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2篇
地质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4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中国地震灾害宏观人口脆弱性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灾害脆弱性不但是国家和地区中长期规划的基础,也是地震应急时的重要决策依据,因此地震灾害脆弱性评估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本文首先介绍了地震灾害人口脆弱性定义,指出了地震灾害人口脆弱性的影响因子和影响模式;然后通过分析传统地震灾害人口脆弱性的宏观和微观评价方法和模型,利用人口总量、儿童人口比例、老年人口比例、人口密度和人均GDP 5 个指标建立了地震灾害宏观人口脆弱性综合评价模型,并对全国各县市区的人口脆弱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中国地震灾害人口脆弱性区域差异明显,东部地区人口脆弱性明显高于西部;人口总量是脆弱性的主要因素,宏观人口脆弱性综合评估模型对地震灾害人口脆弱性的修正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22.
通过野外系统采样和室内分析,研究了湖南凤凰县茶田汞矿区耕层土壤及水稻中Hg的含量分布以及土壤-水稻系统中Hg的传输和分配。结果表明:由于地质成因和人为采选矿活动导致矿区土壤及作物中Hg大量富集,与对照区相比,矿区耕作土壤、稻根、稻秆、稻米中Hg平均含量分别增加了267.6倍、8.6倍、5.8倍和2.3倍。土壤中的有机-硫化态Hg同稻根、稻秆、稻米中Hg含量间均呈现显著正相关性,但整体而言,Hg由土壤→稻根以及稻根→稻米的富集/迁移系数较低,移动性弱。矿区稻米Hg平均含量为0.09±0.04μg/g,与国家粮食卫生标准(GB2762–2005)的限值(0.02μg/g)相比,超标达4.5倍。当地居民终生平均每天摄入的Hg量为0.75μg/(kg.d),超过WHO推荐的可耐受剂量[0.71μg/(kg.d)],面临较大的健康风险。对矿区中多种元素研究发现,稻米中Hg、Pb、Se共同富集,其复合污染机制的研究亟待开展。  相似文献   
23.
汞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汞是毒性极高的全球性环境污染物.即使在极低剂量下,汞对人类和野生动植物都有相当大的毒性,并导致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和人类健康风险,有关汞及其化合物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是目前国际上的热点之一.基于近三十年来的相关研究报道,作者阐述了生态环境中汞的分布特征及化学行为、汞的来源及循环、当前汞的暴露及人类健康风险等方面的最新研究动态.同时,指出生态环境中及环境界面间汞的活化、迁移、转化机制研究、人类活动与汞释放间的关系研究以及生态环境中汞的甲基化作用、生物放大作用等过程和交互作用研究等是今后汞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领域内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24.
150年来中国鼠疫的医学地理评估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根据 1 840年以来我国鼠疫病情资料,选择 9种反映鼠疫病情的适宜指标,通过对 52 2个病区县的原始数据的正态分布检验,确定了百分位的分级标准。利用 GIS技术,分县、省两级进行病情指标分级及病情空间分布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法确立了评价鼠疫病情的综合指标,并据此对全国进行了按省、区和县为单元的鼠疫病情区划。结果表明,我国鼠疫流行分为南、北两大区域,南方的广东、云南、福建、广西、海南等省区为中国历史上成片的鼠疫病情严重区,北方的吉林、内蒙古、陕西病情亦较严重,应密切注意这些地区的鼠疫变化状况。  相似文献   
25.
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为黄鼠鼠疫疫源地黄型地区,选择12个自然与人文指标,分析该地区环境变化的趋势和对鼠疫流行的影响。经聚类分析和矩阵运算,得出该地区环境-健康风险指数。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环境-健康类型区的风险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城市化的地区,或者植被覆盖增大的地区,环境-健康风险均较低,发生鼠疫流行的可能性小,;环境基本保持原自然状态的地区,环境-健康风险性较高,环境恶化的地区,环境-健康风险性最高,再次流行鼠疫的可能性大。这提示我们,改善生态环境,是降低鼠疫疫源地环境-健康风险,预防鼠疫流行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6.
应用医学地理与GIS方法建立中国鼠疫医学地理信息系统,分析病情分布时空结构及其与环境及社会经济因素的相关性,在确立对病情定量评估方法的基础上,建立病情动态监测与预报模型, 为有效防治疾病的发生、流行提供科学依据, 为建立以多种疾病为基础的中国环境--疾病信息系统做理论及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27.
山东省长清县长寿村的生态环境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研究对山东省长清县张夏镇长寿村的生态环境进行了考察,采集了内外环境生态系物质样品, 测定了生命元素含量, 并与非长寿村的样品进行了对比研究, 以阐明长寿村的生态环境特征。结果认为, 张夏镇长寿村的生态环境特征主要表现为饮水中含偏硅酸(H2SiO3) 较高, 环境生态系物质中含有较多的抗衰老元素硒(Se), 地下埋藏有丰富的富含生命元素并用来制作茶具的木鱼石。  相似文献   
28.
提高食物链硒通量防治大骨节病和克山病示范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本研究在黄土高原的陕西省彬县大骨节病和克山病重病区,进行小麦、蔬菜的叶面喷Se和主食加Se防治地方病的示范研究。结果显示,喷Se小麦含Se量达0.081μg/g,明显高于未喷Se的小麦(0.009μg/g);示范点膳食含Se达0.076μg/g,显著高于对照点(0.014μg/g);示范点人均日摄Se量由13.40μg/g提高到60.39μg/g;大骨节病X线阳性检出率由43.33%下降到6.45%,达到国家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29.
黄季夏  孙宇晗  王利  曹云锋  杨林生 《遥感学报》2020,24(11):1419-1432
全球变暖导致北极海冰的面积与厚度逐步减小,这一趋势为北极通航提供了可能,北极航道在北极地缘环境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日益提升。北极地区的重要海峡作为“冰上丝绸之路”运输的重要交通枢纽,其冰情变化在北极航道的开通中起到直接影响作用。本研究以北极地区东北航道和西北航道上14个重要海峡近35年的海冰密集度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布式滞后非线性模型,研究海冰表面气温对北极重要海峡海冰密集度变化的阈值和滞后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除白令海峡、尤戈尔斯基沙尔海峡和喀拉海峡以外,其他11个海峡气温对海冰密集度变化的影响都存在高温阈值,并且其阈值集中在-10℃附近;(2)高温对于海冰密集度变化的影响存在0—3月的滞后期,而低温的滞后期为0—4月;(3)14个海峡在非线性滞后模型中表现出不尽相同的滞后效应,存在空间异质性特征。滞后期内高温影响最为剧烈的是维利基茨基海峡,相对累积效应值为-3.34%(-5.6% — -1.1%);(4)整体上看,东北航道滞后有效期与西北航道相比较长,东北航道受温度影响的滞后效应值比西北航道的要大,且在高纬环境地区,高温对海冰密集度的相对变化的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30.
我国地方性砷中毒的地理流行病学规律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文报道我国地方性砷中毒病区的分布、类型和地理流行病学特征。研究了不同类型砷中毒病区砷从环境到人体的传输途径、通量和环境 -剂量效应。对环境剂量 -效应的研究表明 ,饮水型砷中毒病区的环境剂量效应因地质环境背景不同而异 ,提示不同环境地质背景下砷的赋存形态、价态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