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9篇
  免费   273篇
  国内免费   341篇
测绘学   216篇
大气科学   337篇
地球物理   270篇
地质学   891篇
海洋学   159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117篇
自然地理   253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67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72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5篇
  1964年   6篇
  1959年   7篇
  1958年   10篇
  1957年   12篇
  1956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 毫秒
991.
极端气温事件对安徽省农业生产的动态影响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付伟  许信旺  司红君  刘蕾  朱琦 《气象科学》2014,34(4):443-449
用安徽省17个城市逐日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数据,采用百分位法计算了1988—2010年安徽省年际极端气温事件,并以计量经济学的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为基础,将极端气温事件作为一个因子与农业总产值、国内生产总值、农业机械总动力构建了新的经济-极端气温事件模型。进一步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定量分析了极端气温事件对安徽省农业生产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极端高温事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总体为负向,并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而极端低温事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初期为正向,后期逐渐转为负向。极端高温事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较高,可达0.033%,极端低温事件次之。模型内引起农业生产变化的各因子中,极端高温事件的贡献比例可达25.3%,是重要的影响因子;极端低温事件的贡献比例最高为10.9%,也是比较主要的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992.
随着对地观测有效载荷种类的增加和成像分辨率的提高,其数据量和数据率大幅增加,对数据处理和传输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解决有效载荷信息处理的瓶颈,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数据路由的星载高速数据处理技术,实现对海量高速数据的采集、压缩、存储和传输,并通过系统内部的高速数据总线,结合基于CCSDS AOS的网络层协议,实现从各载荷到存储单元、处理单元、CCSDS下行网关以及各单元之间的高速数据流交换。通过对数据路由的热备设计,数据流可进行自动或根据指令要求路由,提高了系统设计的可靠性。通过搭建原理验证系统,验证了高速总线、数据压缩、大容量存储以及数据复接几个关键技术的可行性,为后续空间应用任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3.
针对灾害应急响应过程中多用户进行远程灾害影像图标绘操作和灾情研判分析的需求,采用了具有良好协作性的协同研判模式,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分布式灾害影像图协同标绘系统,其特点是快速、稳定、可靠,支持多用户进行实时或异步灾害影像图标绘、编辑和文件传输等操作,实现标绘信息交流和感知,以及基于标绘信息的灾害研判分析,适用于国家、省级等多层次综合减灾应急协同业务的开展。以芦山地震灾害协同研判为案例的实验表明,该系统能够满足灾害应急协同工作需求,将信息优势转化为减灾决策优势,能够服务于国家应急抗灾决策和部署的空间信息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994.
本文根据2007年南黄海的CTD调查资料,分析了南黄海中层冷水的10个示性特征及其分布特征,指出2007年春季中层冷水主要出现于35°N以北的海域,核心区主要位于50 m等深线附近,中心深度位于25~40 m,宽度约为100 km,厚度为10~25 m,跃变强度为0.04~0.14℃/m。对比分析冬季与夏季温度、盐度及实测海流资料,南黄海春季出现的中层冷水主要是黄海暖流、沿岸冷水以及春季表层升温等过程的综合作用结果。  相似文献   
995.
司月芳  黄骏  孟琦 《地理研究》2023,(7):1793-1809
海外知识获取一直是边缘国家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中国不断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海外知识获取成为提升中国创新能力的重要力量。但在全球创新格局不断变化的影响下,中国海外知识获取空间分布与影响因素具有怎样的特征,相关研究却未有回应。本文借助PATSTAT数据库中海外发明人-本国申请者数据刻画了全球创新格局,分析了中国从创新边缘向核心转移的过程,并使用GMM模型对全球创新格局演变与中国海外知识获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全球创新格局主要由北美和西欧主导,并朝着北美、西欧和东亚三足鼎立的格局演变,中国是现阶段唯一实现从创新边缘跃升至创新核心的国家。②中国海外知识获取地理布局呈现大分散、小集聚的特征,海外知识来源既高度集中于北美、西欧和东亚地区,又表现出向“一带一路”沿线等边缘国家扩散的趋势。③全球创新格局演变对中国海外知识获取存在较大的影响且具有阶段性差异,中国海外知识获取地理布局主要受东道国创新地位的影响,核心国家和半边缘国家对其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当中国处于边缘国家时,其海外知识获取主要受核心国家影响,而处于半边缘国家时更多受半边缘国家的影响;当中国成为核心国家后,则主要受核心国家和半边缘国家的正向影响。本研究丰富了全球创新格局和边缘国家成长路径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996.
基于代数方法,建立了空间实体的时态属性与时间之间的函数关系——时态属性函数。分别从自变量、定义域、函数关系以及函数值四个方面对时态属性的时间语义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时间语义特征的代数描述、分类和定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20种时态属性的时间特征类型,为进一步实现时态属性数据建模,研究时态属性操作,查询语言以及时态属性在时态GIS中的表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97.
伴随着乌海市经济的发展与腾飞,民间融资日趋活跃,已成为支持乌海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目前关于民间融资的政策、法规尚未完善,正规的金融机构不能满足巨大的资金需求、民间融资缺乏正确的引导这些问题的存在,使乌海市民间融资出现了高利融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资金的不合理流向等等不规范现象,不仅遏制了乌海市民间融资的进一步健康发展,还产生了信用风险,扰乱了金融秩序,给金融市场带来不稳定因素.因此,正确引导民间融资,合理推动民间融资在乌海市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98.
在海洋环境中,波浪等环境因素会使水轮机受到非均匀载荷作用,从而造成水轮机疲劳破坏。为了获得较高的获能效率,同时保证较大的疲劳寿命,需要合理布置水轮机位置。为此,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Fluent对波流相互作用下水轮机水动力性能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不同安装深度下水轮机所受轴向力、扭矩、轴向力系数、获能系数等相关参数。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水轮机模型,并在水槽中进行模型试验,验证了VOF造波方法对波浪作用下水平轴潮流能水轮机水动力性能分析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波浪和安装深度对水轮机有很大影响,即在波浪作用下,水轮机水动力性能的瞬时值均发生周期性波动,且这种周期性波动均随着安装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虽然水轮机所受轴向力和扭矩的平均值受水轮机安装深度的影响很小,但是随着安装深度的增加两者均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此外,水轮机平均轴向力系数和功率系数随着安装深度的增加也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对不同安装深度下水轮机水动力性能的研究可以为水轮机载荷分析、叶片加工制造以及安装位置的选取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99.
潮流能发电水轮机的实际工作海域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湍流,而湍流会对潮流能发电水轮机的获能系数、轴向力系数和尾流场性能等产生影响。研究湍流对潮流能发电水轮机性能的影响规律,对于实海况下潮流能发电水轮机的性能预测、可靠性和安全性的提高以及潮流能发电场多机组排布优化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通过对潮流能发电水轮机试验模型进行建模,并用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分析软件Fluent对处于不同湍流强度下的潮流能发电水轮机性能进行数值模拟,得到其获能系数、轴向力系数及尾流场特性。通过分析数值模拟结果,并与相关参考文献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湍流强度越大,水轮机获能系数和轴向力系数越小,尾流场速度恢复越快;水轮机后方尾流场纵向和横向影响区域更大。  相似文献   
1000.
孙凡  于非  司广成  潘俊 《海洋科学》2019,43(1):15-27
在1982—2016年,苏北浅滩及长江口海域春季海表面温度主要呈现出从南至北、从近岸至离岸升温趋势逐渐减小的特征,其中长江口附近海域升温速率最大。研究显示,苏北浅滩及长江口附近海域春季海表面温度的长期升温趋势主要与该海域经向热输送及长江平流热输送的增强有关。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春季经向风速的增强导致该海域经向热输送的增加,而春季经向风速的年际及年代际变率又受到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北极涛动的调控,其中,太平洋年代际振荡指数与经向风速呈负相关,北极涛动指数与经向风速呈正相关,北极涛动指数的年际增加以及太平洋年代际振荡指数的年际降低使得春季南风增强,进而南向的冷平流减弱,北向的热平流增强,使该海域春季海表面温度长期升温。在此过程中,净热通量对其升温过程起到抑制作用,而前冬海温主要是对春季海表面温度的年代际振荡产生重要影响,其主要体现为1982—1999年的升温及2000—2016年的降温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