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1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58篇
海洋学   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研究目的】草莓状黄铁矿广泛存在于现代沉积物和沉积岩中,其成因机制总体上分为有机成因和无机成因两种,尽管两种机制均有理论与实验的支撑,但尚未建立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形成机制。【研究方法】本文对目前草莓状黄铁矿的形成机理、氧化还原环境的应用及后期环境变化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综合研究。【研究结果】不同氧化-还原环境下形成的草莓状黄铁矿在粒径、形态以及硫同位素之间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可做为反演古氧化-还原环境的指标。草莓状黄铁矿的微晶尽管与粒径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但是两者在形态演化序列、生长模式、聚集因素等方面与古氧化-还原环境的关系尚不清楚。仅凭草莓状黄铁矿粒径与铬还原法测定的硫同位素反演古氧化-还原环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其他指标综合判定,尚需进一步开展草莓状黄铁矿原位硫同位素值与粒径对古氧化-还原环境反演的研究。后期氧化可使草莓状黄铁矿表面化学成分发生变化,但粒径分布依然具有古氧化-还原环境的指示意义。【结论】草莓状黄铁矿的实验模拟、理论体系和多学科交叉的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2.
珍珠岩矿的化学成分对其膨胀特性有重要影响,是珍珠岩矿的重要质量指标,目前大多采用容量法、重量法、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等传统方法对各化学成分进行测定,操作复杂,而且不能满足主量元素同时测定的要求。本文采用熔融法制样,建立了X射线荧光光谱同时测定珍珠岩矿中主量元素(Si、Al、Fe、Ca、Mg、Ti、K、Na)的分析方法。样品制备试验结果表明,试样与四硼酸锂-偏硼酸锂(质量比67∶33)混合熔剂稀释比为1∶10,熔融温度为1050℃时,样品熔融完全,制备的熔片满足分析方法的要求,且克服了珍珠岩矿高温熔矿时由于膨胀不均匀而导致硅元素测量结果偏低的问题。通过仪器测量条件的优化,以国家标准物质和自制校准样品拟合校准曲线,并进行基体效应校正,实际矿区样品测量结果与化学分析法的测定值基本吻合。方法检出限小于0.05%,精密度(RSD,n=12)小于1.5%。本方法与经典分析方法相比,简便高效、绿色环保、精密度高、准确度好,一次熔矿能够同时测定珍珠岩矿中全部主量元素,满足了珍珠岩矿快速分析测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3.
94.
针对地面三维激光雷达扫描容易受到测量噪声的影响、获取的点云易受系统和随机误差的影响这一问题,该文基于激光雷达作用距离方程,建立目标表面的入射角、距离和反射率等目标相关因素对点云几何精度的影响模型。将平面拟合精度作为点云几何精度评价指标,利用Faro Focus 3D地面三维激光雷达对6种材质的平面在不同距离、不同入射角的条件下进行扫描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加入反射率影响模型后,垂直方向改正中误差的幅值减小,反射率影响模型有效。  相似文献   
95.
为开展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地壳稳定性评价,避免潜在的地质灾害对跨海通道工程安全性产生不利影响,利用侧扫声纳、单道地震、多波束等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对琼州海峡海底展开了地形地貌调查,获得了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工程区海域活动断层分布、西线规划区地形地貌及地质条件等基础地质资料。工程地质评价认为西线线路断裂、地震、火山活动性弱,海底水深小、地形较为平坦、地貌简单,上新世望楼港组低液限粘土及上新世浅海相砂层作为基础持力层,岩土工程力学性质尚可,利于开展跨海通道桥梁方案施工。规划线路穿越1处侵蚀沟槽,影响长度约5 km,地形高差达60 m,且线路东临1处海釜,分布有陡坎,且部分地段分布有滑塌堆积。建议西线线路北段局部西移约1.5 km,同时关注西口潮流侵蚀沟槽、规划区南部淤泥质软土、古河道砂性土沉积、海峡谷底活动沙坡等不良地质作用影响。   相似文献   
96.
天涯海角风景名胜区位于海南省三亚市西郊20km的马岭山下,景区沿弧形海湾展布,长约4km,景区东部较宽约500m,西郊较窄约100m. 景观包括四大类:第一类最突出的是早白垩世燕山期花岗岩球状风化后的巨石,大小不等,最大的直径有10m多(见图1),小的直径1m左右,高度悬殊,最高的10m,低的1~2m,为数近千块,呈不均匀自西向东沿岸边的沙滩断续分布.  相似文献   
97.
冒雪巡矿     
不久前,商丘市睢阳区临河店乡高井王村党支部书记王春昌带着10多个村民代表,把一面写着“一心为民,心系百姓”的锦旗送到了临河店国土资源所,感谢国土所帮村里修好了道路。  相似文献   
98.
自旋回波作为测量T2时间的重要脉冲序列,由该脉冲系列交变磁场激发而获得的核磁共振信号不受磁场不均匀性的影响,这对于以地磁场作为稳定磁场的SNMR方法来说,可以减小地磁场不均匀对NMR信号的影响,得到真实、可信的T2值,提高信噪比。将自旋回波信号应用到地面核磁共振找水方法中求取T2分布,在国内尚属首例,本文借鉴核磁共振测井中的多指数反演方法,采用奇异值分解算法编程,反演得到T2分布,并与SNMR反演软件的结果T2*对比。结果证明,用SE信号提取T2时间,可以减少地磁场不均匀对NMR信号的影响,更真实地反映T2分布,提高信噪比。   相似文献   
99.
正冻土中冰透镜体形成力学判据的分析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冻结缘是正冻土中从未冻区向冻结区过渡、并且非常薄的冰水共存带. 由于冻结缘在正冻土中位置的特殊性和其对冻胀的重要性, 从其概念的提出并在试验中得到证实后, 基于冻结缘的第二冻胀理论得到了快速发展. 通过分析近些年冻结缘的研究现状及冻结缘内冰-水压力关系基本可以发现, 由于受到现有观测和测试技术的限制, 描述冻结缘的很多参数大多来自于经验. 土体在冻结过程中, 在温度梯度小的情况下, 可以形成不连续的多层分凝冰. 只有了解冻结缘的特性才能更深刻了解分凝冻胀. 但关于分凝冰的形成判据却有很多种, 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热物理方面作为判据; 另一类是以力学方面作为判据. 通过对分凝冰形成的各种判据的综合分析和比较, 发现用冰压力和未冻水膜压力判断分凝冰形成是比较合理的, 而用孔隙压力则因为水压力概念的不清而显得模糊. 这些分析将为冻土冻胀理论的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0.
铜厂沟斑岩型钼铜矿床位于云南中甸地区斑岩成矿带的南端,形成于燕山晚期陆-陆碰撞至造山后伸展构造的转换阶段。文章通过对铜厂沟钼铜矿床蚀变分带特征和脉体穿切关系的详细研究,系统厘定了矿床蚀变类型及空间分布规律,查明了蚀变和脉体系统与矿化的关系。根据矿物组合、蚀变类型等因素,将分为A脉、B脉和D脉3大类,共16种不同的脉体类型。其中,A脉和B脉与成矿关系密切,对钼铜资源量贡献最大。早期的A脉,主要以钾长石化为主,矿化较弱;晚期形成的A脉多发育有黑云母化且与钾长石化蚀变叠加,矿化增强,以石英+黄铁矿+辉钼矿+黄铜矿±钾长石脉为主;B脉主要贡献于辉钼矿矿体的形成,是区内矿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且叠加于钾硅酸盐化,形成于钾硅酸盐化向石英-绢云母化的转变阶段;D脉中铜钼矿化明显减弱,属于矿化体外围的脉体,对矿体影响较小。因此,铜厂沟钼铜矿床蚀变分带规律在空间上表现为钾硅酸盐化(石英-钾长石-黑云母化)发育于斑岩体核部,向外依次是石英-绢云母化(石英-绢云母±黄铁矿化),和青磐岩化(绿泥石-绿帘石-碳酸盐岩化),对应的矿化组合分别为辉钼矿-白钨矿-黄铁矿、辉钼矿-黄铜矿-黄铁矿±白钨矿,以及外带的黄铜矿-黄铁矿-辉钼矿,显示出成矿元素由高温向低温变化的规律。铜厂沟斑岩型钼铜矿床的形成与区内燕山晚期伸展作用相伴的大规模构造-岩浆事件相关,源自深部的含矿热液在花岗质斑岩体内形成了脉状、网脉状的辉钼矿化,同时沿断裂带运移并扩散,于碳酸盐岩的接触带部位形成了矽卡岩型的铜钼矿化。因此,有利的构造环境、强烈的蚀变作用、多样的脉体类型导致铜厂沟大型斑岩型钼铜矿床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