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4篇
测绘学   9篇
地球物理   3篇
综合类   1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针对对流层延迟研究范围小、时间跨度短的问题,文中利用GAMIT软件获得2015年全国270个态网络站点的对流层延迟值,通过GAMIT中的sh_metutil命令调用Metutil程序,计算并提取天顶对流层总延迟量、干延迟分量、湿延迟分量、温度及气压值。对干、湿延迟的年平均量进行分析,获得全国对流层延迟分布特征;对影响干延迟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到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气压和高程因素;最后分析湿延迟与降水量的关系,得到两者的分布特征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99~2021年的GPS观测资料研究2022年门源6.9级地震震中附近区域的地壳形变特征。速度场在祁连山-海原地震带两侧呈现出明显的“南大北小”特性。发震断层速度剖面结果显示,断层两侧挤压速率为3.1 mm/a,走滑速率为3.9 mm/a,这与走滑为主的震源机制解一致。门源地震位于主应变率场和面膨胀率场高值区向低值区过渡的梯度带上,发生在最大剪应变率场和应变率第二张量不变量高值区边缘地区。同震库仑应力触发了大部分的余震,对冷龙岭断裂到海原断裂的地区有一定的应力加载作用。综合地壳形变特征和库仑应力等分析结果认为,冷龙岭断裂到海原断裂地区的地震危险性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3.
利用反投影方法,使用日本密集台网Hi-net远场垂直分量568条P波资料对2018年9月28日印尼帕卢MW7.5地震震源破裂过程进行成像,结果显示此次地震的能量释放比较集中,主要集中在10~20 s之间.破裂有两个集中区,破裂峰值分别位于12 s和19 s,最大能量释放区域位于震中南侧约0~50 km内,另一破裂集中区覆盖了帕卢市及周边区域.破裂主要向南侧延展,破裂总长度至少100 km,平均破裂速度约4.1 km·s-1,属于一次超剪切破裂事件.  相似文献   
14.
首次构建2021年玛多MW7.3地震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同震滑动分布特征。首先解算高精度GNSS同震形变观测数据;然后建立玛多地震三维有限元模型,并用弹性半空间Okada模型验证其准确性;最后以40个近场和远场GNSS同震形变观测数据为约束,利用最小二乘法反演玛多地震同震滑动分布模型,从而模拟同震位移。结果表明,玛多地震引起的破裂主要分布在野马滩和黄河乡附近,最大滑动值约为3.4 m。该结果与现场考察结果一致,能够很好地解释GNSS同震形变观测数据。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TEQC和Solutions,分析了直接利用TEQC把二进制观测数据转化为RINEX数据的精度小的原因,发现了AshetechSolutions在转化时默认添加了平滑改正项。  相似文献   
16.
基于Ntrip协议的差分数据实时传输平台及定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Ntrip协议,在此基础上详细讨论了实现差分数据实时传输平台涉及的数据通信流程、信息格式和串口通信等,结合CORS测试平台进行差分数据实时传输定位试验,给出了试验结果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首次研究了毫秒脉冲星PSR J1939+2134共7.5a的双频计时残差序列的特征,通过分析不同行星星历对脉冲星计时精度的影响,建议使用DE421;采用σz(τ)方法估计了脉冲星时与原子时的稳定度,发现脉冲星时的稳定度一直处于上升趋势,6a高于10-15。由此可见,脉冲星时作为守时和授时的时间标准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8.
以澳大利亚国家天文台Parks射电望远镜观测到的12颗毫秒脉冲星共十余年的实测计时数据为基础,首先根据互相关法获取脉冲到达时间及其误差,分析太阳系质心时的计时残差,然后运用傅里叶级数建立综合脉冲星时模型,从而实现地球时,并利用σz方法评估了它的稳定度。结果表明,综合脉冲星时的稳定度呈现线性增强趋势,10 a的稳定度高于10-15。白噪声是主要噪声来源,其对稳定度的影响随着时间的增长逐渐减弱。综合脉冲星时的稳定性和BIPM(2013)相当,可以作为地球时的一种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999~2013年的GPS区域网资料,并结合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2009~2013年的GPS资料以及境外天山、帕米尔等地区公开发布的最新速度场结果,获取整个天山及邻区较为完整的地壳运动图像,以此研究天山及邻区的现今地壳缩短速率及其空间变化。初步结果表明,自西向东分别横跨帕米尔北缘逆冲断裂带、柯坪塔格逆断裂 褶皱带、库车逆断裂 褶皱带、玛纳斯逆断裂 褶皱带和吐鲁番中央隆起逆断裂 褶皱带的5条GPS速度剖面显示,整个天山南北向的缩短速率由西向东逐渐减小,且剖面内的地壳缩短与变形并非线性分布,其现今地壳缩短速率分别为26、20、12、9和4 mm/a。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东昆仑断裂活动对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_S7.0地震的影响,本文选取1999—2007年、2013—2017年GPS速度场作为约束,基于块体-位错模型反演计算东昆仑断裂两个时间段的块体运动速率、断裂滑动速率和滑动亏损率,并进一步研究青藏高原东缘最大剪应变率场和九寨沟震区的震间库仑应力累积速率.结果显示,东昆仑断裂中西段左旋走滑速率较高,东段走滑速率较低,自西向东逐步递减,存在明显的梯度.在两个时间段,阿坝块体刚性运动的方向顺时针偏转0.2°,运动速率由12.22mm·a-1增大到15.96mm·a-1;东昆仑断裂左旋走滑速率升高,其中西段较为明显(升高约1.2±0.3mm·a-1);东昆仑断裂东段闭锁深度和闭锁程度增加;2013—2017年,东昆仑断裂滑动引起的九寨沟震区库仑应力累积速率是1999—2007年的3倍,最大剪应变率也明显升高.因此本文认为: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3年芦山地震后,龙门山断裂部分解锁,阿坝地块活动性增强,东昆仑断裂滑动速率增大,导致九寨沟震区库仑应力加载速率增加,加速了九寨沟地震的孕育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