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85篇
海洋学   21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与常规电法相比,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具有探测深度大、设备使用相对轻便和横向分辨率高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矿产资源勘查工作之中,并取得了令人十分满意的实际效果。这里介绍的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实例和应用成果。  相似文献   
162.
崔之久  张威 《冰川冻土》2003,25(5):510-516
亚洲末次冰期冰川发育特征的深人研究表明,末次冰期冰川规模早期大于晚期。最近,国内外已经注意到末次冰期中期(MIS3b)存在全球性质的降温时段,此时湿度大,并与低温相结合,引起冰川前进的规模也大于干冷的末次冰盛期(LGM),指示末次冰期以来的冰川演化不仅仅是亚洲自身的区域性特点,而且有可能带有全球性.同时,东亚沿海山地冰川发育表现为与大陆内部不一致的特征,说明即使在同一季风系统条件下,由于地理位置、水热条件的不同,也可以引起冰川演化的区域分异,呼应早期提出的冰川发育“异时性”理论。从研究末次冰期冰川发育规模入手,讨论西风带与季风带对冰川发育规模的影响,结合其它地区末次冰期冰川发育特点,进而得出:由于海-地-汽系统循环在不同区域、不同时期对冰川发育影响不同,在各地冰川最大前进规模和时间是一致或不一致的,在10ka和30ka时间尺度上冰川发育可能存在“同时”和“异时”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163.
1 IntroductionIthas been accepted thatthe glacialextentin the early stage w as largerthan thatin the late stagein Eastern A sia during the Last G laciation and w as different from Europe and N orth A m erica(Li, 1992; Cui et al., 2000). M any scholars hav…  相似文献   
164.
简述了煤田地质勘查监理的必要性和作用,介绍了勘查监理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监理步骤与要求。煤田勘查监理的重点应为:在作好监理规划基础上,把好设计关,并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提交合格勘查报告。  相似文献   
165.
文章通过对点苍山海拔3820m冰水沉积剖面的粒度参数、磁化率、氧化铁含量和有机质含量的综合实验分析,并讨论了这些指标的相互关系及其环境意义。实验结果表明,磁化率的强度与粗砂组分的含量成正相关,而与粘土等细粒组分含量成负相关;同时与有机质含量成负相关,与氧化铁含量成正相关。矿物组分分析实验表明,沉积物主要磁性来源于磁化铁。根据以上结果,结合冰川湖泊流域面积小、高寒环境的特点,其磁化率的影响因素与一般湖泊不同,认为冰川湖泊沉积中,因为物源较近导致外源磁性矿物主要赋存于粒度较粗的碎屑颗粒中,而高寒的环境条件使得有机质对沉积物的磁性矿物起到了稀释的作用,而很难有积极的贡献。根据磁化率的环境意义,恢复了全新世以来点苍山的古气候,从中可以划分6个不同的气候阶段:11.5~10.6kaB.P.,10.6~8.9kaB.P.,8.9~5.5kaB.P.,5.5~3.3kaB.P.,3.3~0.8kaB.P.和0.8kaB.P.至今,代表了末次冰期结束以后湖泊从产生至消亡的全过程。根据与其他相关地区的对比,分析了西南季风演变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166.
云南东川地区层状地貌面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东川地区的山地及小江河谷的两侧山麓上部,分布着不同高度和不同规模的层状地貌面,对其成因仍有不同的认识。分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原隆升之前的初始地貌面是否是准平原型夷平面;二是山顶面之下的梯级层状地貌面的成因。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1)层状地貌面的地貌特征及其与侵蚀河谷体系的关系;(2)层状地貌面上堆积物的性质;(3)层状地貌面与断裂构造水平展布的关系;(4)相邻层状地貌面的空间过渡关系;(5)区域构造演化背景。作者认为在云贵高原抬升过程中,东川地区以挤压穹起隆升变形为主。不同海拔高度的层状地貌面具有多成因特性。山顶面及局部高原面是高原隆升之前古夷平面的残留。并遭到后期强烈的侵蚀改造。目前,尚缺乏足够证据证明高原隆升之前的古夷平面为准平原型夷平面。小江河谷两侧的梯级层状地貌面是侵蚀或剥蚀面,它们形成于高原隆升及初始地貌面解体之后,其梯级空间分布特征与区域性的阶段隆升有关。  相似文献   
167.
提高地震勘探的分辨率目前主要从两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野外数据采集;二是资料处理.本文主要讨论在野外数据采集阶段如何提高分辨率的问题.在野外影响分辨率的因素有许多,在这些因素中有些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有些是人为造成的或是人为选择可以避免的;另一方面,有些因素的影响是明显的,有些因素的影响是不明显的;本文通过部分实际资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这些问题.同时,介绍了如何在野外采集阶段,通过试验选择出最佳方法,克服那些人为造成的不利因素和采取提高分辨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8.
李师翁  陈拓  张威  刘光琇 《冰川冻土》2019,41(5):1221-1234
冰冻圈是地球上的负温圈层。冰冻圈各个要素中生存的微生物是地球上生命多样性的重要组分,对这些生命体及其生长繁殖和起源演化规律的揭示,不仅极大地丰富着生命科学和冰冻圈科学,还为深入了解全球变化和地外生命提供重要线索。冰冻圈微生物学的发展也将造福于人类。在回顾冰冻圈微生物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冰冻圈微生物学的概念,为冰冻圈科学和微生物学发展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69.
对滇北拱王山狐狸房峰南侧老碳房村附近冰蚀湖相沉积剖面进行粒度、磁化率分析,结合^14C年代,建立了8.4ka至今的古气候环境变化序列。全新世早期以来经历5次较明显的气候波动:8.4—7.7ka,磁化率(xlf)变化在1.62-3.88μm^3kg^-1,粒度平均值为5.46φ,气候凉湿;7.7~6.5ka,粒度均值为5.83φ,磁化率降低,变化在1.44-2.28μm^3kg^-1。之间,气候冷湿;6.5-4.7ka,粒度均值为5.95φ,磁化率值变化在1.53—3.65μm^3kg^-1之间,气候冷干;4.7-2.1ka,粒度均值为5.91φ,磁化率增加,变化在2.0—5.2μm^3kg^-1。之间,气候凉湿;2.1ka以来,粒径平均值为5.63φ,磁化率值显著增加,介于3.44-6.33μm^3kg^-1。之间,平均值为4.80μm^3kg^-1,气候以暖湿为主。  相似文献   
170.
东亚沿海山地末次冰期冰川与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东亚沿海山地末次冰期冰川发育的气候条件、构造背景、冰进时序、发育规模等研究表明,台湾山地保存着3期冰川作用遗迹,冰川的最大前进规模发生在MIS3b阶段,其规模大于MIS2阶段;日本山地冰期系列齐全,包含了末次冰期的早(MIS4)、中(MIS3)、晚(MIS2)3个阶段的冰进,其规模是MIS4/3阶段大于MIS2阶段;而长白山存在2期冰川作用的遗迹,即末次冰盛期(MIS2)和晚冰期.在相似的冬雨(雪)型季风影响区,冰川发育的时序与规模也有一定不同,反映出在大气候背景下的区域性差异,在东亚季风影响范围内,末次冰期的环流变化在各地也很不一致.最新推算的现代理论雪线自北(日本)向南(台湾)依次递增,范围是2750~4245 m,除日本北部的高纬地区雪线降低值400 m之外,末次冰盛期(LGM)的雪线降低值在800~1300 m之间,平均值1000 m左右.东亚沿海山地冰川发育与新构造运动密切相关,更新世山体的快速抬升为冰川发育的内因,如台湾山地在末次冰期的MIS3b阶段,山体的抬升量约为250 m,对山体的高度和雪线变化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