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7篇
测绘学   24篇
大气科学   28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70篇
海洋学   17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11.
目前的降水产品依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采用多源降水数据融合可以更准确地估计降水量和空间分布情况。为实现无资料地区的数据融合,本文在不使用任何先验信息的前提下,通过整合站点插值、卫星遥感和再分析的降水产品,基于贝叶斯三角帽(Bayesian-Three Cornered Hat, BTCH)法,融合多源降水数据,探究不同输入数量的降水产品对于融合数据精度的影响以及每个降水产品对于融合数据精度的贡献率,并在黄河源区进行应用。结果表明:在月尺度上,融合数据性能优于原始降水产品;在日尺度上,融合数据性能明显高于卫星遥感和再分析降水产品,但低于基于站点的降水产品CHM_PRE;2套基于站点的降水产品CN05.1和CHM_PRE对于融合数据有最大的贡献率。在黄河源区的应用表明,该数据融合方法确实能够更准确地估计降水量,可应用于无实测降水资料地区,为数据融合分析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2.
冻融作用下草本植物根系加固土体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王恒星  杨林 《冰川冻土》2018,40(4):792-801
为了研究植物根系在冻融作用下对边坡土体的加固效应,取哈尔滨、东营、合肥等地公路常见的3种草本植物根系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植物根系与土体之间的界面摩擦效应,对不同植物根系在不同次数冻融作用后的根-土复合体进行了拉拔试验以及直剪试验。结果表明:结缕草根系与土体之间的摩擦效应最为显著,加筋效果最好;狗尾草的根系与土体之间的摩擦效应最差,但狗尾草根系抗冻性较好。根-土复合体模型的抗剪强度随冻融作用次数的增加发生变化,体现在黏聚力不断减小,后趋于稳定;内摩擦角先增大后减小,之后趋于稳定。所得结果可为植物护坡加固工程以及加筋土作用机理研究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13.
万丽  刘欢  杨林  朱永强 《岩石学报》2015,31(11):3455-3465
成矿元素含量的变化受控于成矿系统内部的动力学过程,具有较强的随机性与混沌特征,对其变化特征的定量刻画有助于深入理解成矿过程,并为找矿预测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三江普朗斑岩型铜矿的Cu元素与胶东大尹格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的Au元素品位序列为研究对象,运用混沌时间序列分析法中的相空间重构技术、吸引子的关联维及最大Lyapunov指数解析了Cu与Au元素品位序列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斑岩型铜矿强矿化和中矿化Cu元素品位的饱和关联维介于4.42与9.69之间,饱和嵌入维介于25与28之间,最大Lyapunov指数介于0.0021与0.0661之间,弱矿化勘探线Cu元素关联维没有出现饱和现象,最大Lyapunov指数随着嵌入维的增大,由正数变为负数;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的强矿化勘探线Au元素的关联维为3.18,饱和嵌入维为23,最大Lyapunov指数为0.0082,而中矿化和弱矿化勘探线Au元素的关联维没有出现饱和现象,且随着嵌入维的增大,最大Lyapunov指数由正数变为负数,表明斑岩型中-强矿化地区的Cu元素和构造蚀变岩型强矿化区域的Au元素品位序列具有混沌动力学特征,而弱矿化地区的Cu元素及中弱矿化地区的Au元素品位序列则具有更强的随机性特征;同时,具有混沌特征的斑岩型铜矿的饱和嵌入维和关联维及最大Lyapunov指数的均值都大于蚀变岩型矿床,说明斑岩型铜矿比蚀变岩型矿床的元素具有更强混沌特性与更复杂的控制因素,如温度、硫化作用、流体不混溶、蚀变叠加等。  相似文献   
114.
我们已用钾离子敏感膜电极和银—氯化银电极组成无液界电池,通过测量其电动势的方法测定了25℃时恒定离子强度(I=0.1,0.3,0.5和0.7)条件下,KCl—K_2SO_4水溶液中KCl的平均质量摩尔浓度活度系数。结果表明,KCl的平均活度系数的对数与混合溶液中每个电解质的离子强度分量,在该条件下服从哈内特线性关系。已用最小二乘法计算了相应的哈内特系数。在相应恒离子强度(I=0.1,0.3,0.5和0.7)条件下,其值分别为0.0430,0.0356,0.0329和0.0320。  相似文献   
115.
本文取全省25个代表站1960-1999年5-6月的降水资料和北半球500hPa,北太平洋海温的月平均资料为素材,首先标定降水的异常指数和异常年例,其次应用小波分析,自相关,功率谱和周期分析等方法揭示降水的演变规律。最后分析异常降水的500hPa环流背景和海温特征,所得结果可为我省的短期气候预测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16.
对海南岛大地构造特征的新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对海南岛大地构造的认识主要有槽台说、地洼说、岛弧说和板块构造说,所有这些观点,包括活动论的板块构造都是建立在以垂直升降运动为主的固定论的基础上的,都认为地层和岩石,特别是花岗岩都是原地形成的,并依此建立了多阶段、多旋回的地质-构造旋回或地槽、地台、地台活化(或地洼)的发展阶段和演化历史,集中体现了活动与稳定相互转化的递进过程。当我们重新分析研究已有资料并采用新全球动力学理论和抽拉构造形成褶皱带、造山带模式的理论来重新认识海南岛的大地构造时,以上观点都值得商榷。研究发现:(1)海南岛前白垩系的所有地层都存在顶底不清、接触关系不明并常呈断层接触,岩石地层的建立不符合相关规范,不能按时代先后顺序建立全岛统一的地层柱,也不能按时代顺序和不整合上下关系建立地质-构造旋回和大地构造发展阶段;(2)组成全岛最广的岩石是片麻状花岗岩,与沉积-变质岩占多数的大陆褶皱带(造山带)明显不同,具片麻状、混合岩化的花岗岩实属太古宙的TTG岩套,它不是侵位于相邻的前白垩系地层中的侵入岩,而是以抽拉-逆冲-推覆出地表的岩片构造;(3)全岛岩石地层按接触关系自下而上可划分出5个岩片构造系统:原地系统、准原地系统和3个外来系统,并以此为依据划分出海南岛的构造单元;(4)海南岛所属的一级构造单元是青藏高原涡旋-甩出-热核反应构造体系,二级构造单元为南海-海南岛旋扭涡旋构造区,三级构造单元为海南岛旋卷-扭动构造及其内部的砥柱构造;(5)砥柱状隆升与南海基性火山岩中的热点相复合,是海南岛异常突出海面的根本原因,属原地系统;(6)不同岩片构造系统按抽拉构造的方式叠置堆垛在砥柱状-热点构造之上是海南岛大地构造的基本特征;(7)海南岛的大地构造发展史只能从中生代晚期开始。  相似文献   
117.
多源异构空间数据集成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GIS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导致了多源异构空间数据的产生,多源异构空间数据的集成已经成为影响GIS发展的关键。针对目前解决多源异构空间数据的集成问题常用的三种方案——空间数据交换、数据互操作和直接操作存在的一些不足,提出一种新的解决方案——GIS中间件。GIS中间件遵循OGC标准,能够嵌入各类遵循OGC标准的GIS客户软件并向客户软件提供统一接口,GIS客户软件通过其统一接口无区别地直接访问和操作异构数据源。目前按照新的解决方案编写的GIS中间件,实现了对ArcGIS数据和大型关系数据库数据的无缝集成,应用于MapGIS平台并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8.
针对出行者的多模式复合出行需求,设计了一种支持多模式的复合交通网络模型,基于该模型提出了构建多模式复合网络拓扑关系的几何捏合模型,并给出了详细的拓扑生成算法.该模型将不同模式的子网络纳入到一个统一的图结构中,为多模式复合路径分析服务提供高效的数据组织.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及算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9.
基于GIS的福建省气候监测与灾害预警系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杨林 《气象科技》2005,33(5):474-477
基于“GIS”的新一代福建省气候监测与灾害预警系统是由信息采集、空间数据、实时监测、灾害预警、存储与检索、交互与展示、统计与诊断、图形与分析等功能模块和实时、历史、灾情3个空间数据库及一个空间信息平台所构成的,其工作流程符合省级气候业务和决策服务的需要,它具有底图制作、数据处理、监测预警、诊断分析、图形图像制作等系统功能.2002年开始福建省气象台应用该系统,对辖区内发生的各种气象灾害和异常气候事件进行监测预警和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并在业务实践中检验测评系统性能和效率.  相似文献   
120.
梁河县芒东镇章巴小砂河曾多次暴发泥石流灾害,以2016年8月5日最为严重,冲毁民房,淤埋良田,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在野外实地调查后,通过对流域形态、地形地貌、沟床特征、物源分布情况、交通条件及“8.05”成灾特征等综合分析后制定相应的工程措施,并对其后续进行效果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章巴小砂河泥石流治理工程采用“中上游稳坡固源拦挡,中下游固床护岸+下游过村段排导”的系统治理措施,通过雨季考验、定性分析比对,章巴小砂河泥石流治理工程效果较好。对梁河地区泥石流治理项目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