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6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北京地区雷暴大风日θe平均廓线特征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廖晓农  王华  石增云  杨洁 《气象》2004,30(11):35-37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北京地区1999~2003年7~8月出现的24个雷暴大风日相当位温θe的平均廓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对流层底层有一个θe的极大值,在对流层中层(500~660hPa)θe达到其极小值。  相似文献   
42.
杨洁 《地图》1995,(3):43-45
现代实用城市图的编制特点和方法探讨杨洁(福建省地图出版社)城市图是专题地图的一种。随着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的深入,对城市图的编制提出新的要求,它突破以往城市交通旅游图的模式,形式更现代,内容更实用,品种更多样。从挂图、便携图发展到城市图集,发行量与日俱...  相似文献   
43.
土壤侵蚀中的片蚀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侵蚀制约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危害极大,片蚀是坡面土壤侵蚀过程的第一阶段,又是土壤坡面水蚀过程中分布面积最大且最为复杂和独特的侵蚀类型.研究片蚀过程和机理对于深入揭示坡面水蚀机制,建立区域水蚀模型具有重要意义.归纳总结了国内外现有的片蚀研究现状,包括片蚀动力学过程与机理,雨滴动能、降雨强度、坡度、植被覆盖、土壤类型和地表粗糙度对片蚀的影响,坡面片蚀分离、搬运及其限制性过程,基于不同影响因子的坡面片蚀预测模型等,虽然学者从各个角度定性定量地研究了片蚀对不同影响因子的响应,但是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区域限制性,因此可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建立具有广泛应用性的片蚀预测模型.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4.
在摄影测量学中应用ORB算法时,影像匹配存在特征分布不均、误匹配率较高及匹配精度为整像素级等不足.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如下改进,控制特征数目及特征分布,增加核线约束及相关系数条件,结合最小二乘匹配算法.此外,为了增强该算法对大角度旋转影像的适应性,将影像间的仿射变换参数作为最小二乘匹配中几何畸变参数的初始值.实验证明,该算法应用于影像匹配时,不仅可以保持ORB算法的高效性,获得均匀分布、高精度的匹配特征,而且对大角度旋转影像具有一定适应性.  相似文献   
45.
厦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两个优势种的发现及其数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4年在厦门海域22个取样站获得的4个季度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数据以及历史资料,发现软体动物双壳纲的光滑河蓝蛤(Potamocorbula laevis)是厦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局部、季节性优势种;环节动物多毛纲的昆士兰稚齿虫(Prionospio queenslandica)是局部优势、周年常见种。春季和夏季,光滑河蓝蛤在鼓浪屿附近海域的密度分别为1098.8个/m2和1720.0个/m2,夏季,在曾厝安附近海域的密度为3773.3个/m2,均占所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密度的50%以上,而冬季和秋季,很少采集到光滑河蓝蛤。夏季和秋季,昆士兰稚齿虫在鼓浪屿附近海域的密度分别为871.3个/m2和232.5个/m2;从季度平均值看,昆士兰稚齿虫密度和生物量夏季最高,秋季次之,春季第三,冬季最低;昆士兰稚齿虫的优势度没有光滑河蓝蛤高,但在整个厦门海域均有一定的密度和生物量。本研究分析了光滑河蓝蛤、昆士兰稚齿虫数量与有机质、硫化物含量、水动力等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6.
黄河流域生境质量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区域,探究该流域生物多样性时空变化特征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具有重要意义。运用InVEST模型评估黄河流域2000—2018年生境质量并结合空间自相关模型探究其时空变化及分布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单因子探测和交互探测方法分析生境质量空间分异特征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2000—2018年,黄河流域平均生境质量指数为0.631,整体呈现小幅下降趋势,下降幅度为0.16%,在空间上表现出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黄河流域生境质量在空间上表现高度正相关特征,表现为生境质量相似值在空间上集聚,生境质量低值区域集中在黄河流域下游、关中平原以及汾河谷地区,生境质量高值区域集中在黄河上游青藏高原地区;土地利用/覆被是生境质量空间分异最重要的驱动因子,q值为0.5560,而且任何两种驱动因子对生境质量空间分异的交互作用都要大于单个驱动因子的作用,土地利用/覆被与气温、海拔、降雨量、坡度以及NDVI的交互因子均大于0.5。  相似文献   
47.
在对哈密南—郑州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甘肃段)接地网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基于GIS技术,开发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接地网信息管理系统。系统采用ArcGIS作为系统开发平台,使用C#语言对系统进行开发,JSP开发前端网页界面,SQL2008作为系统数据库。在该系统平台上,可以将输电线路的塔基标注在地图上,并为每个塔基点建立信息表格;每个塔基信息包括接地网腐蚀情况、土壤理化参数、环境数据等。该平台可以直观地展示输电线路接地网的运行状态、土壤信息、环境信息、研究对策等综合信息。  相似文献   
48.
利用机载微物理探测仪器获得了2010年4月20~21日我国中东部地区的一次大范围降雨过程的观测资料,详细分析了云系的微物理结构和降水过程,并利用WRF模式对降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详细探讨了此次降雨形成的微物理机制。分析表明,降水前期,云体在垂直方向上存在分层结构,云粒子探头(Cloud Droplet Probe, CDP)粒子浓度存在较大起伏。降水中期,CDP粒子主要存在于4.27 km以下,其中3.69 km处浓度较大,峰值普遍超过100 cm-3;降水粒子和尺度较大的云粒子同样在4.27 km以下。4.27 km、3.69 km处粒子形态较丰 富,经历了不同尺度的片状、不规则状、针状及辐枝状的变化,3.69 km处CDP粒子浓度较少时,降水粒子以针状为主,而CDP粒子浓度充足时则转化为尺寸更大的辐枝状粒子。4.27 km、3.69 km高度层存在的主要粒子是雪晶,其次是少许冰晶。降水后期,云体从顶部开始趋于消散,表现为3.9 km高度以上无明显CDP粒子,仅存在部分云粒子和降水粒子,其形态为不规则状。降水主要形成于3.9 km以下的云层,此时冷层仍存在部分针状的冰雪晶。WRF模拟结果表明:雨滴大部分形成于2.9 km以下,0 ℃层下方,2.2~2.9 km雪的融化贡献最大,2.2 km以下重力碰并为主。雪是冷暖层主要的降水粒子,雪在冰雪晶层大部分高度仍以凝华增长为主,混合层以凝华增长和结淞增长为主,而雪的增长程度可能受上升气流强度、过冷水含量影响。  相似文献   
49.
本文基于“任主胞胎”理论,探讨针刺分期辅助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不孕症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根据“任主胞胎”理论,可将月经周期及IVF-ET不同阶段进行分期,分为进入IVF周期前的准备期(包括黄体期、月经期、卵泡期、排卵期),进入IVF-ET周期后的促排期、取卵期和移植期分别治以调养气血、调经助孕,补肾填精、调理气血,滋养胞宫、行气活血。根据不同阶段而选择适宜的针刺刺激时间、强度及疗程,让针灸分期干预与IVF-ET周期相辅相成。该疗法对于改善不孕症患者生殖功能、提高临床妊娠率、减少IVF-ET过程中相关并发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0.
浅谈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的审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面气象记录报表是气象台站所积累的气象情报资料原始档案,自动站在全月观测数据文件的基础上采用计算机加工处理完成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根据上级业务部门的规定或本站气象服务的需要,按照统一格式和编制要求进行编制。台站按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地面气象测报业务系统软件操作手册》、《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和记录簿表格式》中的规定和要求编制,修改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A文件)和分钟观测数据文件(J文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