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69篇
测绘学   36篇
大气科学   43篇
地球物理   37篇
地质学   138篇
海洋学   6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华北陆块南缘的崤山地区,呈北东向分布着龙卧沟、后河、白石崖等燕山期花岗岩体,岩石类型以二长花岗斑岩为主.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崤山地区燕山期花岗岩类总体成分呈酸性,岩石主要属于高钾-钾玄质系列;它们具有相似的微量元素(含稀土元素)组成模式,LREE、HREE分馏明显,(La/Yb)N=9.52 ~41.21,平均26.16,Eu异常不明显(δEu =0.82~1.35),大部分岩体呈现出微弱的负Eu异常,少部分样品显示出微弱的正异常;富集Rb、Ba、Th、K、Pb、Hf和Y等元素,亏损Ta、Nb、Zr、P和Ti等元素,岩体高Sr(392.8×10-6~916.9×10-6,平均678.8×10-6),低Y (8.12×10-6~21.34×10-6,平均14.86×10-6)和Yb(0.503×10-6~1.756×10-6,平均1.26×10-6),暗示源区有石榴石残留.岩体的锶同位素初始比值Isr=0.70645 ~0.71022,平均0.70828,εNd(t)=-19.7~-3.4,平均-14.6,二阶段Nd模式年龄t2DM集中在1827 ~2372Ma,具有高放射成因铅同位素组成特征,初始铅同位素比值为:206pb/204pb=17.228 ~ 18.720,平均17.905;207pb/204Pb=15.444 ~ 15.656,平均15.544,208pb/204Pb =37.519 ~38.707,平均38.187.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崤山地区燕山期花岗岩类是华北陆块南缘加厚地壳底部熔融的产物,源岩以南秦岭结晶基底为主,同时有华北陆块的太华群、熊耳群及幔源物质的混入.岩体是扬子板块携秦岭微板块俯冲到华北板块之下,随着区域构造体制由挤压向伸展转换,岩石圈巨量减薄、软流圈上涌底侵上覆岩石圈,加热加厚地壳熔融形成,表明南秦岭板块的结晶基底在拆离式俯冲的作用下向北已楔入崤山地区结晶基底之下,而崤山北麓可能是其在东秦岭的北界.  相似文献   
122.
在磁法数据的三维反演中,异常解释的磁异常化极法在实际运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化极后是否可以提高磁异常的准确性还有待研究。运用对化极后的磁异常数据进行三维反演的方法,对局部磁异常进行磁法反演;反演的结果与未进行化极的磁异常数据的三维反演结果进行对比,表明化极后的反演结果更接近异常体模型;同时运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建立3D地球物理模型。  相似文献   
123.
北大西洋地区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热点区域。对IODP(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北大西洋306航次U1313站位深海沉积物陆源组分的粒度分析发现,陆源组分主要由黏土(粒径小于4μm)和极细粉沙(4~8μm)两个粒级构成,以黏土为主,分选性较差。通过与钙质超微化石、有孔虫等生物化石资料和同位素测年等技术相结合,重建了古气候的变化情况:(1)2.415~1.897 Ma BP,气候呈周期性波动;(2)1.897~1.640 Ma BP,气候变化相对平缓;(3)1.640~1.471 Ma BP,气候波动剧烈且频繁。粒度指标所反映的几次粗颗粒增多事件与早更新世期间数次气候变冷事件的发生时间一致。1.6 Ma BP前后粒度参数的突然变化,可能与地球轨道参数的改变有关,进一步证实地球轨道参数作为气候系统外部驱动力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4.
“泥科学与应用技术”的提出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伟  闵凡路  吕一彦  王升位  孙政  张春雷  李磊 《岩土力学》2013,34(11):3041-305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淤泥、污泥为代表的各种泥状物产量巨大,接近于城市垃圾的数量。而各种泥的性状及污染物种类非常复杂、多样,经济、安全地进行各种泥的处理和利用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各种泥状物虽然种类不同、成分各异,但具有很多共同的物理、化学性质。在处理方面也具有以脱水为主的减量化、以污染物稳定为主的无害化、以改变性质后进行利用为主的资源化的途径上的一致性。此外,泥所具有的一些特殊性质也能够被利用来解决一些特殊的问题。长期以来,各种泥的科学研究和处理技术分布在各行各业,使用的概念、指标不能统一,技术和方法隔离发展,影响了对于泥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建立“泥科学与应用技术”的学科方向,对于泥的主要种类和问题,处理泥中所遇到的热点问题以及几个典型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为解决泥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25.
干湿循环条件下固化污泥的物理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李磊  朱伟  林城  大木宜章 《岩土力学》2009,30(10):3001-3004
针对采用水泥和膨润土为固化材料处理的污水厂污泥为研究对象,采用干湿循环试验测量了在水分强烈变化下固化体的质量、体积、含水率及强度等参数的变化情况,进而评价固化污泥的干湿耐久性。结果表明,水泥的掺入是提高固化体干湿耐久性的主要因素,但要达到一定的掺入量才能发挥作用。膨润土对固化体的干湿耐久性影响呈现两面性,适当地掺入膨润土有利于干湿耐久性的形成,而过多地掺入膨润土反而不利于干湿耐久性的形成。在水泥掺入质量比小于或等于0.4时,干湿循环后固化体相对控制样强度明显提高,但体积显著减小,而水泥掺入质量比大于0.4时,干湿循环后固化体相对控制样强度有所下降而体积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126.
针对珠江流域,分析了在全球气候模式(BCC_CSM1.1)驱动下,区域气候模式RegCM4进行的中国区域气候变化模拟中,珠江流域在RCP4.5和RCP8.5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未来2010—2099年的气候变化。结果表明,RegCM4对珠江流域气候特征具有很强的模拟能力。未来RCPS情景下珠江流域气温将持续增大。与参照时段(1980—1999年)相比,RCP4.5和RCP8.5情景下的年平均温度在2020s分别增加0.7 ℃和0.8 ℃,2050s分别增加1.0 ℃和1.6 ℃,2080s分别增加1.6 ℃和2.9 ℃。而未来年降水并未表现出显著的变化趋势,但不同情景、不同地区预估的降水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RCP4.5情景下,流域降水2020s将减少4.3%,2050s和2080s将分别增加0.7%和0.1%;RCP8.5情景下,未来不同时段流域降水均呈减少趋势,2020s、2050s和2080s分别减少1.7%、2.9%和0.2%,表明降水预估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两种排放情景下未来降水在东南沿海增加、西北部减少,变化率为±8%。此外,两种排放情景下未来珠江流域的日平均温度统计特征发生改变,揭示未来高温事件可能增加,同时,大雨级别以上的降水发生频率增加,可能导致洪涝事件增加。   相似文献   
127.
刘传友  狄晓磊  李磊  孙威 《地下水》2019,(1):106-111
近些年来,随着国内外在火山岩油气藏勘探开发方面的不断突破,火山岩这一特殊油气储层也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火山岩储集层的发育受岩浆性质、喷发活动等的影响,岩性、岩相类型多变,加之后期经历了多期的构造作用和成岩作用致使火山岩储集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变得十分复杂。本文在综述火山岩储集层岩性、岩相研究现状和总结前人分类的基础上,将火山岩的储集空间总结为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和裂缝三个大类,以及原生气孔,残余气孔,砾间孔,晶间晶内孔,斑晶溶蚀孔,脱玻化孔,杏仁体溶蚀孔,基质溶蚀孔,角砾间溶孔,隐爆裂缝,冷凝收缩缝,构造裂缝,风化裂缝,溶蚀缝14个小类。并且讨论了火山岩储集空间与岩性及岩相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8.
无界小镇     
<正>快速的城市化导致用地紧张、资源匮乏,随之而来的是人与人疏离陌生、人与自然割裂、人对科技的过分依赖,这让设计团队思考如何打造特色社区理想模式的“好房子”:“好房子”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居所,而是一个可以集精致空间规划、和谐生态环境、丰富社区活动及便利生活配套于一体的理想居所。  相似文献   
129.
李磊  蒋明镜  张伏光 《岩土力学》2018,39(3):1082-1090
深部岩石在工程中具有高应力、大变形等典型特点,因此,高围压下考虑岩石残余强度的三轴试验对于分析深部岩石力学特性具有重要意义。离散单元法是分析岩石力学特性的重要数值方法,但是长期以来采用离散单元法定量模拟岩石的三轴试验一直存在诸多挑战,即数值模拟与室内试验得到的应力-应变全过程曲线难以定量匹配。采用改进的三维胶结抗弯-扭模型对深部砂岩考虑残余强度时的三轴试验进行了定量模拟,实现了数值模拟与室内试验应力-应变全过程曲线的定量匹配,获得了岩石较大的峰值/残余内摩擦角及非线性强度包线,克服了经典BPM模型存在的3个突出问题。通过参数分析,研究了峰值/残余内摩擦角及黏聚力与离散元微观参数之间的关系,同时这些大量的算例也证明了该模型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可以满足模拟三维室内常规试验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0.
鄂尔多斯盆地店头地区铀矿化的形成和分布与古层间氧化带关系密切。文章通过宏观-微观岩石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对店头地区古层间氧化带进行了识别和划分,总结了古层间氧化带的空间展布特征,分析了古层间氧化带的形成过程及不同成矿阶段铀的迁移、富集沉淀规律,进而探讨了铀成矿模式及找矿方向。研究表明,研究区古层间氧化带自南东向北西发育,依次可划分为氧化带、氧化还原过渡带、还原带;平面上,铀矿化主要位于氧化还原过渡带内;垂向上,铀矿化产于灰绿色与灰色砂岩过渡界面。结合含矿层构造-埋藏演化,建立了研究区砂岩型铀矿多阶段成矿模式,认为后续铀矿勘查应重点聚焦主河道与氧化还原过渡带,尤其是两者的叠合部位更有利于厚大矿体的产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