲料中的7个蛋白质梯度设置为30.4%,34.2%,38.5%,42.2%,46.0%,50.3%和54.3%。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上升,SF的蛋白质含量和氮保留率显著升高(P0.05),而MF和LF的全鱼蛋白质含量(BP)和氮保留率(NR)未见显著变化(P0.05)。从不同生长阶段来看,氮保留率MF显著低于SF和LF(P0.05)。3个生长阶段,大黄鱼肝脏中的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活性,以及血清中的血氨、尿素氮和总氨基酸含量均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上升而显著升高(P0.05)。从不同生长阶段来看,血氨含量MF显著高于SF和LF(P0.05)。研究表明,大黄鱼体内蛋白质沉积和氨基酸代谢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上升而增强,大黄鱼的氮保留能力MF阶段低于SF和LF阶段。  相似文献   
79.
在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的单体筐养养殖(SCBC)系统中,研究了不同的饲养空间大小对梭子蟹(幼蟹与成蟹)摄食行为与生长的影响。试验设置了四个饲养空间处理:空间长度分别为养殖蟹平均壳长的1倍、1.5倍、2倍及3倍,宽为长的一半。经6天试验,结果表明,1倍空间的幼蟹摄食行为发生变化,摄食次数[(1.2±0.45)次/d]和总进食时间[(31.2±6.89)min]比2倍与3倍的空间[(2.6±0.45)次/d,(83.1±13.66)min]明显减少,导致摄食量减少[前者为(0.0835±0.0269)g/g BW,后两者最高为(0.2014±0.0114)g/g BW],至第5天全部死亡。其它处理,随着空间的增大,摄食量增大,幼蟹的生长速率(蜕皮率,体重增长率)增加。其中,在2倍空间以上处理中,幼蟹表现有最高的成活率(100%)、蜕皮率(100%)以及体重增长率(86.5%—97.2%),同时有较低的饵料系数(1.31±0.11)。成蟹的试验结果与幼蟹类似,除1.5倍饲养空间外,该处理中幼蟹表现出对生长的胁迫,而成蟹的摄食行为和生长与2倍及3倍空间无差异。不同空间中梭子蟹的摄食与生长的差异与梭子蟹在这些处理中的保护性酶类(SOD,POD,CAT)和消化酶类(淀粉酶,蛋白酶,脂酶)的活性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0.
钻孔弯曲的防治及在一定条件下各种定向钻孔的应用,是钻探技术中的重大课题.根据钻进方法、钻孔深浅、钻孔所通过的岩层地质情况,钻孔所产生的自然弯曲不同.无论在国内和国外,都进行了大量实践,在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