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6篇
  免费   107篇
  国内免费   193篇
测绘学   62篇
大气科学   63篇
地球物理   167篇
地质学   451篇
海洋学   65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76篇
自然地理   5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3篇
  1964年   2篇
  1961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931.
中央造山带早古生代地体构架与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形成   总被引:59,自引:2,他引:57  
许志琴  杨经绥  李海兵  姚建新 《地质学报》2006,80(12):1793-1806
位于北中国板块群与南中国板块群之间的中央造山带是中国大陆一条十分醒目而又极其重要的巨型(长达5000km)构造带。中央造山带是经历了大致600Ma的活动历史,和泥盆纪、三叠纪的两次主要碰撞造山以及白垩纪以来的陆内造山过程而构筑成的典型的“复合造山带”。特别是巨型中央超高压变质带及其两期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发现,揭示了中央造山带的形成还经历了板块会聚边界洋壳/陆壳深俯冲的两次壮观地质事件。位于中央造山带北部的“北中央早古生代造山带”具有“多地体、多岛弧”的地体构架和“多俯冲和多碰撞造山”的动力学作用。研究认为北中央早古生代多地体/岛弧群是冈瓦纳超大陆西侧(或西北侧)陆块/岛弧群的组成部分,其主要的证据是:1北中央寒武系—志留系的过渡性动物群性质反映早古生代古生物区系与始特提斯洋盆海水相通的古地理环境;2北中央诸多蛇绿岩带形成时代>500~540Ma(新元古代-奥陶纪)可作为始特提斯洋盆扩张时限的印证;3多岛弧带为北中央早古生代地体的陆缘增生带,形成于540~450Ma,岛弧带形成自南(外)而北(里)渐新的趋势表明与始特提斯洋盆相连接的弧前小洋盆逐级俯冲的特征;4北中央早古生代多地体/岛弧群的“弧/陆碰撞”及早古生代造山带的形成是中晚泥盆世(420Ma)冈瓦纳超大陆边部古特提斯洋盆初始扩张的产物。研究表明在500~440Ma形成的柴北缘-南阿尔金超高压变质带与始特提斯弧前小洋盆的俯冲继而地体陆壳的深俯冲有关。  相似文献   
932.
基于小凌河、大凌河、双台子河、大辽河附近的钻孔资料,分析了4条河流附近的沉积物组成以及工程地质特征。结果表明,辽河三角洲地区沉积物为粉土、黏土和砂土为主,在小凌河地区14 m以下地层出现了厚度达16 m的砾石层;辽河三角洲小凌河和大凌河地区浅部地层有一层超过1 m的淤泥层,工程性质较差,除淤泥层外,其他地层含水量一般不超过30%,以中低压缩性土为主;辽河三角洲地区的承载力特征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桩径为1 200 mm,壁厚24.0 mm的钢管桩情况下,辽河三角洲地区30 m深度处地层单桩极限承载力的最大值均可达到9 000 k N,但在淤泥层、粉质黏土和黏土层的承载力出现急剧减少的现象,在工程建设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持力层。研究成果对该地区的陆地工程建设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33.
通过土工试验和粒度分析,发现埕北海域沉积物主要以粉土和粉质黏土为主,局部地区分布有粉砂和淤泥质土。综合考虑研究区沉积物、水深地形、地貌、地质灾害等因素,可将研究区划分为4个工程区:Ⅰ区、Ⅱ区、Ⅲ区和Ⅳ区。针对4个工程区,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选择直接影响工程稳定性的5个主要因素即:沉积物类型、主要持力层埋深、主要持力层承载力、地形地貌和地质灾害类型作为评价因子定量对各区稳定性进行评价,发现4个工程地质区的稳定性分别为:Ⅰ区(稳定区)、Ⅱ区(不稳定区)、Ⅲ区(较不稳定区)和Ⅳ区(较稳定区)。以此为研究区的工程建设提供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934.
为改善海上风电大直径钢管桩的水平承载性能,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对单桩改进形式的加翼桩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计算分析了软黏土地基中加翼桩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桩身弯矩、应力、位移、桩身泥面处倾斜率和极限承载力,研究了加翼桩面积、形状、埋深和刚度等翼板参数对加翼桩水平承载性能的影响规律,根据加翼桩的桩-土作用机理,参考现行规范模式提出适用于软黏土地基大直径钢管桩的P-Y曲线。研究结果表明,加翼桩通过在泥面处设置翼板可降低桩基泥面处倾斜率50%、提高桩基极限承载力60%以上,加翼桩水平承载性能明显优于单桩。  相似文献   
935.
浅层地热能是一种可再生的新型环保能源,近年来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受到烟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该文在系统搜集烟台市城区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地热地质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采用抽水试验、回灌试验、现场热响应试验等工作手段,基本查明了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涉及的地下水富水性特征、地下水回灌系数、岩土体热物性参数及岩土体结构等系列基础条件。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数学法对烟台市城区地下水源热泵与地埋管地源热泵两种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方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其中地下水地源热泵适宜区分布于牟平城北部,面积约53.66km~2;较适宜区分布于黄垒河、柳林河、夹河、辛安河等河流下游地区,面积约91.99km~2;地埋管地源热泵适宜区分布于调查区大部分地区,面积约739.09km~2;较适宜区分布于区内冲洪积平原和丘陵地区,面积约261.58km~2;不适宜区分布于福山邢家山、王家庄一带,面积合计2.29km~2。经概算烟台市城区100 m以浅,浅层地热容量为165.41×10~(12)kJ/℃,其中适宜区浅层地热容量为120.76×10~(12)kJ/℃,较适宜区浅层地热容量为44.26×10~(12) kJ/℃。城区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适宜区与较适宜区冬季换热功率为24.40×10~5 kW,夏季换热功率为48.80×10~5 kW;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适宜区与较适宜区夏季换热功率为1.04×10~8 kW,冬季换热功率为0.79×10~8 kW。该成果为促进烟台市节能减排,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翔实可靠地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36.
试验对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陆海接力"养殖模式的可行性、养殖操作技术进行了研究。在山东荣成爱莲湾海域,分别于2008年和2009年5月,当海区水温上升至12.0℃以上时,将陆基工厂化培育的适宜规格苗种转运到海上,利用自行研制的方形钢结构鲆鲽类平底网箱养成褐牙鲆商品鱼。其中,2009年养殖平均体质量为59.3,136.0和202.0 g的褐牙鲆各1箱,经过174 d的养殖,平均体质量分别达到614.0,885.3和1 030.0 g,转运成活率100%,网箱养殖成活率分别为93.3%,87.5%和93.3%。结果表明,方形钢结构鲆鲽类平底网箱适合鲆鲽鱼类养殖,"陆海接力"模式养殖的褐牙鲆生长快、养殖周期短、成本低,而且该模式操作简单、节约能源。  相似文献   
937.
宽敞明亮的办公楼,绿草茵茵的生活区,一应俱全的办公设施……给每个初到鹤壁市浚县白寺国土资源所的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938.
11月27日一大早,睢县西陵寺镇东村群众孙留成等人来到县国土资源局局长办公室,紧紧握住局长张友峰的手,激动得热泪盈眶,献上两面锦旗,以感谢睢县国土资源局将他们为期5年之久的土地纠纷一举调解成功,使其6户顺利建房。  相似文献   
939.
红树林的生态学功能及其资源保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综合国内外红树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研究现状,重点阐述了红树林在不同生境状态下结构与功能方面的异同及其对不同管理水平的反应,及各种人类活动干扰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探讨了红树林在不同利用方式和干扰强度下的恢复机制.未来对红树林的研究应加强对地下生物学过程、碳动态、食物网与食物链、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微生物在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尤其是不同时空尺度上红树林的结构动态和功能过程等方面的了解,为红树林湿地的有效保护、成功恢复以及科学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40.
江陵浅水坳陷湖盆层序地层充填模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地震、钻井、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在建立江陵凹陷白垩-下第三系层序序列和目的层新沟咀组高精度等时地层格架的基础上,研究了沉积体系和砂体展布规律,分析了层序充填的主控因素。在二维层序地层模拟的基础上,初步揭示了可容空间变化对湖盆层序发育控制的动态过程,建立了新沟咀组浅水坳陷湖盆层序地层充填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