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测绘学   17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4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4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淮河流域上消化道肿瘤与环境污染的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淮河流域不断遭受工业点源污染和其他面源污染,媒体也陆续报道了淮河流域"癌症村"的出现。本文探讨了淮河流域14个监测县5810个行政村的消化道肿瘤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空间分布规律。作者从流域和行政区划等多维空间角度出发,通过全局的最小二乘法线性回归和稳健回归对环境因子进行筛选分析,以局部地理加权回归方法探测各类环境因子,在不同地区对贝叶斯调整的上消化道肿瘤死亡率的影响程度,建立了消化道肿瘤死亡的风险评估模型,其中,包括地表水水质等级、浅层地下水质量分级、河网密度、土壤多环芳烃含量分级、化肥施用量和经济密度等6类环境危险因素。根据局部回归模型中各监测点环境因子的回归系数和统计学检验结果,提取出当地主要的环境影响因素。从14个监测县区总体上看,地表水水质等级和GDP与肿瘤呈负相关,其他环境因子均与肿瘤死亡存在正相关。但从局部角度看,不同地区环境影响因子种类和影响强度有较大差别。其中淮河流域江苏段以化肥施用量、土壤多环芳烃含量、GDP和河网密度为主要影响因子,安徽段以土壤多环芳烃含量和化肥为主,河南段主要是以地下水质量分级、河网密度和化肥为主,同时河南沈丘县地表水水质等级对当地影响较大。山东段虽然也探测出来部分环境危险因子的存在,但没有发现其与肿瘤死亡的关联关系,尚需进一步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42.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为研究区,应用中国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数据(HJ-1A CCD)及美国陆地卫星数据(Landsat ETM+),在充分考虑区域土壤和植被类型等背景基础上,先后使用了MNF、二维散点制图以及PPI方法,得到具有时空针对性的纯净像元;以此为基础,运用像元二分模型计算得到研究区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数据;最后,结合研究区其它权威土地覆被和土地利用(LUCC)数据,对比分析了本研究所得的植被覆盖度数据精度,评价了2000~2009年间区域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过程,指出本区在实施有关生态工程后植被覆盖度恶化趋势得到遏制。研究结果证明,在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地区应用像元二分模型计算植被覆盖度的方法是简洁且有效的。  相似文献   
43.
Using ASTER(Advanced Spaceborne Thermal Emission and Reflection Radiome-ter) infrared remote sensing data we inversed the parameters of urban surface heat fluxes applying the PCACA model and theoretical position algorithm,and then we analyzed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on the surface heat fluxes and energy balance.In this study,Kumagaya,a city in Saitama Prefecture,Japan,was selected as the experimental area.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PCACA model is feasible for the surface heat fluxes estimation in urban areas because this model requires less parameters in the procedure of heat fluxes estimation in urban areas with complicated surface structure and can decrease the uncertainty.And we found that different land-use types have indicated the height heterogeneity on the surface heat fluxes significantly.The magnitudes of Bowen ratio in descending order are industrial,residential,transportation,institutional,dry farmland,green space,and water body.Under the same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there are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Bowen ratios among different surface covers,indicating higher sensible heat flux and lower latent heat flux in the urban construction land,while lower sensible heat flux and higher latent heat flux in the vegetation-covered area,the outskirt of the urban area.The increase of urban impervious surface area caused by the urban sprawl can enlarge the sensible heat flux and the Bowen ratio,so that it causes the increasing of urban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air tem-perature,which is the mechanism of the so-called heat island effect.  相似文献   
44.
Study on spatial pattern of land-use change in China during 1995—2000   总被引:53,自引:6,他引:53  
Land-use/cover change has become an event being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to the study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1,2]. Land-cover chang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errestrial surface material cycles and life-support processes[3], i.e., the interaction …  相似文献   
45.
中国近期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236,自引:11,他引:236  
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动态越来越被认为是一个关键而迫切的研究课题. 依据覆盖中国1990年代末期5 a时间间隔的陆地卫星数据资料, 研究了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 依据土地利用动态度的概念, 在1 km格网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基础上, 根据区域近期土地利用动态特点与社会、自然环境综合特 征, 设计了全国土地利用动态区划图, 揭示了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空间格局. 总体上, 传统农作区(包括黄淮海平原、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四川盆地等)城镇居民建设用地的扩张侵占了大面积的耕地, 而北方农牧交错带与西北绿洲农业区由于生产条件、经济利益和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原因, 耕地开垦现象最为突出. 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效果在局部地区有所体现, 但截至2000年, 尚未对土地覆被变化产生区域性的影响, 此5 a期间森林砍伐现象依然比较严峻. 本项研究, 实现了中国现代土地利用动态区域单元的划分, 揭示了中国现代土地利用变化的时间-空间属性并为其特征分析提供了区域格局框架. 该项研究是地理科学对研究对象的“空间格局”与“时间过程”特征进行集成研究, 揭示研究对象“变化过程的格局”, 以及“格局的变化过程”的一次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46.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当今沙漠化过程的两大驱动力,其各自相对作用的大小一直是沙漠化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选择净初级生产力(NPP)作为评价沙漠化过程的指标,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沙漠化过程的影响统一到对沙漠化过程NPP变化的影响上,以潜在ⅣPP以及潜在NPP与实际ⅣPP的差值作为衡量沙漠化过程中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作用的指标,并以此构建沙漠化逆转和发展过程中不同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作用情景下的评价方法,评价了1981~2000年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鄂尔多斯地区沙漠化过程中的相对作用.研究表明,1981~2000年间鄂尔多斯地区沙漠化呈局部发展但整体逆转的态势,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不同时段、不同空间的沙漠化正逆过程中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在沙漠化逆转过程中,气候变化主导了鄂尔多斯地区1981—1990年时段内的沙漠化逆转,以其为主导致的逆转的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于毛乌素沙地以及鄂尔多斯东北部的温带禾草草原与温带落叶灌丛区域的过渡地带;人类活动则是1991~2000年时段内鄂尔多斯地区沙漠化逆转的主导因素,以其为主导致的逆转的沙漠化土地相对均匀分布于鄂尔多斯各个旗县.在沙漠化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主导了鄂尔多斯地区1981~1990年时段内的沙漠化发展,以其为主导致的发展的沙漠化土地主要集中在杭锦旗、达拉特旗以及东胜市的三地交界处;气候变化则是1991~2000年时段内鄂尔多斯地区沙漠化发展的主导因素,以其为主导致的发展的沙漠化土地分布于除鄂托克前旗、乌审旗和准格尔旗的东南部以外的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47.
新疆阿热勒托别地区遥感化探综合找矿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新疆阿热勒托别地区为例进行遥感化探综合分析研究。由于新疆阿热勒托别工作区图像上的植被和云严重影响了矿化蚀变信息的特征谱带的识别,使得应用Crosta法提取矿化蚀变信息效果不理想,因此采用掩膜技术剔除植被和云的影响。选择Crosta法对掩膜后图像进行羟基和铁氧化物蚀变信息提取,以μ+1.64 σ-μ+2σ、μ+2σ-μ+3σ及>μ+3σ3级阈值分割遥感异常信息,并用不同色彩叠加到遥感与化探融合图像上,结合地质构造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圈定成矿有利地段,经野外检查,验证了多处地表岩石蚀变的存在并新发现铜矿点一处,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  相似文献   
48.
基于RS和GIS的人口估计方法研究综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随着RS和GIS技术的迅速发展, RS和GIS成为进行人口估计的主要手段。根据人口估计的目标和使用的数据源不同,可以把基于RS和GIS的人口估计方法分成两大类:面插值方法和统计模型方法。面插值方法根据插值过程中是否使用辅助数据可以进一步分成无辅助数据的面插值和有辅助数据的面插值两种。统计模型方法根据模型中自变量的不同可以分成建成区面积估计法、土地利用密度法、居住单元估计法、图像像元特征估计法和自然和社会经济特征综合估计法五种。本文按照上述分类标准综述了基于RS和GIS的各种人口估计方法,分析了各种方法的应用条件、优缺点和研究实例。最后提出了在基于RS和GIS进行人口估计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9.
基于用数字环境模型对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基础上,生成了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图和人口密度分布图。首先分析了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等级面积构成及分布状况,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全部分布在东南沿海和四川盆地地区,之后,用相关分析方法及关系曲线分析了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质量同人口分布的关系,得出了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同人口存在着实质性的相关关系,中国东南沿海和四川盆地地区是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也是人口密度和土度资源利用程度最高的地区,而西北及青藏高原区是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比较差的地区,也是人口密度比较低的地区。  相似文献   
50.
国家基本资源与环境爱感数据库集成中的面积汇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稳  庄大方 《遥感学报》2000,4(4):304-310
主要论述了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的自然资源宏观调查中数据汇总各主要方向的技术问题。对于以卫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进行的资源调查工作,文中分析了结果数据中的误差来源并详细说明了其面积平差技术及面积校正方案的抽样原理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