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39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89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现阶段的经典模态分解MEMS陀螺消噪是一种易造成信号失真缺陷的强制消噪算法。针对该问题,在由本征模态函数样本熵和相似度参数线性组合确定复合指标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复合指标筛选本征模态函数的互补集合经验模态分解的阈值滤波降噪算法,根据信号的随机噪声特征参数确定阈值,并对筛选后的本征模态函数进行处理。仿真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算法的消噪效果较强制消噪滤波有较大提高,使MEMS陀螺信号的零偏不稳定性下降了76.4%,速率斜坡下降了62.3%,均方根误差下降了67.5%,同时能够提高MEMS-IMU在行人导航中的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62.
为阐明珠三坳陷西北部珠江组一段上亚段浅海陆架砂体成因机制,综合地质与地球物理数据,首先搭建了五级层序地层格架,并以此为约束,开展浅海陆架砂体识别与定量描述,剖析其时空演化规律,进而讨论其成因机制。结果表明:(1)研究区珠江组一段上亚段可划分为4个五级层序,自下向上编号为FS4、FS3、FS2与FS1;(2)研究区发育潮流沙脊与滨外沙坝两种类型陆架砂体,两者整体呈NW-SE向展布,潮流沙脊主要分布于研究区西部,滨外沙坝则集中于东部;(3)FS4、FS3与FS2 3个五级层序中,潮流沙脊与滨外沙坝均呈现较大规模与较多数量,最上部FS1五级层序中,规模与数量达到最小;(4)沉积基准面(水动力)、同沉积地貌、沉积物碎屑供给等因素共同影响了潮流沙脊与滨外沙坝的发育规模、展布特征与时空演化规律等,综合构成了珠三坳陷西北部浅海陆架砂体的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63.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中二叠统芦草沟组发育一套陆内裂谷背景下,由粉砂级—泥级陆源碎屑、凝灰碎屑、碳酸盐及热液矿物组成的湖相细粒云质岩。本研究以云质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学、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其形成环境和白云石形成机理。云质岩岩矿特征和主、微量元素特征表明,在中二叠世为处于干旱气候的浅水咸化湖盆,区域火山活动强烈,湖盆内幔源热液活动发育。云质岩中的白云石主要呈自形—半自形的微粉晶颗粒,形成细纹层或与其他组分混合,局部可见自形—半自形的细晶白云石,微粉晶白云石为低有序度白云石(0.46),成分均匀,被纹层包绕,细晶白云石交代残留结构发育,为成岩交代的产物;两类白云石均富锶贫镁,细晶白云石较微粉晶白云石更富铁和锰。微粉晶白云石具有较低的δ18OPDB(平均为-4.72‰),基于白云石的形成流体由湖水和幔源热液混合的假设,所计算得到的形成温度介于54.61~186.46℃之间;δ13CPDB偏高(平均为8.79‰),推测其与芦草沟组高的有机质埋藏量及产甲烷古菌的代谢活动有关。微粉晶白云石为同生期—准同生期沉淀或交代的原白云石,其Mg2+来自于咸化湖水、凝灰碎屑和幔源热液,热液带来的高温和产甲烷古菌的代谢活动打破了白云石形成的动力学屏障。  相似文献   
64.
地表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反馈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目前的研究多关注全球变化对地表过程的影响,而地表动态过程对地表生物物理过程及气候的反馈研究较少。系统认识地表物候动态对生物物理过程及气候的反馈对深化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农业物候动态的事实、农业物候动态在陆面过程模型中的参数化表达、农业物候动态对地表生物物理过程及气候的反馈等方面进行综述,发现在气候变化和管理措施影响下,以种植期和灌浆期为代表的农业物候期发生了显著的规律性变化;耦合农业物候动态,改善了模型对地表动态过程、生物物理过程和大气过程的数字化表达;农业物候变化对地表净辐射、潜热、感热、反照率和气温、降水、环流等过程产生了影响,并表现出以地表能量分配为主的气候反馈机理。针对农业物候动态对地表生物物理过程及气候效应的时空重要性,需要继续开展以下方面的工作:① 加强全球变化对地表物候动态的影响及其反馈的综合研究;② 不同光谱波段地表反射率与农业物候动态的关系研究;③ 农业物候动态引起的作物生理学特征变化在地表生物物理过程中的贡献;④ 重视不同气候区物候动态对气候反馈效应的差异。  相似文献   
65.
为探究沙尘天气发展规律和污染特征,以石家庄和济南为例,基于偏振-米散射激光雷达观测数据和城市颗粒物小时质量浓度等数据,分析2021年3月中国北方发生的两次强沙尘过程(3月15日与27日强沙尘过程,简称“3·15”过程与“3·27”过程)。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沙尘入境时,两市PM10质量浓度快速上升,PM2.5与PM10质量浓度比迅速减小。(2)两次过程期间,两市PM10质量浓度符合正态分布,“3·15”过程石家庄和济南PM10质量浓度高斯拟合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2和0.76,“3·27”过程分别为0.83和0.89。(3)沙尘爆发期,近地面消光系数和退偏比都明显增大。(4)因沙尘沉降和多沙尘源,沙尘传输过程中出现多层结构,可分为近地面沙尘层、低空沙尘层和高空沙尘层。近地面沙尘层出现时间和地面颗粒物质量浓度急剧上升时间基本一致。(5)离地面近且雷达数据质量可靠的195 m高度处,“3·15”过程(“3·27”过程)石家庄和济南退偏比最大分别为0.29、0.23(0.28、0...  相似文献   
66.
我国黄土梁峁区历史强震频发,地震触发的滑坡等地质灾害是导致震后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主要因素。1718年甘肃通渭7.5级地震在极震区附近诱发了300多处大规模滑坡,其中在甘谷县磐安镇(原永宁镇)地震使得“北山南移,覆压永宁全镇”,导致3万余人伤亡。以往的研究认为,该类地震滑坡是黄土沿古地形面的滑动,属于黄土滑坡。通过详细野外地质灾害调查,对通渭地震诱发滑坡的分布特征、灾害类型和失稳模式进行了研究;以研究区最大的滑坡——尉家湾巨型地震滑坡为典型案例,结合工程地质钻探,对该滑坡的深部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力学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该类滑坡的滑动面主要位于下伏新近纪泥岩中,且深度大,属于一类典型的黄土-泥岩复合滑坡;这一新成果和发现能够更好地解译历史文献记载当时的地震滑坡现象。同时,新的成果和认识可以为我国西北黄土梁峁区河谷两岸具有类似地质地貌条件的城镇在强震作用下的地震滑坡早期识别提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67.
张帅  王国芝  黄盛  郝杰 《云南地质》2012,31(4):508-511
基于丰谷21井和川丰563井的薄片观察和地质分析,认为丰谷地区须四段钙屑砂岩储集物性受溶解作用影响,主要储集空间为次生溶蚀孔隙和裂缝;储集类型为裂缝-孔隙型。孔洞缝中方解石流体形成主要由钙屑砂岩中碳酸盐岩屑重溶。  相似文献   
68.
碱性系列岩浆岩和埃达克岩是通常产生于汇聚板块边缘的特殊岩石类型,记录了俯冲物质与地幔橄榄岩相互作用的过程.笔者对中祁连南缘党河南山地区贾公台杂岩体和鸡叫沟岩体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表明,鸡叫沟岩体中的二长闪长岩形成于(467±4.7)Ma,贾公台岩体花岗闪长岩...  相似文献   
69.
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现场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赋存在低温、高压条件下,陆上永久冻土区和海底沉积物中的规模巨大的新型能源。在冻土区的天然气水合物研究过程中,钻探取样和天然气水合物岩芯研究仍是识别和推断天然气水合物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因此,如何在钻探现场快速有效地识别出天然气水合物及相关异常特征就显得极其重要。近几年在祁连山天然气水合物勘探过程中,探索性地总结出适用于冻土区的天然气水合物现场识别方法,主要包括肉眼观测、孔口气涌观测、岩芯红外测温、岩芯裂隙孔隙水盐度测定、岩芯气体解析与组分测定和岩芯次生构造与伴生矿物鉴别等方法。利用该套现场识别方法和随钻岩芯编录,有效地查明了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在岩芯中的产状和分布特征,为该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评价和试开采试验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0.
矿山地质调查与评价模型的可靠度对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结果质量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将加权信息量模型应用于矿山地质环境影评价中,采用判断矩阵间接给出法与层次分析法综合确定指标权重,基于ILWIS软件应用模型进行四川省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利用核查矿山对该模型评价结果进行校验,可靠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