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4篇
  免费   598篇
  国内免费   798篇
测绘学   349篇
大气科学   521篇
地球物理   476篇
地质学   1920篇
海洋学   377篇
天文学   25篇
综合类   255篇
自然地理   237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123篇
  2022年   141篇
  2021年   142篇
  2020年   106篇
  2019年   166篇
  2018年   136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89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176篇
  2013年   129篇
  2012年   155篇
  2011年   132篇
  2010年   166篇
  2009年   159篇
  2008年   172篇
  2007年   189篇
  2006年   185篇
  2005年   152篇
  2004年   146篇
  2003年   138篇
  2002年   110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83篇
  1998年   69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70篇
  1991年   51篇
  1990年   60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30篇
  1983年   22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6篇
  1978年   8篇
  1964年   8篇
  1959年   5篇
  1957年   5篇
  195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基于SVG的地图符号描述模型研究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结合地图符号的结构特征和SVG的表达方法,提出了基于SVG结构化的地图符号描述模型。利用该模型设计了通用地图符号,并在CartoSymbol地图符号设计系统和网页中进行了实现,能解决地图符号的共享问题。  相似文献   
992.
为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对气象信息的需求,焦作市气象局把121改造作为“一把手”工程,并先后组织考察组赴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等地调研学习。通过调研,发现了焦作121存在的问题:服务人员分散,专家热线线路少,信箱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磁条声音不优美,时长设置不科学;另外,在121的宣传上,形式、口号单一,缺乏针对性,达不到以点带面、让别人替自己宣传的效果,致使拨打率长期低迷。  相似文献   
993.
库车-天山盆山系统新近纪变形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库车-天山盆山系统的新近纪变形表现为盆山边界与盆地内部应力状态的不一致和基底与盖层变形样式的不一致. 对脆性断层产状要素的观测和应力状态恢复表明, 天山南缘带及盆山边界的脆性断层主要反映了NW或NNW向的伸展活动, 而盆地内的脆性断层却记录了NW-SE向的挤压应力状态. 对露头和地震剖面的研究以及理论计算结果表明, 盆山边界的变形以基底块断为特征, 边界正断层和边界上冲断层间的相互运动造成了盆山边界的阶梯式抬升, 并引发了盆地中盖层的重力构造, 先后形成了以三叠系黄山街组页岩和新生界下部膏盐层为滑脱层的断层滑脱褶皱.  相似文献   
994.
克拉2气田储层应力敏感性及对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克拉2气田是目前我国探明的最大整装干气气藏, 是西气东输的主力气田, 地层压力高(74.35 MPa)、压力系数高(2.022)、产能测试和评价的难度大. 为正确评价在开采过程中储层岩石随着地层压力的下降而发生的弹塑性形变, 开展了异常高压气田储层应力敏感性实验等研究, 通过对研究区5口井共329个岩心样品的岩石力学性质及在不同的温压条件下的孔隙度、渗透率的测试, 分析了储层岩石物性随压力的变化规律, 总结出适用的检验关系式; 在此基础上结合全气田产能方程作出了考虑应力敏感性后的平均产能曲线. 所获得的认识和关系为确定该气田气井产能、制定气田开发规划奠定了基础, 也为类似气田的开发基础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995.
通过札达盆地河湖相地层的野外实测剖面和地质调查,结合前人资料,根据沉积岩性、不整合面、所含化石、固结程度和岩相变化,初步将这套水平产出、原顶底及接触关系不明的新近纪上新世-第四纪早更新世河湖相地层,划分为1个群、3个组、2次构造运动(不整合)。从新到老为下更新统香孜组(QP^1x)和上新统古格群(N2gg),其中后者又细分为上新统札达组(N3^2z)和上新统托林组(N2^1t)。河湖相沉积中香孜组与札达组、札达组与托林组之间2个不整合面的发现和象泉运动与古格运动2次构造运动的确定,为研究青藏高原隆升过程、该区新近纪以来湖泊与河流演化、气候变化、古地理变迁和环境演化,以及新近系、第四系地层划分等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996.
西藏纳木错湖相沉积的U系和^11C测年结果表明,湖泊沿岸的6级湖岸阶地及拔湖约48~139.2m的高位湖相沉积形成于约120ka BP以来的晚第四纪。本文根据该套湖相层的发育和其中的孢粉组合特征对纳木错地区约120ka BP以来的湖面变化与古植被、古气候变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纳木错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经历了频繁的湖面波动、气候的冷暖与干湿变化以及森林—草原与草原植被的交替演化。其总体特征是:约115.9ka BP时,纳木错湖面最高。在116~78ka BP期间,该区气候温和凉爽或温和偏湿,植被以疏林草原与森林草原或森林的交替出现为特征,湖面经历了较大幅度的波动,但基本保持在拔湖140~88m之间。在78~53ka BP期间,该区气候干冷,植被以疏林草原为主,湖面大幅度下降,并在拔湖约36~48m之间波动。约53~32ka BP期间,气候转为温暖偏湿或温暖湿润,湖面波动于拔湖约15~28m之间,波动较为频繁。与阶地的发育相对应,该时期内包含了3次明显的暖期和湖面波动过程,区域植被主要以松、蒿、桦为主,为含一定量的冷杉的森林。其中36ka BP左右气候最温暖湿润,区域内可能出现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约32~12ka BP期间,该区气候最为干冷,古植被以草原和疏林草原为主,湖面再次发生较大幅度的下降,最低可至拔湖约8m处,但通常维持在拔湖约12~17m之间。约11.8~4.2ka BP期间,气候整体较为暖湿,其中在约8.4~4.2ka BP期间气候最温暖湿润,该区可能发育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湖面波动于拔湖2~9m之间,整体波动幅度较小,但波动最为频繁。区域气候对比发现,纳木错地区的冷、暖气候变化过程与整个青藏高原乃至北半球的气候变化基本是一致的,特别是阶地下切所反映的湖面退缩过程与北大西洋的Henrich冷事件之间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97.
根据云南洱海湖泊沉积岩芯多环境指标的高分辨分析, 在精确定年基础上, 建立了全新世以来洱海流域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序列. 研究表明, 云南洱海地区约12950~8399 cal. a BP气候由冷湿转为暖湿, 转换时间发生在约10329 cal. a BP. 洱海湖面从约10329 cal. a BP开始扩张主要是由于全新世早期西南季风增强、降雨增多所致. 全新世中期流域气候暖湿, 最温暖期出现在约8399~6371 cal. a BP, 但由于全新世中期湖泊所在盆地内有效湿度降低, 湖面出现下降趋势. 洱海流域人类活动始于约6371 cal. a BP, 初始的人类活动方式主要以砍伐森林为主, 至大约2139 cal. a BP, 由于外来移民大量迁入该地区, 耕作农业得到广泛发展, 随后采矿业(主要为煤矿)也逐步开始.  相似文献   
998.
Landsat 7图像快速几何校正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andsat 7采用双向扫描的方式,由于扫描非线性及卫星姿态和轨道的波动,使得建立卫星视线的计算量增大。引入一种求视线的快速方法,将图像上的扭曲分解为标称扫描镜及卫星运动引起的和7个偏离标称运动的微扰量引起的两个部分,详细分析了各个微扰量造成的影响,建立了一个新的视线求解方程。最后用实际的数据验证了方法的速度和精度。  相似文献   
999.
商剧高速公路商丘段于2004年2月份开工,本人在本工程中担任测量监理工程师,负责道路和结构工程的高程及平面位置的测量放线复核工作。在工作实践中,在规范和监理程序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法,为保证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奠定了基础。现将具体情况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000.
塔里木盆地中部隐伏的晋宁期花岗闪长岩和闪长岩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塔里木盆地井深7200 m的塔参1井是目前我国陆上最深的探井. 该井底部(井深7169~7200 m)在寒武系之下钻遇浅紫灰色中粒花岗闪长岩, 其中有灰黑色细晶闪长岩捕虏体, 均为晋宁期岩浆活动产物. 两者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稀土元素配分型式相似, 均属钙碱系列, I型花岗岩类. 闪长岩标志约1200 Ma因消减作用有岩浆弧发育; 花岗闪长岩形成于890~932 MaBP, 是消减作用延续了300 Ma, 还是约900 Ma之前发生的碰撞造山事件中原弧闪长岩的活化, 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