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10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21.
中酸性岩浆含矿性差异一直是矿床学的研究热点。滇西北衙超大型金多金属矿床(探明金资源量超过370t)内发育成矿二长花岗斑岩体和非成矿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体、煌斑岩体,是研究岩体含矿性差异、富碱岩浆结晶时物理化学条件及其成矿效应的良好选区。本文在详细的岩相学观察基础上,对成矿的二长花岗斑岩、未成矿的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和煌斑岩中黑云母和锆石开展矿物化学分析,厘定了北衙富碱岩浆的结晶条件。北衙成矿二长花岗斑岩体的锆石结晶温度(843℃)稍高于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体的锆石结晶温度(807℃),鉴于金在熔体中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表明在岩浆演化初期二长花岗斑岩体具有更高的金溶解度。同时,利用锆石微量元素组分估算的二长花岗斑岩体的lg(f_(O_2))(-10. 67)高于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体(-15. 00),表明二长花岗斑岩体具有更高的氧逸度。在岩浆演化过程中高氧逸度会抑制金以硫化物形式沉淀,从而增强了二长花岗斑岩体的成矿潜力。除此之外,二长花岗斑岩具有最低的黑云母结晶温度(二长花岗斑岩、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煌斑岩依次对应644℃、723℃、766℃)和最浅的侵位深度(1. 46~1. 74km、4. 03~5. 02km、2. 53~2. 72km)。高压条件下母岩浆中出溶的流体几乎没有能量形成裂隙,而且也很难发生对金属富集有重要影响的流体不混溶作用。二长花岗斑岩体侵位深度与矽卡岩中石榴石发育的含石盐子晶的三相包裹体的捕获深度(~2km)近似,进一步暗示二长花岗斑岩体侵位后发生流体沸腾作用。因此,岩浆氧逸度和侵位深度的差异可能是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体和煌斑岩体未成矿的原因。  相似文献   
22.
23.
植被对暴雨的拦蓄是调控全球变暖进程中频发的雨洪灾害的重要手段。为探究黄丘区大规模退耕后自然植被坡面对暴雨的拦蓄作用,针对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坊塌小流域2019—2022年全部发生的6场暴雨事件,使用土壤水分自动监测系统对1个灌丛和3个草本群落坡面10 m土层进行逐小时监测。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对草本群落最大补给深度可达200 cm,但对灌丛群落仅为100 cm;灌丛的拦蓄效果优于草本群落,草本群落的拦蓄效果随退耕年限增长而提高;自然灌草植被坡面对低雨量短历时暴雨的拦蓄率可达60.8%,而对高雨量长历时暴雨仅可拦蓄40.8%。因此,建议在黄丘区合理保护和布局灌-草生态系统,以提升植被-土壤对暴雨的容蓄减灾作用。  相似文献   
24.
利用激光雨滴谱仪资料、地面观测资料、合肥双偏振雷达资料和欧洲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2年1月26日发生在江淮之间一次短时强降雪天气过程中滴谱变化和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雨雪相态变化的成因,结果表明:(1)本次江淮之间突发的强降雪过程中,雨雪转换迅速,降水相态变化时间提前于地面温度变化,合肥地区温度变化明显强于周边地区。(2)此次短时强降雪发生在锋生强迫过程形成的高架雷暴中,强烈的上升运动、降水粒子的融化和蒸发引起温度负变化,导致降温过程自上而下产生,表现为地面温度下降落后于雨雪相态的变化。(3)降雪过程先后出现降雨、雨夹雪、纯雪3个阶段,雨(雪)滴谱的时间演变特征变化明显;转雪后降水粒子的下落末速度降低、粒径增大、滴谱明显变宽。(4)雷达观测显示此次降雪回波顶高度较高,超过6.5km,低空1km有强度超过50dBZ强反射率因子带并延伸到地面。反射率因子、相关系数(CC)和降水粒子产品(HCL)在降雪过程的发展中有明显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