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5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143篇
海洋学   1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分析测试允许误差在黄金地质勘探中的应用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测试允许误差在不同系统定值不同,不利于各系统之间联系,应加强规范化,标准化,减少部门之间因此造成的异议,使之统一。  相似文献   
202.
氰化贵液直接电积提金新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电积方法直接提取氰化液中金,是根据溶液中金氰络阴离子Au(CN)-2的沉积原理,在直流电场作用下,使金在阴极上析出。江西金山金矿山多年采用电积法提金新工艺,简化了工艺流程,提高了金的总回收率,减低了金成本30%~38%。该提金工艺值得金矿山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3.
司瑞  刘冰  赵文智  朱钊岑  赵颖 《中国沙漠》2021,41(3):174-184
黑河下游尾闾区作为西北干旱区典型的脆弱生态系统,其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稳定性对维持该地区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黑河下游尾闾区荒漠植被为研究对象,采用K-Means聚类,基于距河道距离及其对应的土壤含水量数据,将黑河下游尾闾区垂直于河道0—4 km区域可分为距河0—0.3 km(T0-0.3)、0.3—1.7 km(T0.3-1.7)和1.7—4.0 km(T1.7-4.0)3个距离梯度,研究不同距离梯度下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多样性和稳定性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黑河下游尾闾区主要植物最适宜土壤水分需求。结果表明:(1)近河0—0.3 km区域以耐湿耐盐碱的草本为主,优势种为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盐爪爪(Kalidium foliatum)、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和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距河道0.3—1.7 km区域出现的植物种类数目最多,以乔木为主,兼有灌木和草本,优势种为柽柳和胡杨;距河道1.7—4.0 km区域出现的植物种类数目最少,以极耐旱的灌木和亚灌木等荒漠植被为主,优势种为红砂(Reaumuria songarica)和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2)3个距离梯度下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丰富度指数R均表现为距河0.3—1.7 km>0—0.3 km>1.7—4.0 km,而植物群落稳定性与物种多样性间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即群落稳定性表现为距河1.7—4.0 km>0—0.3 km>0.3—1.7 km。(3)当黑河下游尾闾区距河0—0.3、0.3—1.7 km和1.7—4.0 km区域植被最适宜土壤含水量分别为27%—31%、15%—22%和4%—7%,有利于维持该区域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4.
经济地理学中的“本地蜂鸣-全球管道”模型解释了本地企业如何通过长期互动学习,逐步形成有利于企业全球化的重要知识俘获渠道。中小企业因自身能力和国际化经验的缺乏,往往会规避时间成本和风险,另辟蹊径地实施国际化战略。本文以浙江省和德国石荷州国际友好关系为例,通过田野调查和对利益相关人的深度访谈,对该关系框架下浙江中小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知识俘获机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国际区域友好相关机构扮演着“知识守门员”角色,为双边中小型企业的全球化提供准确的、高效的和定制化的信息。②国际区域友好关系推动基于政府担保的、多方参与的“全球蜂鸣”空间形成,使得企业以较低成本获得社会、认知和组织临近,以此俘获“走出去”的关键知识;③国际区域友好关系为两地搭建一种新型的“全球管道”,有利于形成面向“精准全球化”的动态蜂鸣社群。本研究强调:地方政府主导的国际区域友好关系是中小企业“全球管道”构建的重要制度平台,这种“全球蜂鸣-全球管道”知识动态模式是对传统“本地蜂鸣-全球管道”概念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205.
总结了内蒙古大石寨地区1∶25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获得的1点/4km2的水系沉积物组合样品中的La、Ce、Pr、Nd、Sm、Eu、Gd、Tb、Dy、Ho、Er、Tm、Yb、Lu、Y等15种稀土元素的区域地球化学分布特征。稀土元素分布与研究区中部的黑云母花岗岩密切相关,轻稀土主要分布在该岩体外围的二叠系地层中,重稀土主要分布在该岩体上方。该岩体上方和外围地层的稀土元素分布、稀土元素总量、轻重稀土比及δCe、δEu、(La/Sm)N、(La/Tb)N、(La/Lu)N、(Ce/Yb)N、(Gd/Lu)N等稀土元素分馏特征的差异明显。利用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水系沉积物样品中的稀土元素含量,可获得研究区可靠的稀土元素区域地球化学分布特征,也可反映研究区地质特点,并为区域地球化学异常解译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06.
岑况  田兆雪 《现代地质》2012,26(5):1051-1057
系统总结和分析了当前大量热液金属矿床与岩浆岩体的空间和成因关系,参考首先由俄罗斯地球化学家提出的以矿床为中心的元素地球化学理想分带模式,提出了以岩浆岩为中心的矿床理想分布模式--“岩浆中心成矿系”。该模式以侵入近地表含水围岩的岩浆岩体顶部为中心,一个完整的高温矿床→中温矿床→低温矿床从内带-过渡带-中带-外带有规律分布。内带主要为Nb、Ta、Hf、Li等经常在岩浆岩体内生成的矿床,形态受岩浆岩体控制,多为等轴状;过渡带为W、Sn、Mo、Bi等高温热液矿床,形态以三维等轴状为主;中带为Cu、Pb、Zn等中温矿床,以透镜状、脉状为主;外带为Au、Hg、Sb等低温矿床,矿体呈脉状、串珠状,受构造线控制,顺从构造线分布。矿床系列围绕岩浆中心成矿有独特的形成过程:岩浆岩侵入含水围岩后,形成局部高温度场并导致热液和矿床物质循环和温度场内的时空温度差是岩浆中心成矿系形成的关键。在理想模式下产生的个体(岩体矿床组合体)同时受到形成条件的影响:岩浆体侵入的深度、围岩的岩性或含水性,岩浆的物理化学性质、侵入温度、岩浆规模都会导致岩浆中心成矿系的完整性和形态等变异。  相似文献   
207.
加权距离判别法在泥石流危险度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加权距离判别法引用到泥石流危险度分类中,建立了泥石流危险度分类模型。该模型选用了流域面积、主沟长度、流域最大相对高差、流域切割密度、主沟床弯曲系数、人口密度、泥沙补给长度比、植被覆盖率、一次泥石流(可能)最大冲出量和泥石流发生频率10项指标为建模参数,运用熵值法对这10个指标进行赋权,用已经分类的泥石流沟作为训练样本进行学习,建立了相应的判别准则。将待判泥石流沟样本代入判别准则进行判别分类,分类结果与传统分类结果100%吻合,验证了该模型的分类性能良好。该方法可以在实际工程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208.
杨波  胡海风  赵文广 《江苏地质》2019,43(3):377-384
基于安徽庐枞地区深部地质调查成果,探索了多源数据联合建模方法。以区域地质和成矿规律研究成果为基础,以深部探测最新认识为主线,综合地质、钻探、物探、遥感等多专业数据,联合构建庐枞盆地2 km以浅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实现了盆地结构、基底隆起、岩浆岩分布等三维地质结构的“透明化”表达。此外,构建了区内多个典型矿床模型,并对区域地质模型与典型矿床模型进行耦合验证,为庐枞地区三维成矿预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9.
肆虐我国南方局部区数百年以鼻咽癌和肝癌为主的恶性肿瘤病,为典型的地区性癌症。本文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应用流行病学与生态地球化学相结合的调查方法,检出了病区环境水和饮水中存在致癌物质N亚硝胺,研究了癌病区生态系统由地质构造背景、气候、水文和生态条件制约,自然形成水体N亚硝胺的机理。实验改进、优化了环境饮水微量亚硝胺测定方法,新建立的固相萃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El-MS/MS)测定纳克级N亚硝胺方法一次可测9种N亚硝胺化合物,检出限达到0.34~2.19 ng/L。在珠江三角洲癌病区环境饮水中首次发现9种亚硝胺化合物,含量为307~0.34 ng/L,总检出率为40%。四会等较低工业污染区古井水、手压井水和自来水的亚硝胺有相近似的含量统计特点:亚硝基二甲胺和亚硝基二正丁胺的均值和峰值为不高的超标值,均值分别为21.77和15.54 ng/L。这批水样大多采自0~20 m深度井水,属本区代表性特殊地质构造和气候生态环境中形成的地下水,也是研究区生产和生活开发最多的水源层;所含超标亚硝胺可能是本区数百年高发癌症的主因。近年工业发展带来的亚硝胺污染源的叠加,增高了该区环境饮水亚硝胺超标率及癌症发病率。文中分析了珠江三角洲土壤和地下水富氮营养化现象和区域氮的来源。  相似文献   
2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