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03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188篇
海洋学   13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5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41.
吴淦国  张达 《地球科学》2000,25(4):390-396
对中国东南大陆的重要构造及成矿单元———闽西南坳陷带及其外围的系统研究表明, 东南大陆在印支晚期至燕山早期存在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向环太平洋构造域转换, 从而导致该区深部地球物理特征、构造-岩浆岩带展布、岩相古地理的演化、构造系统及区域成矿作用等方面发生明显的变化.构造系统分析表明, 该区构造格局的形成是在两大构造域相互复合、转换及叠加过程中完成的, 构造域转换的地球动力学机制主要是该区岩石圈横向及纵向上的不均一性及壳幔的相互作用.成矿作用及成矿年龄的研究表明, 伴随构造域的转换, 东南大陆在印支晚期至燕山早期应存在一期重要的多金属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142.
张达  吴淦国 《现代地质》2004,18(4):443-448
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反映了近年来造山带和蛇绿岩研究的最新成果。太古代与年轻造山带对比研究表明决定造山带几何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它们与同造山及造山期后的伸展构造体制的响应方式。进一步分析了中新元古代罗得利亚超大陆的形成与裂解机理。分析了晚前寒武纪-古生代造山作用过程及可能模式。造山带形成后其深部表露、抬升和剥蚀过程与气候及环境演变有紧密的关系,是当前及今后地球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蛇绿岩的岩浆成因并不能用一种简单的模式来解释,研究表明蛇绿岩岩浆具多成因。提出了蛇绿岩套的双离散侵位模式、多米诺旋转侵位模式、俯冲快速折返就位模式。对比表明特提斯及环太平洋蛇绿岩的来源、演化及就位特征具明显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3.
张达  戴锐  曾志毅  冀虎  石雅倩  常莹  韩鹏 《中国地震》2021,37(2):332-348
深井高应力、高岩压诱发的冒顶、片帮、塌方、岩爆等地压灾害严重影响了矿山安全生产.随着高精度、高采样率传感器的研发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微震高精度实时监测技术不断完善,微震监测已成为矿山地压灾害监测预警的重要手段.通过设计、研发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BSN(BGRIMM Seismic Network)微震监测系统,实现了...  相似文献   
144.
东天山觉罗塔格地区沿着康古尔韧性剪切带发育众多金矿床,已经成为新疆重要的黄金产地之一。文章对位于该剪切带西段储量较大、勘查程度较高的红石、康古尔和马头滩3个金矿床进行了地质特征、流体包裹体和氢氧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这3个矿床含矿石英脉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分别为294.4~468.0℃(红石)、236.9~441.0℃(康古尔)、150.9~444.7℃(马头滩);盐度w(NaCleq)分别2.7%~10.5%(红石)、4.2%~9.1%(康古尔)和6.4%~8.4%(马头滩);密度分别为0.54~0.83 g/cm3(红石)、0.80~0.86 g/cm3(康古尔)和0.57~0.80 g/cm3(马头滩)。本文和前人数据表明,这3个矿床的δDSMOW值分别为-104‰~-63‰(红石)、-72‰~-45‰(康古尔)和-55‰~-45‰(马头滩),与石英相平衡的水的δ18OH2O值分别为-1.7‰~7.4‰(红石)、-8.3‰~5.0‰(康古尔)和2.5‰~2.6‰(马头滩)。以上特征表明,红石、康古尔和马头滩金矿床成矿流体具有中-高温、低盐度、较高CO2含量,其中红石金矿床的成矿流体中岩浆水比例比康古尔和马头滩两个矿床相对要高。综合地质、流体和年代学特征表明,沿康古尔韧性剪切带分布的金矿床可能具有较为一致的成因,可能是295~280 Ma和260~240Ma两个成矿期叠加作用的产物,分别与早二叠世拉张背景下的中-酸性岩浆的侵入和晚二叠世—早三叠世(260~240 Ma)挤压背景下康古尔剪切带的韧性剪切变形及抬升作用相对应。  相似文献   
145.
中国钼矿床的时空分布及成矿背景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钼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已发现钼矿床四百余个,它们具有成带分布的特点。本文在钼矿床地质特征基础上,系统总结了钼矿床和含钼矿床的成矿年代(依据辉钼矿Re-Os年龄),结果显示我国钼矿床空间上可分为东秦岭-大别、兴-蒙、长江中下游、华南、青藏和天山-北山六大钼成矿带;成矿时代上,钼成矿作用分为古元古代(1882~1804Ma)、早古生代(480~420Ma)、晚古生代(412~260Ma)、中生代印支期(251~209Ma)、中生代燕山期(194~77Ma)和新生代(65~13Ma)等六个阶段,主要集中于中生代和新生代。元古宙形成的钼矿床分布于东秦岭-大别钼成矿带,古生代钼矿床主要分布于天山-北山钼成矿带,中生代钼矿床在中国东部广泛分布,新生代钼矿床全都分布于青藏钼成矿带。我国古元古代钼矿床(1882~1804Ma)形成于古陆块之间俯冲碰撞背景下的岛弧环境(东秦岭-大别);早古生代钼矿床(480~420Ma)形成于不同构造单元由挤压向伸展转换的岛弧或陆缘弧环境(东秦岭-大别、兴-蒙和华南);晚古生代钼矿床(412~260Ma)形成于古亚洲洋壳俯冲的岛弧环境(兴-蒙);中生代印支期钼矿床(251~209Ma)形成于板块碰撞及后碰撞背景(东秦岭-大别、兴-蒙和天山-北山)或洋壳俯冲的背景(青藏);燕山期钼矿床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转向及其后伸展体制下岩石圈减薄拆沉环境(东秦岭-大别、兴-蒙、长江中下游和华南),燕山晚期钼矿床(85~77Ma)形成于碰撞后的伸展背景(青藏);新生代(65~13Ma)钼矿床形成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陆陆碰撞及其后的伸展背景(青藏)。我国钼成矿作用受到了环太平洋构造带(东秦岭-大别、兴-蒙、长江中下游和华南)、中亚造山带(天山-北山、兴-蒙)和特提斯构造带(青藏)三大构造体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6.
拉拉铜矿床的断层对矿体形成和赋存状态影响很大,但由于以往地质资料综合程度不够,断层一直存在空间上不连续以及位置与实际位置不符等问题。笔者应用三维地质建模方法,针对以往存在的问题,通过重新整理对比新老地质资料,划分断层期次,完善断层迹线,并采用DIMINE三维矿业软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断层三维可视化模型。  相似文献   
147.
大—小兴安岭接合部出露的大面积侵入岩传统认为属于华力西期.通过对3个典型岩体的解剖,获得了最新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花岗闪长岩形成年龄为169Ma±2Ma和177.4Ma.±1.7Ma,闪长质包体为179Ma±2Ma,主量、微量元素特征表明,它们为形成于早—中侏罗世的高钾钙碱性系列Ⅰ型花岗岩.各岩体和闪长质包体均具有低ⅠSc(平均0.704668)和正εNb(t)(1.3837~3.10652)值特点,包体发育针柱状角闪石和空心磷灰石,反映岩体成因与地幔具有密切的联系.地质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的详细研究表明,各岩体具有壳幔混合成因,花岗质岩浆主要是从地幔中分离出的新生地壳和原有古老地壳部分熔融产生的岩浆,与来自亏损地幔岩浆相互混合形成的.通过区域动力学分析,认为本区大陆地壳生长可能经历了2个连续过程,首先是晚古生代造山期后岩石圈拆沉导致软流圈地幔上隆及幔源岩浆的底垫作用;区域上大范围三叠纪沉积记录的缺失说明此时应是北方造山带强烈的造山时期,这一机制很可能与蒙古—鄂霍次克海闭合造山有密切联系,之后岩石圈板块拆沉,并导致先存新生地壳和原有老地壳的部分熔融,形成花岗质岩浆,可能是引起本区大陆地壳生长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48.
尤溪梅仙峰岩铅锌银矿床位于政和-德化前寒武纪变质分布区的南端, 处于北东向丽水-海丰断裂东侧闽东火山断拗带的次级寿宁-华安基底隆起带内。峰岩矿床的含矿岩系主要为上元古界马面山群东岩组(Pt3dy)。铅锌银矿体具层控特点。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赋矿地层东岩组为以绿片岩为主的一套古火山沉积建造。绿片岩的原岩为玄武岩类, 变粒岩主要为英安岩及流纹岩。玄武岩浆的形成可能和板块俯冲相关。矿床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矿床存在多次成矿作用和多种硫源。铅同位素组成与演化表明从幔源至造山带和上地壳不同的铅源均有混入, 演化趋势较明显, 并显示多次地质事件叠加特点。金属硫化物的稀土分布型式都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右倾斜, 轻重稀土分异显著。微量元素相对于MORB均有不同程度的亏损和富集。高场强元素(HFSE:Nb、Ta、Zr、Hf)表现为明显的负异常, 具较强烈的亏损; 而Pb、Rb和Ba等元素相对富集。东岩组变质火山岩也表现为明显的高场强元素的亏损及低场强元素的富集, 显示出典型和俯冲有关的岛弧岩浆的特征, 表明矿床与东岩组火山岩都形成于俯冲背景下的岛弧环境。   相似文献   
149.
大兴安岭中南段区域成矿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良  张达  狄永军  徐俊  王策  宛胜  来守华 《地质找矿论丛》2009,24(4):267-271,281
大兴安岭中南段是我国北方重要的铜多金属成矿集中区。文章对大兴安岭中南段的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矿床时空分布规律、矿床分布与构造一岩浆活动及地层的关系、矿床类型等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将区内铜多金属矿床划分为5个成矿系列,对每一个成矿系列的成矿特征进行了简要归纳。最后,探讨了大兴安岭中南段的区域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150.
内蒙古太平沟钼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矿动力学背景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太平沟斑岩型钼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北段,处于东西向古生代古亚洲构造成矿域和北北东向中新生代滨西太平洋构造成矿域的转换、叠合部位.该矿床形成于131.5~127.5Ma,是大陆内部构造-岩浆活化的产物,成矿系统发育于早白垩世初期华北及中国东部构造体制由挤压向伸展转变的背景下.太平沟钼矿的流体成矿过程包括早、中、晚3个阶段,分别以石英-黄铜矿-黄铁矿、石英-黄铁矿-辉钼矿和石英-碳酸盐组合为特征.石英中发育水溶液型、含/富CO_2型和含子矿物型流体包裹体,子矿物包括石盐、黄铜矿等,但晚阶段仅发育水溶液型包裹体.成矿早、中、晚各阶段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分别集中在320~390℃、240~320℃和140~200℃,盐度变化为从>66.8 wt%NaCl eqv.、2.4 wt%~33.8 wt% NaCl eqv.到<10 wt%NaCl eqv..流体系统由早阶段的高温、高盐度、富CO_2的岩浆热液,经流体沸腾、CO_2逸失、温度降低等过程导致大量金属硫化物沉淀,演化为晚阶段低温、低盐度、贫CO_2的大气降水热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