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2篇
测绘学   39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22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塘巴湖水库是新疆阿勒泰地区具有灌溉、生活供给、养殖和发电等综合作用的水库,2008年7月(平水期)、10月(枯水期)和2009年5月(丰水期)对塘巴湖水库浮游植物群落进行了生态学研究。共采集浮游植物8门97种。库区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属于典型的绿藻-硅藻型。不同期优势种不同:平水期优势种为类颤藻鱼腥藻(Anabaena oscillarioides)、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isa)、小形色球藻(Chroococcus minor)、广源小环藻(Cyclotella bodanica)、双对栅藻(Scenedesmus bijuga)、韦氏藻(Westlla botryoides)、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和矩圆囊裸藻(Trachelomonas oblonga);秋季枯水期优势种为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marginata)、小形色球藻(C. minor)、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德巴衣藻(Chlamydomonas debaryana)、双对栅藻(S. bijuga)、小球藻(C. vulgaris)和啮蚀隐藻(Cryptomonas erosa erosa);丰水期优势种则为不定微囊藻(Microcystis incerta Lemm)、颗粒直链藻(M. granulata)、美丽星杆藻(Asteronella formosa)、被甲栅藻(Scenedesmus armatus)、小球藻(C. vulgaris)、极小拟小椿藻(Characiopsis minima)、卵形隐藻(Cryptomonas erosaovata)和裸甲藻(Gymnodinium aeruginosum)。水库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变化趋势为:枯水期(9.42 ± 2.20×106 ind/L)> 平水期(7.80 ± 1.41×106 ind/L)> 丰水期(1.11 ± 2.32×106 ind/L)。库区水温和水容量变化是影响塘巴湖水库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密度和多样性指数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2.
通过BDS/GPS/GLONASS组合的方式加速PPP的收敛,利用整数相位钟法实现GPS PPP模糊度的固定,并通过6个MGEX测站的数据进行PPP动态实验。结果表明,固定解的精度优于浮点解,而基于BDS/GPS/GLONASS融合的PPP固定解定位精度优于单GPS PPP固定解;GPS固定解PPP平均模糊度首次固定时间(TTFF)为46.1 min,而基于BDS/GPS/GLONASS融合的固定解PPP首次固定时间仅为25.8 min,相应的模糊度固定率也由78.6%增加到87.4%。  相似文献   
43.
班公湖-怒江洋的形成演化是认识班公湖-怒江成矿带成矿地质背景的关键,近几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在青藏高原部署了大量1∶50000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取得了很多重要发现。对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两侧关键性海陆沉积地层对比研究,认为南羌塘地块与拉萨地块晚古生代-晚三叠世地层沉积特征及岩石组合基本一致,二者在班公湖-怒江中生代洋盆形成以前是一个整体,为冈瓦纳大陆北缘被动陆缘环境。班公湖-怒江洋在早中侏罗世裂解形成,至中侏罗世趋于稳定且范围最大;向北俯冲消减作用始于中晚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演化为残留海,早白垩世中晚期出现短暂的裂解,致使海水重新灌入;晚白垩世班公湖-怒江洋盆进入闭合后的隆升造山阶段,发生了残留盆地迁移,形成了磨拉石建造。班公湖-怒江洋类似古加勒比海(现今墨西哥湾地区)的形成机制,并与大西洋、太平洋的形成过程关系密切。对于班公湖-怒江洋的闭合和冈底斯弧的形成,本文提出了另一种可能解释,即,新特提斯洋向北俯冲下,岩浆弧逐步南迁,在弧后形成了一系列伸展性质的弧后盆地,两者组成微陆块由北向南逐渐增生形成了现今的拉萨地体,持续向北俯冲也导致了班公湖-怒江洋最终闭合。  相似文献   
44.
在采用1992年10月至1998年10月的Topex/Poseidon卫星测高资料进行海平面变化研究时,将抗差最小二乘法引入到数据处理中,计算了平均海面高、海平面变化量和海平面的升降速率及其主要周期项的振幅和相位.同时给出采用经典最小二乘法计算的结果,并将两种结果进行了比较.最后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揭示了海平面变化的一些规律,证实了海平面变化与厄尔尼诺现象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45.
观测环境的破坏对地磁观测的影响是严重的,用仪器如实地记录环境的变化,用实际观测的数据来研究外界干扰的影响很有意义。利用郑州地震台的地磁资料,采用趋势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高速公路施工期间的观测资料进行研究。最后得出高速公路施工的不同时期,对地磁观测的影响情况,和相同影响情况下模拟仪器和数字化仪器记录的差异。  相似文献   
46.
亮温与地温是研究城市热岛效应的两个有效指标。在详述基于影像算法反演地温的基础上,以绵阳市建成区为实验区,对比分析了亮温与地温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与亮温相比,地温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均偏大约2K,且二者差值大小主要分布在0.91~2.57K之间,约占总面积的98.06%;(2)以亮温与地温数据为基础划分的热岛区和冷岛区结果相近,通过转移矩阵法研究发现,两种划分结果在空间分布上差异很小,一致性比例达到94.50%。  相似文献   
47.
改则地区闪长玢岩位于藏西北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北缘,呈岩脉状侵位在成岩于浅海环境的沙木罗组地层中,是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向北俯冲造山消减过程的产物,而其岩石成因、地质意义和深部动力学过程等尚欠缺详细的研究。本文研究了发育于改则地区的闪长玢岩,对其开展了岩相学、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以及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对其岩石成因、成岩构造地质背景、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对其含矿性进行了评价,为该地区下一步找矿方向提供了初步的设想。锆石U-Pb同位素年代测试显示闪长玢岩具有较多锆石结晶年龄段,相较于研究区出露的沙木罗组碎屑锆石年代学特征,其最新年龄段(117~126Ma)加权平均年龄为120.4Ma,可代表其结晶年龄。元素地球化学结果显示闪长玢岩具有弧岩浆的典型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和准铝质系列岩石,结合锆石微量元素等指标综合判断其属于I型花岗岩类岩石。本文综合全岩Sr-Nd-Pb同位素组成特征等分析认为,闪长玢岩形成于新生玄武质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岩浆源区残留相以角闪岩相为主,源区物质有少量沉积物组份的参与,侵位过程中分离结晶和地壳混染作用不明显。通过多种方法判别并结合区域构造背景,我们认为闪长玢岩成岩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北向俯冲板片折返的地球动力学背景。由于地处俯冲板片后端根部,改则地区闪长玢岩俯冲角度小于成岩于俯冲板片前端同时代的多龙矿集区中酸性岩浆岩,亦小于成岩于相同板片构造位置的103.5Ma的革吉闪长玢岩,暗示120.4~103.5Ma时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北向俯冲板片仍处于持续折返阶段。由于其俯冲角度较小以及岩浆源区低氧逸度等因素导致其无法成矿。因此建议在多龙矿集区和改则县中间位置寻找可能的与俯冲背景有关的成矿靶区,但是否见矿还应考虑构造、围岩、后期保存等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48.
针对时域、空间、专题、分辨率等多种语义相互关联所导致的遥感信息处理服务组合的准确性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语义匹配的遥感信息处理服务组合方法,包括多层次的遥感信息处理服务语义匹配和渐进精化的服务组合,即时构建与用户需求相关的服务关系与或图,将后续服务选择范围限定在需求相关服务的范围之内,在关系与或图中进行启发式搜索,并选择语义匹配度最高的子图作为服务组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49.
方向  宋扬  唐菊兴  王嘉星  李海峰 《地质学报》2020,94(11):3376-3390
造山型金矿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找矿潜力,也是西藏班公湖 怒江铜多金属资源基地的主攻矿床类型之一。班公湖 怒江成矿带是近十年来识别和建立的我国最重要的斑岩 浅成低温热液 矽卡岩型铜金成矿带。商旭金矿位于班公湖 怒江缝合带中段,是该成矿带上首例造山型金矿床。矿体产于中 下侏罗统木嘎岗日群沉积岩,由石英脉、碳酸盐+石英脉和蚀变岩构成,呈透镜状、块状、条带状、鞍状、浸染状、角砾状等产出,受北西西向的区域断裂构造控制。热液蚀变发育碳酸盐化、白云母化、绿泥石化和硫化物蚀变等。矿物学研究和含矿脉体特征表明,早期热液活动发育于挤压应力环境,后期挤压应力逐渐消失,对应了变形晚期的构造环境。含金石英流体包裹体的Rb- Sr同位素测试获取的等时线年龄为135. 6±2. 7Ma,87Sr/86 Sr平均初始比值为0. 713,预示成矿作用发生于早白垩世,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地壳。综合研究认为,商旭金矿形成于早白垩世初班公湖 怒江缝合带中段的闭合期,地块间挤压应力致使木嘎岗日群发生构造变形,在挤压变形晚期构造环境发生转换的过程,围岩中应力释放促成了区域的金矿化。对比研究显示,商旭金矿化与世界大型、超大型造山型金矿在矿床地质、热液蚀变特征、成矿流体性质、成矿构造环境、动力学背景等方面具有相似性,进一步表明班 怒带具备寻找造山型金矿的潜力。  相似文献   
50.
SD(最佳结构曲线断面积分储量计算和储量审定计算)法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是在对传统法和样条函数法改进并与距离幂次反比法等方法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方法,在储量估算领域内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多金属矿多种元素共生的情况使资源量的计算变得复杂。对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使用SD法和平行断面法进行资源量估算,结果对比证明SD方法能较好地适用于多金属矿的资源量计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