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29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206篇
地质学   49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71.
川滇地区水平向强地震动衰减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近几年在川滇地区破坏性地震及汶川地震强余震中获得的951条加速度记录,通过选取合适的衰减关系形式和距离参数,经统计获得了川滇地区水平向峰值加速度与35个周期点对应的加速度反应谱(阻尼比0.05)衰减关系.统计结果显示,震级越大,地震动随距离的衰减越慢;加速度反应谱的短周期部分随距离的衰减明显快于长周期部分;中强地震在近场也会产生较大的峰值加速度和较高的短周期加速度反应谱.由于统计资料的非完整性,本文统计结果尚不宜直接应用于相关工程场地的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中.但本文结果与目前由转换方法得到的我国西部地震动参数衰减规律的较大差异提示:进一步深入研究我国地震动参数衰减规律应是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272.
2011年对河北省首都圈部分测震台站设备进行升级改造,测震专业设备换成EDAS-24GN数据采集器与BBVS系列地震计的组合,针对专业设备在升级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常见故障进行分析,找出故障发生原因,给出相应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73.
目的:提高山庄-悦乐地区长6油藏油气勘探程度。方法:研究中以沉积特征为基础,以储层研究为重点,以油藏控制因素为最终目的,由点至面,采取钻井资料、测井资料及分析测试资料相综合的办法,对山庄-悦乐地区长6油藏主控因素进行研究。结果:研究表明长6物源来自东北,主要含油层系长63属于三角洲前缘滑塌再搬运而形成的浊积砂体的叠置。砂体厚度大,延伸较远,且近邻长7湖相生油岩,是油气有利的储集场所。结论:主力油层长63在平面上分布不仅受砂体展布的控制,同时也受成岩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74.
地球物理反演浅地表土层波速剖面通常基于初始速度结构模型,为避免对地勘资料产生较多依赖,充分利用地震和背景噪声等被动源观测记录,快速简便地构建出土层反演的初始模型,本文基于场地土层的频散曲线和水平与竖向谱比提出了一种改进半波长法。该方法首先通过水平与竖向谱比确定场地土层的卓越频率,获取场地覆盖层厚度,确定反演所需的频带范围;其次,利用瑞雷波相速度对剪切波速的偏导数随土层深度的变化规律反演出场地的初始速度结构,并结合工程场地勘探中的半波长法,对常见的三类典型土层模型和日本Kushiro场地实测模型进行了实例分析;最后,将反演得到的速度结构与理论或实测速度结构进行误差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半波长法获得的初始速度结构相对于理论或实测速度结构的最大误差不超过35%,可为利用地球物理方法反演工程场地波速剖面构造一个较小的搜索模型空间,进而提高反演计算的速度和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75.
局部场地条件是决定场地地震动强度和频谱的重要因素,基于强震动和脉动记录的统计分析,获取表征场地条件影响的特征参数已成为确定工程场地设计地震动的较经济和实用方法,特别是对于大范围或难以开展现场勘测的工程场地.利用日本KiK-net台网强震动记录计算分析了台站场地地震动水平/竖向谱比(HVSR)与地表/基底谱比(SBSR)...  相似文献   
276.
基于强震动台阵记录的震源破裂长度实时估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辰  李小军  景冰冰 《地震学报》2018,40(3):387-398
本文提出一种通过小孔径台阵波束形成技术快速估测震源破裂长度的方法,同时提出了调整各台站相位的方法,即在每个台站的延时无法确定的情况下,近似地得到每个台站之间相位差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自贡强震动观测台阵在汶川地震中得到的主震地震动记录进行了破裂长度的离线快速估测。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时效性较好,在地震动加速度峰值到来前约10 s时,便得到了断层破裂长度(约120 km)和相应破裂走向的估测结果,虽然此时的估测结果与最终估测结果(约230 km)有较大的偏差,但从实现快速地震预警的角度来看,还是有较好的实际意义。通过与前人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该方法低估了东北方向的破裂长度,于是探讨了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可能的解决方案。最后对这种算法的计算速度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并行计算该方法能够满足实时断层破裂长度估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277.
桥梁结构的振动特性受场地条件及土—结相互作用影响显著,为提高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减少因结构破坏而产生的经济损失,进一步开展考虑场地土体非线性以及土—结相互作用对桥梁结构地震反应影响的研究工作十分必要。本文以一典型桥梁结构为例,着重介绍了美国太平洋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基于性能的桥梁有限元模拟平台BridgePBEE应用中所涉及的地震动选取、桥梁结构建模、土体本构选择以及基于构件的桩—土—桥梁结构体系损伤评估方法,为研究震后桥梁结构经济损失分析方法提供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278.
震害资料显示,场地条件对地震动特性以及工程结构破坏程度影响显著。为减少因场地效应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在进行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时,需最大限度地减小因场地土层模型参数的不确定性引起的地震动评估偏差,为工程结构地震反应分析选取并生成适当的地震动输入。随着强震动观测技术的逐渐发展,大量可靠的钻井台阵记录为地震过程中场地观测点的动力反应提供了直接数据。以美国加州地区La Cienega钻井台阵强震动观测数据为基础,利用互相关函数,对不同强度地震作用下场地土层的平均剪切波速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以Cyclic 1D为模拟平台,建立一维自由场地地震反应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结果表明:通过钻井台阵地震动观测数据识别,得到场地平均剪切波速,能够反映该场地的动力特性,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和台阵地震动记录基本吻合,可为数值模型参数选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79.
Housner谱烈度及修正谱烈度作为基于加速度记录时程直接得到的地震动强度参数,与建筑结构破坏及地震宏观烈度存在较高的相关性,是可靠的地震仪器烈度物理参数指标。然而,相对于地面加速度峰值、地面速度峰值等地震动峰值参数,三分量加速度记录对应的谱烈度计算过程较为复杂,耗时相对较长,影响了利用谱烈度确定地震仪器烈度的时效性。基于对强震动加速度记录的统计分析,本文提出了谱烈度的快速近似算法,仅计算4个方向上的谱烈度值,采用其中3点作圆即可获得水平面内谱烈度迹线的近似最大值,使计算速度提高了45倍,且保持了谱烈度作为地震仪器烈度物理指标的精度。利用在汶川MS 8.0地震等386次MS > 3.0地震中获取的2701组强震动加速度记录,经可靠性检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Housner谱烈度快速近似算法的计算误差在±4.5%以内,可以同时满足地震仪器烈度速报的可靠性和时效性需求。  相似文献   
280.
利用中国台湾省内222个强震动台站以及Palert地震预警系统520个台站所观测的三分量加速度记录,研究此次花莲M_W6.4地震近场强地震动空间分布和衰减特征,将观测结果与美国NGA-West2地震动经验预测模型进行对比,揭示此次台湾花莲地震近场地震动的长周期特点,基于回归残差分析研究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峰值速度(PGV)和不同周期地震动的空间分布差异,定量考察近场地震动的方向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整体上此次地震的近场PGV观测值和周期1.0s以上的长周期加速度谱值与美国NGA-West2地震动预测模型结果接近,PGA观测值和周期小于1.0s的加速度反应谱略低于预测模型结果.从空间分布来看,周期1.0s以上的长周期地震动在断层的不同方位有系统性差异,在破裂传播前方(震中西南方位),周期大于1.0s时的反应谱明显高于美国NGA-West2地震动经验预测模型,在破裂传播后方(震中东北方位),周期大于1.0s时的反应谱低于经验预测模型,表明此次地震近场地震动具有显著的方向性效应.(2)破裂传播的方向性效应主要影响周期超过1.0s的长周期,而对PGA以及周期小于1.0s的短周期地震动影响较弱.在破裂传播前方,周期1.0~10.0s的加速度反应谱值被增强到整体观测平均水平的1.16~1.52倍;在破裂传播后方,周期1.0~10.0s的加速度反应谱值被减弱到整体观测平均水平的0.36~0.70倍.(3)此次地震破裂方向性效应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窄带效应,破裂方向性的影响(包括破裂传播前方的增强作用和破裂传播后方的减弱作用)在周期T=3.0s时达到最大,在该周期破裂传播前方的增强系数为1.52,破裂传播后方的减弱系数为0.36.从周期T=3.0s到10.0s,破裂方向性效应的影响随周期增大总体上呈减弱趋势,这与2016年日本熊本M_W7.0地震破裂方向性效应的影响特点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