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23篇
测绘学   50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139篇
地质学   75篇
海洋学   25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周龙泉  张晓东  刘杰 《中国地震》2006,22(3):311-320
对中国大陆1971年以来发生的5级以上地震年度重复的空间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中国大陆发生1个5级以上地震后,下一年度在该地震震中周围某一半径范围内,再次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概率非常高。利用统计研究结果,根据某一年发生的5级以上地震对下一年度进行地震预测,并对预测效能进行R值检验。文中还对1990年以来基于地震重复性的年度地震预测R值和我国实际年度地震预测R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是一种有效的年度地震预测方法,可以作为我国年度地震危险区的划分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222.
Introduction The Sichuan-Yunnan rhombic block (KAN et al, 1977) located to the southeast of Qinghai-Xizang (Tibetan) sub-plate is one of the most seismically active tectonic regions and ac- tive region of strong earthquakes to monitor (MA et al, 1987). Af…  相似文献   
223.
In this paper the crustal velocity structure are imaged at the annual scale for determining the evolution of 3D velocity structure before the Dayao earthquakes in 2003,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physical variation of medium and cause of earthquake occurrence is discussed. Checkerboard resolution tests show that the spatial resolution at 15 km depth is approximate 0.6 around Dayao. Error analyses show that the error (Approximate 0.02 km/s) at the focus area is far smaller than the magnitude (approximate 0.15 km/s) of velocity variation. Results of the studies show that a NNW-striking juncture zone of high-and low-velocity is formed before Dayao earthquake, whose strike is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aftershock distribution of Dayao earthquakes and the focal mechanism, and the hypocenters lie on the high-velocity side of juncture zone. Furthermore, there is a low-velocity body under the hypocenters after Dayao earthquakes. The evolution of velocity structure provides restriction for discussing the circumstances of earthquake gestating and occurring.  相似文献   
224.
“五性”工程是型号项目研制的重要内容,是装备使用效能、生存能力的重要保障,贯穿于项目研制的全过程。作为测绘保障重要手段的测绘装备发展迅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文结合测绘装备的特点,简述了“五性”及其设计思想在测绘装备研制过程中的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225.
关于地震预警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介绍了地震预警的含义、地震预警的类型、增加地震宣传透明度和缩短地震报道时间的重要性。其中预警的科学内涵包括:对地震和地震灾害可能性的预测、对可能发生的地震和地震灾害的社会公众警戒。地震预警类型包括:地震中长期预测与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确定、年度地震重点危险区预测和危险性警戒、短期地震预测与警戒、震时警戒系统、震时应急系统和地震动模型预警系统。  相似文献   
226.
在地震预报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深深的体会到地震前兆场源关系的深入了解是十分必要的。虽然地震预报是世界性的难题,但是,只要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能从理论上对这一演化物理问题有逐渐深入的认识,在一定的条件下,对某些地震做出中期和短临预报是很有可能的。本文以共和地震为例,对地震前兆场源关系的复杂性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研究。其结果认为,正确的认识场源关系,以场求源,以源推场,场源结合,跟踪短临异常是实现短临地震预报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227.
本文对强震前震源系统的调制比rm和调制比异常面积Srm随时间变化的起伏加剧现象进行回顾性研究,得到下列研究结果:(1)强震前近源区以及中强震前近源区大多出现调制比rm的起伏加剧,并大多在起伏频次达三次时有大震或中强震发生。(2)大多数中、强地震前rm异常面积Srm围绕震源区呈现由小至大、由大至小的过程,因此引入最小异常面积Srm和最大异常面积Srm之比γ作为中、短期预报指标,根据统计得到异常指标[  相似文献   
228.
基于DEM的广东省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是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近年来,随着广东省经济发展迅速,土地利用在受珠江三角洲地区辐射影响的广东山区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DEM的基础上,分析1993~2003年来广东省山区韶关市的土地利用变化与高程、坡度和坡向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993~2003年来广东省山区韶关市的土地利用变化在高程、坡度和坡向有很大差异,这些因素对该地区的土地利用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促进该地区的土地可持续利用,需进一步因地制宜,结合高程、坡度和坡向等影响因素优化土地利用类型和改善地表覆盖。  相似文献   
229.
西吉地区辉长岩属于拉斑系列,具有高Al、低碱、低Ti、低P2O5的特征。辉长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 Rb、Sr、K,高场强元素(HFSE) Nb、Ta、Ce、Nd、Sm、Tb、Y、Yb相对亏损,而且Nb、Ta为负异常,具有形成于消减带之上火山弧岩浆的特征。稀土配分曲线为向右缓倾斜的轻稀土富集型,其曲线型式与岛弧、弧后盆地相似,形成于陆缘弧环境。U-Pb测年结果显示,辉长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为437. 0±2. 8 Ma,形成时代为早志留世。辉长岩与西吉地区花岗岩具有相同的形成环境和非常接近的锆石U-Pb年龄,二者为同期岩浆活动的产物。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西吉地区辉长岩体为板块俯冲的产物,晚奥陶世—早志留世时,北祁连山海盆趋于闭合时,洋壳板块俯冲脱水,提供给地幔楔,橄榄岩发生熔融,形成的基性(辉长岩)、酸性(花岗岩)岩体。通过区域对比,认为西吉地区辉长岩与甘肃东部葫芦河群、甘肃景泰老虎山地区的蛇绿岩带中的辉长岩很可能是相同构造环境下构造—岩浆作用的产物。西吉地区可能存在由于构造作用破坏的蛇绿岩套层序的部分组成或杂乱堆积的混杂岩块。  相似文献   
230.
草地生态系统中,硅(Si)不仅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通过形成植硅体碳(Phytolith-Occluded Carbon,简称PhytOC)的方式参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近几十年来,由于人为干扰等因素导致的草地退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研究中,我们选取了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中30个不同退化程度的样地,分析了8种常见植物(共71个样品)地上部分Si含量和分布特征,并估算了植硅体碳产生通量。结果发现,随着草地退化的加剧,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地上部分Si含量呈下降趋势,而羊草(Leymus chinensis)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倒"V"型。不同退化程度样地植物地上部分Si平均含量分别为12.25±1.02 g/kg(轻度)、10.56±1.15 g/kg(中度)和8.06±0.93 g/kg(重度),而植硅体碳产生通量显著下降,分别为0.320±0.038 kg/(ha·a)、0.190±0.021 kg/(ha·a)和0.068±0.006 kg/(ha·a)(P<0.05)。研究表明,草地退化对不同种类植物的Si含量和产生通量的影响不同,这可能是由于植物的功能类型不同造成的。草地退化可以导致种群结构的变化和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NPP)的降低,从而影响草地植物地上部分Si的分布和植硅体的固碳能力。当退化严重时,初步估算北方农牧交错带内草地植物地上部分植硅体固碳速率将下降5倍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