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9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6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206篇
地质学   163篇
海洋学   3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21.
地震学是研究地震及与地震有关现象的学科,尤其是对地球内部物理性质的研究。海洋地震学只是针对在海洋进行观测的地震学。由于海洋覆盖了大多数的板块边界,所以大多数地震发生在洋底。这为在海洋进行近源地震观测和研究提供了契机。模拟地震波速度结构为了解正在进程中的地震过程和历史活动提供了基本方案。但由于缺少洋底宽频带地震数据,目前对全球范围的地球深部模拟工作开展得还比较有限。  相似文献   
122.
第28章:海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啸是一种海洋重力波,是由海底地震或诸如火山喷发、滑坡等其他地质运动引起的。大多数海啸是由浅源大地震引起的,所以沿板块俯冲带分布(图1)。Tsunami(海啸)一词是日语,表示港口波的意思。海啸通常很小,在深海几乎看不出来,但是当其接近海岸或海港时,就会变得很大,并造成破坏。有时候,海啸被称为地震海洋波,或被错误地称为潮汐波。  相似文献   
123.
由政府地震调查委员会公布的涵盖全国的地震动预测图(以下称概率预测图),是根据对象地震的发生概率及该地震带来的危险性,计算出一定时限内的地震烈度期望值,并且在边长1km的正方形网格上表示出来。作为表示方式表示出受特定烈度以上振动袭击的概率,并且根据特定概率把造成一定烈度的地区表示出来。总之,这类结果最初是由中央防灾会议公布,与东海地震和东南海~南海地震的烈度预测图(以下称方案预测图)很相似。换言之,这次的概率预测图受南海海槽地震的影响很强,暗示着在糸焦川-静冈构造线以外,内陆活断层的作用不大。这显然说明,海沟地震和内陆地震的发生概率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124.
S.  Fujiwara  M.  Tobita  H.P.  Sato  S.  Ozawa  H.  Une  M.  Koaral  H.  Nakai  M.  Fujiwara  H.  Yaral  T.  Nishimura  F.  Hayashi  王晓权 《世界地震译丛》2006,(4):22-26
尽管众所周知欧亚大陆与印度次大陆的碰撞形成了喜马拉雅,但对这些板块的实时空间地壳运动进行观测是困难的。不过,科学家能通过合成孔径雷达(SAR)这只太空眼目睹喜马拉雅形成的部分过程。  相似文献   
125.
C.  D.  de  Groot  Hedlin  何萍 《世界地震译丛》2006,(5):20-26
位于印度洋由5个小声纳台阵构成的台网无先例地记录到了与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特大逆断层地震相关的声纳信号,这些声纳台阵距离震中约2800~7000km。每个台阵都记录到由这次地震产生的声波(也称为T波)。通过在T波尾波持续时间内用短时间窗分析后表明,作为时间函数的源方位角接收器变化缓慢。这一分析也表明了视T波波源并不是静止的。视T波波源以2km/s的平均速度沿着巽他海沟向北移动,与这次地震的破裂轨迹很相似。声纳数据说明了地震破裂过程明显地分为2个阶段,刚开始是以大约2.4km/s沿着巽他海沟朝西北方向破裂。到了距离震中600km附近破裂速度下降至大约1.5km/s,但仍朝着西北继续扩展。  相似文献   
126.
研究了1976年中国唐山Ms7.8级地震两个主震事件和两个最大余震之间的静态应力相互作用。断层参数取自前人大地测量和远震波形反演结果。对于序列中的每个事件,我们计算了前面所有事件产生的包括孔隙压力变化的库仑破裂应力(CFS)变化。我们发现,在所有情况下,对于最优的力学参数得到的增加的库仑应力变化几乎涵盖了有关的整个断层。我们认为,应力相互作用在确定主震以外地区中何处可能发生大余震是很重要的。快速确定主震位置和机制,并结合对附近主要断层的认识,对后续事件的危险性评估是有用的。  相似文献   
127.
G.  Festa  A.  Zollo  G.  Manfredi  M.  Polese  E.  Cosenza  申彤 《世界地震译丛》2006,(5):53-62
世界上有些火山地震位于人口密集区,因此与喷发前地震活动有关的地震危险性及其对工程结构的潜在破坏应该是危险性评估及管理的一部分。维苏威火山(意大利南部)就是如此,在那里数十万人面临火山及相关的地震危险的威胁。通过对维苏威火山地震活动相应的震级、震中及震源机制进行地震波形的大量模拟,本文研究了喷发前地震活动的影响。进行地震合成处理,以求得强地面运动特征参数,这有利于估计建筑物多的地区由期望的最大单个地震事件和大量小地震的累积效应所造成的地震破坏。选择一组所记录的地震比较合成的和观测的强地面运动参数,以证实模拟方法是否可靠。由于在维苏威地区下面的浅深度存在明显的速度不连续性,不同距离的峰值地面加速度(PGA)似乎受地震深度的影响。另一方面,滞后能量谱与结构物的塑性变化有关,它明显取决于古登堡-里克特定律(G-R)的b参数。1997年在意大利翁布里亚-马尔凯发生的地震(M5.8),虽然并未记录到很大的峰值地面加速度值,但却造成了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严重破坏,通过在合理的期望范围内改变G—R定律参数,我们注意到累积滞后能量与在翁布里亚-马尔凯震源附近的观测值是相当的。  相似文献   
128.
由于危险性的潜在统计学信号特征未知,在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PHSA)中模型的不确定性普遍存在。虽然人们很好地理解了在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中整合独特模型的参量不确定性的方法,但由于不同地震复发模型之间存在高度依赖性,实施这一方法要更为困难。我们所展示的是2002年加州地震概率工作组(WGCEP-2002)所使用的、用来把多重地震复发模型给出的概率分布进行联合的方法,其结果上有几处相反的效果。特别是,WGCEP-2002使用了一种模型的线性结合方法,该方法忽视了模型的依赖性,并在最终的危险性估计中造成了大的不确定性。并且,模型权重的选择以数据为基础,这有可能导致系统偏离最终概率分布。该工作组报告中所使用的权重选择方案亦产生出依赖于模型任意排序的结果。除了对当前的统计学问题进行分析之外,我们还为严格地把模型不确定性整合进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里展示了另一种可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9.
M.  J.  S.  Johnston  Y.  Sasai  G.  D.  Egbert  R.  J.  Mueller  张素琴 《世界地震译丛》2006,(6):14-31
1976年以来,在加利福尼亚帕克菲尔德地区沿圣安德烈斯断层上长约60km的闭锁-蠕动过渡带,布设了由7个采样同步的质子磁力仪构成的差动连接的台阵,对该地区的局部磁场进行了准确的测量。2004年9月28日的M6.0级帕克菲尔德地震的震中恰好位于这个台阵之内,此次地震在其中的5个台站的观测中产生了0.2nT~0.5nT的同震磁场变化。但是从地震发生前1个月、前1周及前数天的地磁观测数据中,都检测不到明显高于背景噪声水平的震前磁场变化(由于没有可检测出的形变、地震活动或孔隙压力变化数据,理论上也应观测不到震前磁场变化)。在地震破裂末端附近的一个台站也记录了0.01Hz-20Hz频带内的电场和磁场数据,借助于沿断层的北西延长线上距该台站约115km的另一个台站的观测数据,对来自电离层和磁层的同模式噪声进行了校正。校正后的数据中既没有发现1989年ML7.1级洛马普列塔地震前可能存在ULF频带(0.01Hz-20Hz)的异常磁噪声,也没有发现相同震级的希腊地震震前产生的电场变化。基于应变、位移和地震数据反演得到的地震一致滑动和可变滑动压磁模型,能够计算出与磁力仪台阵观测到的结果相符的磁场扰动。1993年以来,该区域内长期存在着与荷载增加一致的较高磁场变化,与之相伴的是由一个两色EDM台网和另一个较小的钻孔应变仪台网观测到的剪应变率的长期增长及表现在1992、1993和1994年各发生了一次M4.5~5.0级地震的地震活动性的增强。集成了所有这些数据建立的模型揭示了该区域在深度剖面上有增大的滑动,这也许对2004年9月28日M6.0级帕克菲尔德地震的最后发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次地震以及其他发生于圣安德烈斯断层系内其他地方的M5~7.3级地震的震前电场和磁场前兆的缺乏,表明了仅利用现有的这些电磁数据来对破坏性地震做出有意义的预测看来并不可能。  相似文献   
130.
求取泊松比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崔伟群  曾校丰 《地学前缘》1998,5(4):243-244
在工程勘查中,根据土层泊松比值,可以判断土层的密实性,为进一步的工作提供资料;在石油勘探中,根据岩石泊松比的变化,尤其是根据含不同流体的岩石泊松比的变化,可以进行岩性的横向追踪,判断岩石的含油气水的特征。现有的求取岩石泊松比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