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44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17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141篇
海洋学   42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231.
本文提出了流域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概念,并且讨论了“流域地下水资源”的组成,以及各部分量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揭示了在全流域内地下水资源形成的过程,反映了开采资源与补给量、排泄量的关系。“流域地下水资源评价”主要服务于国土整治宏观决策与规划,它的计算数据既不重复,又不挂漏,具有高度可统计性;同时又能针对流域内不同单元提出具体的评价意见,对生产实践有较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32.
两淮煤田基底断块构造格局与含煤地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安徽两淮地区1:20成重磁资料向上延拓处理,所反映的深部构造信息表明,上地壳下构造层存在着明显的断块构造,晚古生代三角洲体系的分布、岩相古地理和聚煤规律均反映了这一基底断块构造存在及其活动.基底断块构造是造成淮南、淮北煤田聚煤作用明显差异的主要地质因素。  相似文献   
233.
祁雨沟角砾岩筒型金矿矿体,应用坑道直流电法,以赋矿空间趋势的“低电阻寓所“概念,使充电法在立体空间上查明了矿体宏观产状。依据金与黄铁矿正相关规律,用自电、激电、视电阻率三法配合,间接指出金矿富集地段,并有三处已被新开拓的坑道证实。  相似文献   
234.
辽西义县盆地火山岩的基本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张招崇  王富宝 《现代地质》1994,8(4):441-451
通过对辽西义县盆地火山岩的岩石学、矿物学以及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指出本区火山岩属于一套弱碱性、普通型的火山岩系列.通过热力学计算以及对岩石结构和动力学的分析,表明原始岩浆来自上地幔(约67km),并在约17km处(上下地壳附近)形成高位岩浆房.在高位岩浆房中,由于岩浆的双扩散对流作用,发生了伴随有分离结晶作用的液相分异作用,而同化混染作用则发生于岩浆演化的早期。喷出的岩浆成分受断裂切过高位岩浆房的相对位置的控制。  相似文献   
235.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覆盖类型转换趋势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国家为了防止生态系统恶化、保护自然栖息地及其生物多样性,到2010年底已建立2588 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 149.44×106hm2,超过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5%。土地覆盖变化作 为导致生物多样性变化的首要因素,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本文选取180个国家级 自然保护,总面积44.71×106hm2,占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29.9%,全国陆地面积的4.7%,根 据各保护区的生态系统特征和主要保护对象,将其划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湿 地生态系统、珍稀动物、珍稀植物、地质和古生物遗址、以及荒漠生态系统7类自然保护区类 型,并在此基础上按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北及西南6个大区对其进行空间分析。论文 构建土地覆盖类型转换方向判别指数模型,运用生态多样性模型和斑块连通性模型,对各大 区内各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的土地覆盖转换趋势进行计算。结 果显示,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2005年时段内,18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土地覆盖转换强度 整体呈减缓趋势,西南地区的平均转换强度最大,而华东地区的平均转换强度最小。在各类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除了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外,其他各类型保护区的土地覆盖都存在逆 向转换,但逆向转换速率总体呈减缓趋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土地覆盖逆向转换的 速度平均为0.16%/10a减少,其土地覆盖景观格局相对于缓冲区的和实验区更为稳定。生态多 样性指数和斑块连通性指数模型计算显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覆盖景观格局的生态多样 性和斑块连通性在1995-2005年总体呈上升趋势。另外,各大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非保护区 的土地覆盖转换强度对比显示,保护区土地覆盖转换强度整体上小于非保护区的土地覆盖转 换强度。总之,分析结果表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土地覆盖转换处于良性变化趋势,尤其是在1995-2005年期间,保护区内的土地覆盖类型及分布逐渐趋于正向转换和稳定态势。  相似文献   
236.
为了揭示地球固体潮中谐波成分间的相关乘性调制关系与非相关叠加关系,并根据这些关系来分析重力固体潮信号中隐含的潮汐谐波。根据地球、月球与太阳旋转轨道的位置关系,建立了一个引潮力的正交分解模型。进一步,基于改进单形进化智能优化算法的独立分量分析的重力固体潮正交分解模型上,利用谱相关方法,对重力固体潮的独立成分进行谱相关分析,从而完整实现了潮汐谐波加性正交分解之后的乘性解调。最后,结合实际观测数据,并引入理论信号作为参考背景,利用以上模型与算法进行对比处理和分析。研究表明,所提出的模型与方法可以有效地实现潮汐谐波的正交分解,凸显能量较弱的长周期谐波分量,并从谱相关图谱中反映潮汐谐波调制关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237.
白龙江流域坪定-化马断裂带滑坡特征及其形成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沿坪定-化马断裂带发育数个大型或巨型滑坡。这些断裂带滑坡特点明显,成因类似,各滑坡一般发育多个次级滑坡体,滑坡岩土体由次生黄土、断裂带强风化带、断裂破碎带组成,具双层或三层结构。滑坡总体顺断裂走向下滑,历史上曾多次活动。近年来变形监测资料表明,断裂带滑坡目前处于匀速蠕变阶段,表现为蠕滑→拉裂(塑流拉裂)→次级滑坡体启动下滑的特征。它是在断裂活动、地震、降雨、人类工程活动等内外动力耦合作用下形成的,坪定-化马断裂的长期活动为滑坡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断裂带的岩土体性质是滑坡长期活动的物质基础,而降雨、地震、坡脚开挖等是滑坡体失稳下滑的主要诱发因素。因而,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断裂带滑坡在内外动力耦合作用下的成灾机理,为滑坡灾害防治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38.
龙门山断裂带地壳密度结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龙门山及邻区地壳密度结构对于认识该地区地震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根据龙门山及邻区( 100°~105°E,28°~33°N)的布格重力异常资料,选取了跨越龙门山断裂带的6条重力测线,在深地震测深资料约束下,使用Geosoft软件分别反演出了龙门山地区地下的沉积层、康拉德界面和莫霍面的深度分布.研究结果表明:龙门山断裂带两侧的地壳结构明显不同,西面高原地区沉积层较薄,大部分为基岩出露;而东边盆地沉积层明显较厚,多在6km以上.莫霍面和康拉德面在两侧均相对平缓,康拉德面从东部的大约24km增加到青藏高原山区的35km左右;莫霍面深度从东部盆地的大约42km增加到西部青藏高原的67km左右.龙门山断裂带整体表现为一条近SN向的陡变重力梯度带,并在其地壳内各界面均发生错断,莫霍面和康拉德面错断距离分别达6 ~ 7km和3~ 5km.该区地壳的这种陡变和不均匀性是导致地震活动性强烈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39.
对声屏障圈养大黄鱼的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黄鱼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原来主要分布于东海北部至舟山群岛的邻近海区,其次是黄海南部,再次是闽粤沿海。可是,近20年来大黄鱼海产资源日益减少,近于枯竭,虽已开展网箱养殖,但尚未形成规模经济。市场上已有“黄鱼稀贵如黄金”的说法。因此,在网箱养殖大黄鱼的基础上,进而以它进行海牧化试点是适宜的,也是必要的。1声屏障的概念和意义为了将大黄鱼管制在特定的水域海牧,通常需要在海湾隘口设立一道屏障,阻止大黄鱼游失。设障的方法通常是拦网,但拦网范围有限,也影响港湾航道的正常使用。因此,借助声学手段,如果…  相似文献   
240.
由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等细菌感染引起的弧菌病对我国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的养殖造成了严重危害。通过哈维氏弧菌人工感染大黄鱼建立易感组和抗病组,采用PCR扩增和直接测序法对大黄鱼干扰素刺激基因ISG15双拷贝(ISG15-1ISG15-2)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检测和分型,并与其哈维氏弧菌抗性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从大黄鱼ISG15-1ISG15-2基因中分别筛选到10个和4个SNP位点并进行了成功分型。经统计分析,ISG15-1基因的186G/C和318C/T位点以及ISG15-2基因的297G/T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易感群体和抗病群体中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表明这3个SNP位点与大黄鱼哈维氏弧菌抗性显著相关。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显示,ISG15-1的SNPs可形成1个单倍块和11种单倍型,而ISG15-2的SNPs可形成1个单倍块和5种单倍型。其中,ISG15-1基因的单倍型H2(CCCCGGTACC)、H6(TCCCACTGTC)和H9(TCCCAGTGCC)与大黄鱼哈维氏弧菌抗性显著相关;ISG15-2基因的单倍型H1(CCCG)和H4(TCCG)与大黄鱼哈维氏弧菌抗性极显著相关。这些ISG15-1ISG15-2基因的SNP位点以及单倍型可以作为抗哈维氏弧菌病大黄鱼选育的候选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