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5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31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24篇
海洋学   25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狄乾斌  周慧 《海洋通报》2019,38(5):499-507
在分析人口发展与海洋经济互动关系的基本理论上,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对2000-2015年中国沿海11省市的人口发展与海洋经济发展进行测算,实证结果表明:①人口发展与海洋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上波动上升,各沿海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②人口发展与海洋经济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波动上升,研究期内天津市、上海市、广东省均处于高度耦合协调,福建省、山东省耦合协调度提高明显,发展趋势较好;③人口发展对海洋经济的响应较弱,海洋经济对人口发展的响应较强,沿海各省市人口发展与海洋经济之间的相互响应关系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62.
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前人对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在此基础上,系统阐述了流体包裹体的各种分类方案和主要的研究方法,重点介绍了包裹体在研究油气藏烃源岩排烃史、油气形成时物化条件、油气运移演化、成藏期次和时间等方面的应用,以及在矿床类型、成矿流体来源、成矿条件、成矿物质搬运及成矿机制研究中的应用新进展。大量的研究表明,流体包裹体在理论、原理和方法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并逐渐在地质领域发挥其重要作用,已经成为解决某些地质问题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3.
地震资料解释和野外地质调查,在塔里木盆地南部发现中生代碰撞相关构造.同碰撞构造发育于西昆仑山前、阿尔金山前和麦盖提斜坡,为晚三叠世冲断构造.既有晚三叠世新形成的冲断构造,也有先存构造的复活(如车尔臣断裂).碰撞后构造见于西昆仑和阿尔金山前,是一些规模不大的侏罗纪—白垩纪正断层及其控制下形成堑—垒构造.晚三叠世构造应力场...  相似文献   
64.
三峡水库运行后,对长江中下游水系产生了一系列影响。本文运用水力学方法,根据三峡运行方式,对洞庭湖出湖口的东洞庭湖年内不同来水期进行还原模拟。模拟结果表明:洪水期,对于长江来水为主的洪水,三峡蓄洪可以显著降低东洞庭的水位;在三峡蓄水阶段,东洞庭湖水位迅速下降,提前1个月进入湖区枯水期;枯水期因为三峡下泄持续补水,抬高了东洞庭的枯水期水位。长远来看,随着三峡的运行,经荆江河段河床下切进一步演化,江湖关系会重新调整。  相似文献   
65.
对2012年1—5月广西国家级自动气象站数据传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影响数据传输质量的常见问题,查找逾限报、缺报的原因,提出处理方法及应对措施,为地面测报业务人员提供实用的参考经验,减少和避免数据传输环节出现差错,确保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为提高自动气象站数据传输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6.
周慧  谢均  杨德江  马宁 《气象科技》2012,40(2):226-231
对2010年海河流域夏季(6—8月)降水趋势预测效果、〖JP+1〗主要预测依据及技术方法进行回顾与评述。从气候背景、海温和大气环流特征等方面,分析了2010年海河流域夏季少雨的成因,认为目前海河流域仍处于少雨气候背景下,前期海温异常、夏季西太平洋副高异常强大、偏西,东亚夏季风偏弱等特征的不同,是影响海河流域少雨的主要原因。总结了预测的成功与不足,对提高汛期降水趋势预测准确率和开展流域气候预测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7.
周慧  崔应杰  胡江凯  马占山  王雨 《气象》2010,36(9):60-67
利用在国家气象中心业务运行的T639模式、常规观测资料以及NCEP分析资料(1°×1°),对2008年汛期(5-9月)发生在长江流域的重要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模拟和检验,结果表明:T639模式对一般性降水的雨区范围、位置及移动趋势都做出了较正确的预报,24 h小雨预报TS评分为56;对主要影响系统如高原槽、低空西南急流及西南涡和亚欧中高纬大尺度环流背景均有较准确的刻画;在各种物理量场检验中,反映暴雨动力结构的涡度场、散度场及全风速的模式预报性能稍差,反映水汽条件的比湿及水汽通量散度场预报效果较好。此工作对该模式的应用及进一步改进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8.
乌什西次凹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隶属于库车坳陷的乌什凹陷。它位于南天山主山脉(哈尔克山)和塔里木盆地柯坪—温宿凸起之间。区域构造格局上,这里是塔里木克拉通向西北自然延伸的部分。次凹北缘的阿合奇断裂是南天山造山带和塔里木克拉通的分界。乌什西次凹内发育与柯坪—温宿凸起相似的晚前寒武纪—古生代地层系统,包括寒武系、奥陶系和石炭系的烃源岩。新近系—第四系碎屑岩建造直接不整合于变形的古生代被动大陆边缘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建造之上;剖面上,向南天山方向加厚,向塔里木克拉通方向减薄,呈现典型的前陆盆地剖面结构特征。这是一个晚新生代陆内前陆盆地,叠加在晚海西期—燕山期古隆起之上。这里的构造变形主要有3期,分别是中海西期、晚海西期—印支期和晚喜山期。变形以厚皮冲断构造及其相关褶皱为主,薄皮构造不发育。平面上,主构造线走向NE-SW。剖面上,以南天山向塔里木冲断为主。  相似文献   
69.
孟加拉湾热源对亚洲夏季风环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利用 1951—2000年NCEP/NCAR再分析逐日及月平均资料和我国 160个测站 1951—2000年月降水量资料,计算了夏季大气热源气候分布,分析了夏季孟加拉湾地区热源年际异常及亚洲季风环流系统的响应,以及夏季孟加拉湾地区热源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年际关系。结果表明:夏季亚洲季风区最强的热源中心位于孟加拉湾东北部一带。当孟加拉湾热源异常强 (弱 )时,南亚高压偏西 (东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东(西);印度夏季风偏强 (弱),东亚热带季风偏弱 (强 )。孟加拉湾热源异常对南亚高压、南亚季风、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显著,对东亚热带季风的影响不显著。夏季孟加拉湾热源与同期长江以南、华南东部部分地区降水呈明显负相关,而与西南到华南西部地区降水呈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70.
一次江淮梅雨中的涡旋合并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利用2003年7月每日4个时次的1°×1°NCEP风场、湿度场、高度场等再分析资料,对2003年7月8—9日江淮流域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江淮流域上空的中尺度涡旋合并与此次暴雨过程密切相关。涡旋合并使得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加强,垂直速度、水汽输送、湿螺旋度加强,从而导致暴雨增幅。(2)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高低空配置有利于强上升运动的维持,强上升气流所携带的水汽和能量有利于对流云团的发生发展,有利于暴雨的维持。(3)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暖湿气流为江淮流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